異化勞動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4:3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異化勞動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異化勞動理論論文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為《手稿》是馬克思的一本重要的著作,《手稿》包含著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包含著新的世界觀的雛形,是一本經濟學著作。其中,異化勞動理論作為《手稿》中的核心理論,是馬克思在形成其科學世界觀過程中富有成效的探索,它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異化勞動理論的作用、地位及意義這幾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異化勞動;地位;意義
1異化勞動理論的淵源及建立
1.1異化思想的淵源
異化一詞最先由英國的霍布斯和法國的盧梭提出,盧梭認為由于私有財產和專業分工的出現,人失去了自然自我,使自我陷于相互沖突,相互疏遠的利己主義當中。盧梭是第一個提出人類創造的文明但是卻使自己陷入不幸的思想家。
異化一詞作為哲學術語,指主體活動的后果成了主體異己力量,并反過來危害或支配主體自身異化。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始自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賦予異化概念豐富深刻的內容,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把精神、自我意識、思維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和創造者。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在自己的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外化、異化為對象世界(主體、客體),這種異化是絕對精神的否定;但精神把本身的創造、表現當做外在的、生疏的、與己不適應的東西,最后通過否定之否定,揚棄一切異化回到自身。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研究論文
1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
1.1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
在《手稿》中,馬克思正確指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制運動的結果。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勞動與勞動條件的分裂,才使勞動者和他的產品、勞動本身、類本質以及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上發生異化。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是由分工產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勞動的異化,所以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的結果。缺乏勞動條件的人,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勞動能力交給擁有勞動條件的人去支配,同時把自己勞動的成果也一并交給人家去占有。因此,勞動本身也就越來越脫離勞動者,成為反對勞動者的異己力量。這樣,私有制的產生就進一步加劇了由分工造成的異化勞動,反過來也成了異化勞動形成的動力。異化只是短暫的歷史現象.它必然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而滅亡。事實上,無論是分工還是私有制,都不是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低下的勞動生產率,才最終決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生。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只能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
1.2異化勞動的內容
<手稿)中對于異化勞動理論主要表述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1)勞動對象的異化。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勞動產品成了不依賴于生產者工人的異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按一般經驗,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人的內在本性,勞動產品是勞動主體的對象化,主體應該在勞動產品中實現自己并理所當然地將其占有。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類勞動這一創造性活動反而變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對他而言,變成了一種異化的、外在的、脫離了人的本性的東西。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分析論文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經典論述
(一)關于異化及異化勞動的概念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論,后來它融入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等不同學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歷程中關鍵的一步。
異化最初是是德國古典哲學術語。在馬克思之前,已經有許多哲學家對之進行研究探討,馬克思從人的勞動出發克服以往異化理論的錯誤和缺陷,催生了關于異化概念含義根本性的變革,第一次提出異化勞動的概念。在馬克思看來,所謂異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條件下,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素質或力量,用以表達主體向客體轉化的關系。必須指出的是,異化必須是“人自己造成的對自己的否定”。而不是來自外部世界。馬克思說:“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這種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就是異化勞動。由此可見,所謂異化勞動就是指人類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反過來成為了統治和支配人們的一種外在力量[4]。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內容的內在規定
1.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同勞動相對立。由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不占有生產資料,生產的產品歸生產資料所有者——資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相對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造成的結果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5]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論文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在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級重要階梯。也正因為《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發了對這一理論廣泛、熱烈而持久的討論。目前,流行著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理論是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后就根本拋棄了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學概念替代了“異化”概念;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義異化理論的“思想頂峰”,后來的唯物史觀著作對異化問題的繼續探索,是一個“創造力下降”的退化過程。這兩種觀點貌似合理,實際上都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嚴重曲解,他們都根本忽視了馬克思后來的科學著作(特別是《資本論》)對早期異化觀基本思想的直接繼承和重大發展。筆者就針對這兩種觀點,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為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作一辯護。
一、“異化勞動”概念解讀
異化(alie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義。在近代,歐洲哲學家霍布斯是第一個提出異化概念的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種異化(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與人的關系像狼一樣,總是處于戰爭狀態),異化主要是指轉讓。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異化思想反映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表的《人權宣言》中,他主要從經濟、政治和倫理道德的角度闡述了這一思想,把異化看成是人們利己主義的結果。而真正從政治上探討異化,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他的倫理學和社會理論中,汲取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積極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的社會往往使人們行為的結果也發生異化,良好的愿望并不產生良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在近代,異化概念是唯物主義或啟蒙學派的哲學家們用來表達反封建社會政治觀點的一個工具。真正把異化概念納入唯心主義軌道,還是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首先使用異化概念的是費希特。在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一“自我”和“非我”中,異化是個基本概念。在哲學史上,黑格爾在本體論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是絕對觀念向自然和社會的外化和退化;異化是正源的對象化或物化和客觀化;異化是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費爾巴哈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義的異化觀;馬克思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從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的異化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一切異化的基礎。只有把人的異化最終地歸結為勞動的異化,才能展示人的異化的秘密,進而揭示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分析了人類生存的基礎即勞動對人的實際作用,從而揭示了人的異化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異化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確定了異化概念嚴格的確切的含義,賦予了這個概念以社會經濟的實質內容,樹立了一個正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起點。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概述
