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7:39: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療保障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療保障制度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

一、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體現公平優先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分配原則已經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同和接受。社會保障屬于社會再分配的范疇,因此,引入市場化機制,通過提高效率來緩解日益增大的社會保障壓力,成為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力度更大,從各地正在推進的醫療保障改革方案來看,盡管改革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與過去相比個人的醫療保障責任在擴大,政府責任在縮小,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醫療保障改革的市場化取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效率,但是其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醫療機構市場化運作,優勝劣汰,導致城市大醫院的技術水平、設備條件越來越好,而城市社區醫院,尤其是農村鄉鎮醫院維系艱難,逐步萎縮,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政府衛生投入也越來越向大醫院傾斜,加劇了這種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結果是城市人往大醫院跑,農村人往城市跑,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

其二,我國連年對醫療機構投入減少和藥品漲價的補償機制缺乏,迫使醫療機構出現較強烈的逐利傾向,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逐步成為其主要的功能。由于醫療市場是一個特殊市場,醫患信息不對稱,市場競爭往往使價格升高。例如醫療機構為了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往往競相購買高精尖設備,使我國本來就不足的醫療資源重復配置而浪費,設備購入后為盡快收回成本并獲得利潤,往往過度提供醫療服務。醫療行業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很容易形成市場壟斷的地位,市場壟斷條件下醫療費用持續上漲將不可避免。醫療保障費用與日俱增,政府、個人、企業都承受了巨大壓力,占我國人口70%以上沒有醫療保障的農村人口更是難以承受高昂的醫療費用。

因此,筆者認為,醫療事業改革的市場化取向,雖然有其積極作用的一面,但是卻背離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與一般消費品不同,大部分的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性質。具有公共品性質的服務是營利性市場主體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個人力量所無法左右的。必須而且只能由政府來發揮主導作用,否則就一定要出問題。政府的責任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公平優先的理念下,全面干預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二是強化政府的籌資和分配功能,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從以上兩個方面的政府責任來看,中國的醫療保障所存在的問題,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資金,而在于缺少公平優先的價值理念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如何在醫療保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貫徹公平優先的價值理念,構建公共保障體系,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呢?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人口多、人均經濟水平低、社會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中國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基本醫療保障水平與生活水平相適應[2].因此,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要以政府投入為主,針對絕大部分的常見病、多發病,為全民提供所需藥品和診療手段的基本醫療服務包,以滿足全體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體實施方式是,政府確定可以保障公眾基本健康的藥品和診療項目目錄,政府統一組織、采購,并以盡可能低的統一價格提供給所有疾病患者。其中所用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財政承擔。為控制浪費,個人需少量付費。對于一些特殊困難群體,自付部分可進行減免。

查看全文

演進中的醫療保障制度

醫療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免費醫療服務、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內容,在世界許多國家已成為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從1883年德國俾斯麥政府頒布《疾病社會保險法》開始,在醫療保險制度誕生的100多年里,醫療保障制度的變遷經歷了萌芽、建立、發展和改革幾個階段。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全球范圍的制度改革,與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高度融合,持久而深入地展開。

發展淵源

各國的國情不同,各自制度不斷演變,但是在醫療保障制度發展史上卻呈現出來一些典型模式。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在福利經濟學、社會公平思潮影響下,確定了以貝弗里奇報告為藍本的福利制度框架,形成了全民醫療保健服務的福利模式,這種模式在北歐和一些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有了傳承和借鑒。

德國在新歷史學派、社會改良思潮影響下,在社會矛盾和工人力量的驅動下,建立了繳費和待遇相掛鉤的醫療保險模式,亞洲和南美洲一些國家選擇了這種模式。

美國受凱恩斯理論和自由主義的影響,作為羅斯福新政的重要內容,建立了以市場運作為主,政府僅為老人和窮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市場保險模式。雖然完全借鑒美國模式的國家很少見,但是通過市場運作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在很多國家都存在。