總的來說,《手稿》是馬克思從經濟學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進行的初步分析。馬克思把哲學的研究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使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同資本家尖銳對立的經濟現實,看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手稿》有關異化勞動的論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根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要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論述,通過對工資、資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結構和規律(中心是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第二部分,馬克思從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出發,把異化和對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運用異化理論對社會基本階級關系進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對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勞動的異化,得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結論,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本質批判。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總的批判,為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確定了出發點,即“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1](P42)。而所謂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分離,以及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的分離,還有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作前提”[1](P42-43)。其實質也就是異化勞動。馬克思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異化勞動”進行了規定。
(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結晶,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勞動產品本應該屬于工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異己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獨立力量,是同勞動對立的”[1](P44)。就是說,工人勞動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與工人相對立的東西,勞動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1](P46)。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啟示
摘要: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透過異化勞動的現象揭露批判了資本家無情剝削無產者的本質,進而分析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基礎,主要闡述什么是異化及異化勞動的具體內容,通過對具體內容分析,結合新時代的特征,分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對當下發展的啟示,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有利于增強人的主體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利于大力發展生產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奮進。
關鍵詞:異化勞動四重規定性當代啟示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異化勞動有四重規定性,即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與生產活動相異化,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通過深入分析得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工人生產的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少,資本家越富有,工人越貧窮,這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馬克思提出要想消除異化勞動,只有消滅私有制,消除強制的社會分工,大力發展生產力,到達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高度發達階段,因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異化。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對當下出現的異化現象及困境具有重要啟示。
1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1.1馬克思異化勞動的概念。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意。作為哲學概念,即主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存在,這個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又反過來反對控制自身。在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如霍布斯、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等都曾運用“異化”概念闡述自己的思想,但都停留于異化的表象,沒有更深層次的研究。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得出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本質,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與從屬于自己的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不再屬于工人本身,工人從屬于資本家,工人只有靠出賣勞動才能維持肉體的生存,人喪失了能動性,像動物的本能一樣維持簡單的吃喝,人成為單一的機器式的存在。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自己占有的越少,資產者越富有,工人越貧困。馬克思透過異化勞動的現象,得出強制的固定化的社會分工是異化勞動的根源,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兩者互為因果。馬克思根據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分析出只有揚棄固化的社會分工,消滅私有制,大力發展生產力,到達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異化勞動才會消失,那時人將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1.2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四重規定性。第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1]。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本應歸勞動者所有,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產品不歸勞動者所有,也不歸屬神,而屬于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家。但資本家所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勉強維持肉體的需求,人成為了馬爾庫塞所描述的單向度的人,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精神追求,只為了簡單的肉體的需要生存而成為資本家的奴隸或從屬于工資。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所描述的那樣:“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1]。工人在生產大量產品后得到的只是赤貧,但工人又不能擺脫資本家的奴役,只能靠出賣勞動維持生存。第二,勞動者與生產活動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在勞動中人應感覺到快樂幸福,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在勞動中受到的是人性的摧殘、剝削和不幸。勞動產品與工人相異化表現在結果上,然而馬克思說:“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1]。因而勞動對工人來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勞動不屬于勞動者本身,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只是機器式地發揮作用,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的產品,為資本家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這種勞動并不是工人自愿的活動,只是為了肉體的需要而維持基本生存的被迫的勞動。一旦這種強制停止,工人只會遠離勞動,去尋找真正的人的活動。第三,勞動者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指出“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是人自由自覺的生產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人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及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實現自己的價值也為社會創造財富,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在勞動中工人感受到的是幸福,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人只有在勞動的實踐中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存在。但在強制的社會分工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的勞動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被迫的勞動,勞動僅僅成為工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工人的實踐性被淹沒,工人只是作為像動物一樣簡單的為了肉體的需要而存在,人的類本質喪失,人只是作為動物的本質的存在,人的類本質與人相對立,人不是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存在。第四,人同人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1]。人與人的異化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工人內部相異化,工人們本屬于同一階級,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為了生存,為了獲得出賣勞動的機會,使得工人與工人相異化;其二,工人同資本家相異化,這是最明顯的異化,工人與資本家之間本該是合作關系,工人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資本家獲取自己的利益,本該是雙贏,但在私有制下,工人只是為了維持肉體的需求而從屬于資本家,使得工人與資本家相異化。其三,資本家內部相異化,大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吞并小的資本家,使得資本家之間相異化。馬克思將物的異化上升為人與人的異化,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
2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在前人異化研究的基礎上,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內在邏輯出發,第一次科學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分析了異化勞動理論的主要內容,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發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動力。同時,也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異化勞動
在哲學的語境里,異化是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又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并轉過來反對主體本身。異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黑格爾,人們對異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的,馬克思第一次對異化現象做了唯物的、科學的說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概念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巔峰之作。本質上,異化概念是個歷史的概念,異化勞動概念是歷史的創新,馬克思從具體歷史事實出發,觸摸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異化問題的合理內核———異化勞動,這是勞動學說上質的飛躍。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思想來源
異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直接源泉是基督教,近代資產階級最早的異化觀可追溯到霍布斯。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主要來源于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
(一)對盧梭異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盧梭是異化理論的創立者。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對專制社會種種異化現象的批判以及對人的自由、平等的論述,成為馬克思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思想豐富的思想養料。
經濟學的異化勞動及現實意義
一、何謂“異化勞動”
(一)“異化”的概念
“異化”一詞,早在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許多大學者、大思想家如霍布斯、盧梭、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等都曾運用過這個哲學范疇來闡述自己的理論。“異化”一詞首先出現在英文中,ahenate,它的名詞形式是allenation;它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離間、疏遠、使不和”的意思,另一層是指“轉移(財產)所有權、讓渡”的意思。作為一個哲學范疇使用時,“異化”是指主體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動而產生對立面,然后這個對立面又反過來成為一種支配主體自身的異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有關異化理論的描述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中達到了頂峰。
(二)“異化勞動”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批判性的繼承和改造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在吸取了黑格爾關于“勞動是人的本質”思想的基礎上,對異化勞動理論進行了最完備的論述。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重規定:第一重規定: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者同他所生產出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產品中,這不僅還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還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著,并成為與他相對立的獨立的力量。”簡言之,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但不為勞動者所擁有,反而成為支配勞動者的一個異己的力量。第二重規定: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本身的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理論的核心概念。在異化勞動中,工人的勞動不是本真的、目的性的勞動,而是手段性的、謀生性的勞動,工人在勞動中不僅不能獲得幸福,反而為這種勞動所奴役。“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第三重規定: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的類本質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體現為人的存在僅僅是一種手段性的存在。第四重規定: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又叫做自我異化。“人從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的本質異化出去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在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中,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異化是異化勞動的總的凝結。而且,從異化勞動的角度來分析人,也是馬克思跳出國民經濟學的框架來分析和批判現實的人類社會重要體現。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經濟學語境解讀淺析
馬克思分析黑格爾勞動觀念論文
一、黑格爾勞動觀念的維度分析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批判了黑格爾哲學,改造與挖掘了黑格爾哲學中積極的辯證法思想,實現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改造。勞動的觀念是馬克思一生始終關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勞動觀念理論的分析批判,實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轉向。