新加坡作為擺脫殖民統治的高度市場化國家,采取了獨樹一幟的完全個人賬戶的強制公積金模式,印度尼西亞、中國等一些實行完全賬戶和部分賬戶的國家借鑒了這種模式。

查看全文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優撫對象醫療待遇,建立和規范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根據《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醫療保障辦法》和《甘肅省〈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實施辦法》等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優撫對象醫療保障,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基礎,以醫療補助、大病醫療救助為補充,以醫療減免為配套,實行屬地管理。

第二章保障對象

第三條凡持有本市戶口的下列優撫對象適用本辦法:

(一)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在鄉西路紅軍老戰士、在鄉紅軍失散人員;

查看全文

撫恤定補醫療保障制度

第一條為了保障撫恤定補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待遇,根據《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及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撫恤定補優撫對象(以下簡稱優撫對象),是指具有本省城鄉居民戶籍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領取定期撫恤金或者定期定量補助的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參戰退役人員。

第三條優撫對象依照本辦法的規定享受醫療保障待遇。保障水平應當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負擔能力相適應。保證優撫對象現有醫療待遇不降低。

建立優撫對象醫療補助制度。給予優撫對象醫療服務優惠和照顧。

第四條優撫對象按照屬地原則參加相應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第五條一至六級殘疾軍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并同步參加大額醫療費用補助。有工作單位的,其單位繳費部分和個人繳費部分由所在單位繳納;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經審核確定為特困企業的,由其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以統籌地區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統一辦理參保手續,其單位繳費部分和個人繳費部分,經縣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民政、財政部門共同審核確認后,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解決。

查看全文

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設計論文

摘要: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體現公平優先原則。醫療事業改革的完全市場化取向背離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大部分的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性質,必須而且只能由政府來發揮主導作用。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遵循利益均衡性原則,要調整醫療、醫藥、醫保、醫患四個方面利益主體的關系。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推動誠信體系的建立,強化誠信管理是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設計的一個重要價值理念基礎。

關鍵詞:醫療保障;制度設計;價值理念

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最為艱難的部分。前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作課題組正式公布了課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煮成了“夾生飯”,即患者不滿意,醫院不滿意,政府不滿意;富裕階層不滿意,中等收入階層不滿意,低收入階層更不滿意,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報告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評價是:“從總體上講,改革是不成功的”[1].筆者認為,我國的醫療保障改革之所以成效不顯著,令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都不滿意,問題結癥在于缺乏合理的制度設計,關鍵是沒有形成普遍認同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價值理念基礎。社會價值理念的重要性在于為公共管理的制度設計確立方向,只有在正確的價值理念基礎上才能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本文試就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設計的價值理念談一些看法。

一、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體現公平優先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分配原則已經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同和接受。社會保障屬于社會再分配的范疇,因此,引入市場化機制,通過提高效率來緩解日益增大的社會保障壓力,成為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力度更大,從各地正在推進的醫療保障改革方案來看,盡管改革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與過去相比個人的醫療保障責任在擴大,政府責任在縮小,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醫療保障改革的市場化取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效率,但是其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醫療機構市場化運作,優勝劣汰,導致城市大醫院的技術水平、設備條件越來越好,而城市社區醫院,尤其是農村鄉鎮醫院維系艱難,逐步萎縮,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政府衛生投入也越來越向大醫院傾斜,加劇了這種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結果是城市人往大醫院跑,農村人往城市跑,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經驗借鑒

一、發達國家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世界各國在發展農村醫療過程中都經歷了各自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紹下幾個國家:

(一)聯邦德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在歐洲聯邦德國,大方的農村大部分地區都由政府實行了對農民健康保險的強制性制度。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由分布在聯邦德國各個州的20家針對農民的醫療管理和相應的照料公司來進行經營。參加農村農民醫療保障人數已經達到65萬,這個數字約占聯邦德國總人口的0.8%,而在聯邦德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僅2.4%,因此說這個比例是比較高的。在他們的國家內,保費繳納的多少與每個公民的現實收入相掛鉤,通過政府的這種做法使農村合作醫療得以順利進行下去。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政府繳費的強制性,二是實行與收入關聯的繳費制度,三是保險資金運營市場化,四是由聯邦政府財政的巨額財政補貼兜底。