黑格爾勞動概念的完整闡釋是在《精神現象學》中:“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個否定的中介過程或陶冶的行動同時就是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意識現在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勞動的對象,人在自然界中進行對象性活動,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會,創造了人的本質。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紐帶,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始源性關系。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指出:“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2]101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現實、對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勞動的產物,人的本質是在于勞動,人的本質在勞動中得到自我的確證。人的產生是根源于勞動的過程,但是黑格爾這里的勞動不是感性的、現實的實踐活動,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動。第二,勞動是對象性的活動,勞動的對象化是對象性的喪失,對象性活動成了異化的力量。勞動的對象化實際上就是勞動的異化,異化是對象性的不斷揚棄。人通過勞動把人的類本質力量發揮出來時,“首先又是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第三,他看到勞動的歷史性作用。人的自我產生是一個過程,人的本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人是歷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產生過程就是歷史的不斷創造的過程,“只有通過人的全部活動、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并且把這些力量當作對象來看待,而這首先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2]101黑格爾的哲學里,絕對觀念既是邏輯起點,也是其邏輯終點,絕對觀念經過揚棄異化的形式最后回到自身。在異化的不斷揚棄過程中,勞動是其連接點和主軸線,是揚棄異化的中介,雖然這種勞動最后為抽象的勞動,歸結為絕對理念,但是他看到了勞動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社會中的“合理”的異化現象。這一異化為馬克思所借用,與《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相聯系起來,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邏輯分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馬克思同時肯定了黑格爾對勞動異化結果的分析。黑格爾認為現代勞動不再服務于人的直接的需要,勞動變成了抽象的形式,對象化變成了非對象化,勞動成了為滿足他人的需要,勞動由滿足自身的需要變成抽象的統治。馬克思贊揚了黑格爾堅持人的異化,“它潛在地包含著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這些要素往往已經以遠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準備好和加工過了。”[2]100
二、黑格爾對勞動本質理解的扭曲
馬克思主義分析批判論文
一、黑格爾勞動觀念的維度分析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批判了黑格爾哲學,改造與挖掘了黑格爾哲學中積極的辯證法思想,實現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改造。勞動的觀念是馬克思一生始終關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勞動觀念理論的分析批判,實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轉向。
黑格爾勞動概念的完整闡釋是在《精神現象學》中:“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個否定的中介過程或陶冶的行動同時就是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意識現在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勞動的對象,人在自然界中進行對象性活動,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會,創造了人的本質。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紐帶,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始源性關系。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指出:“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2]101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現實、對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勞動的產物,人的本質是在于勞動,人的本質在勞動中得到自我的確證。人的產生是根源于勞動的過程,但是黑格爾這里的勞動不是感性的、現實的實踐活動,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動。第二,勞動是對象性的活動,勞動的對象化是對象性的喪失,對象性活動成了異化的力量。勞動的對象化實際上就是勞動的異化,異化是對象性的不斷揚棄。人通過勞動把人的類本質力量發揮出來時,“首先又是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第三,他看到勞動的歷史性作用。人的自我產生是一個過程,人的本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人是歷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產生過程就是歷史的不斷創造的過程,“只有通過人的全部活動、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并且把這些力量當作對象來看待,而這首先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2]101黑格爾的哲學里,絕對觀念既是邏輯起點,也是其邏輯終點,絕對觀念經過揚棄異化的形式最后回到自身。在異化的不斷揚棄過程中,勞動是其連接點和主軸線,是揚棄異化的中介,雖然這種勞動最后為抽象的勞動,歸結為絕對理念,但是他看到了勞動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社會中的“合理”的異化現象。這一異化為馬克思所借用,與《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相聯系起來,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邏輯分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馬克思同時肯定了黑格爾對勞動異化結果的分析。黑格爾認為現代勞動不再服務于人的直接的需要,勞動變成了抽象的形式,對象化變成了非對象化,勞動成了為滿足他人的需要,勞動由滿足自身的需要變成抽象的統治。馬克思贊揚了黑格爾堅持人的異化,“它潛在地包含著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這些要素往往已經以遠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準備好和加工過了。”[2]100
二、黑格爾對勞動本質理解的扭曲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分析論文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自己歷史觀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觀對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剖。馬爾庫塞于1964年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出的異化理論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描述。這兩種異化理論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內容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一、關于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其中第一個規定闡發的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馬克思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1頁。)是一種異化關系,這種異化關系的表現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的產品的數量越大,自己占有的產品越少、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產品價值越高,他自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成了統治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的產品的力量越大,統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強,自己就越沒有力量。在這種異化關系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工人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作為他產品的奴隸才能得到工作,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因而工人為了生活,必須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才能實現自己的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雙重的喪失,即勞動者自身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上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2頁。)
馬爾庫塞在新的條件下提出的異化理論,也闡發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強迫工人去消費勞動產品,工人成了消費產品的奴隸。在馬爾庫塞看來,生產的發展“超出生物學水平的人類需求的強度、滿足乃至特性,總是被預先決定的。獲得或放棄、享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某種東西的能力,是否能當做一種需求,取決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所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的需求。”(注:《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馬爾庫塞這一番敘述表明了工人和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強制性的消費的關系,工人受消費品的壓抑沒有任何自己選擇的自由,在強迫性的消費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支配,是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奴隸。
由此看出,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論述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闡明的工人與產品的關系是,由于生產力不夠發展,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去剝削工人,獲得利潤,工人由于失去了勞動產品而處于奴隸地位,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關系。而馬爾庫塞講的工人與產品的異化關系是在新的條件下形成的,是資本家利用他占有的產品強迫工人去消費,推銷他的產品獲得最大的利潤,使勞動者成了產品的奴隸,他強調的是強迫工人消費的關系,這的確是馬克思那時沒有的新現象,馬爾庫塞指出來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忽視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這相對于馬克思是一個倒退。
二、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