(二)日本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后是戰敗國,日本為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民的健康,動員全國農民積極參加社會醫療保險。國民所交納社保的基金主要來源于被保險人參保所繳納的保險費,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國民的參保也相應地進行財政補貼。日本采用按照保險費收取的標準進行參保,并且規定參保人員的年收入應當具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要求每年進行一次核定。通過日本農村醫療保障的做法在實踐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第一方面是日本國家具備了健全的醫療保障法制體系,第二個方面是日本具有完備的業務運營保障體系,第三個方面是日本具有相對完善的各個監督體系,第四個方面是日本具與其他國家相比有相當數量的政府補貼錢款。

查看全文

國外醫療保障制度探究論文

摘要:現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是工業社會轉型的產物,它是由政府為社會成員的疾病醫療、健康關懷提供必要的保障,使民眾能夠積極應對疾病風險,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此,它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始終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實行了以醫療保險為核心、具有自身獨特性的醫療保障制度,這種制度在50多年的變遷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引起了美國歷屆政府持續而艱難的改革。他們的改革理念及改革措施也許能夠對當前中國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美國/醫療保障/醫療保險/制度變遷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一直實行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以醫療保險為核心的醫療保障制度。這種醫療保障制度在其50多年的變遷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引發了美國歷屆政府進行的、以提高醫療保險覆蓋面、減少醫療衛生負擔不公平性、努力降低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等為導向的持續改革。當前中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在結合各個試點模式基礎上建立以“基本水平、廣泛覆蓋、雙方負擔、統賬結合”為原則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經過期間的輝煌、改革之初的急劇衰退兩個極端后也于2004年開始在全國304個縣的鄉村進行合作醫療制度的改革試點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與反思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醫療保障制度的實施背景、運行狀況、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措施等,從中獲取經驗與教訓,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實踐。

一、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的變遷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后,為了應對民眾日益面臨的疾病風險,借鑒19世紀末期英國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美國政府逐步建立起以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其法律依據是1935年8月14日羅斯??偨y簽署的《社會保障法》。該法案共計10章,其中第6章主要內容就是公共衛生工作??墒?,當時的公共衛生只覆蓋城市居民,廣大農民排除在這個保障制度之外?!岸稹苯Y束以后的1945年11月,杜魯門總統向國會提出一項加強健康保險立法的咨文。杜魯門認為,美國醫療保障應當解決“醫生和醫院的數目及分配”、“鄉村缺醫缺藥”、“個人醫療費用太高”以及“因病致貧”等基本問題,為此,他主張應當爭取建立全國醫療健康保障體制,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服務。

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后,他一方面反對建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認為那是“社會主義”的醫療制度,另一方面他堅持擴大私人商業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認為政府的責任在于引導民眾參加各種醫療保險,使他們在自身無法控制的災難面前有相應的保障措施,并簽署了《印第安人健康照顧法》等法案??夏岬袭斶x總統后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繼續得到發展,從1961年起,他相繼向國會提交了關于醫療衛生改革問題的多項特別咨文,指出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下的健康保險計劃”。為了強調醫療保障中的國家責任,約翰遜總統在1965年1月還出臺了針對老年人的《醫療照顧及援助法》,也就是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Medicare”與“Medicaid”。前者規定了“65歲以上老年人在生病期間可提供90天的住院服務”以及“100天的院外服務”等,而后者主要面向窮人及其他殘疾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救助。1970年尼克松總統先后頒布了《職業安全及健康法》、《健康維持組織法》等涉及到職工人身安全及各種工傷事故處理與賠償問題的法律。這一段時期,美國醫療保險種類不斷增多、保險對象不斷擴大、保險待遇不斷提高以及保險法規不斷建立,從而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醫療保障法規及制度體系。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存在問題

一、我國農村傳統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正處在調整和重構時期,它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具體來說,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問題:

(一)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衰退

原農村合作醫療是社員依靠集體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主義性質的醫療體系,是社員群眾的集體福利事業。建國后,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衛生工作,農村逐步建立了三級(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另外,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農村開展了合作醫療。合作醫療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共同籌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一種社區型醫療保障體系。合作醫療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相互配合,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問題。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歲,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為占總人口80%的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功不可沒。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醫療保障發生了嚴重的衰退。隨著集體經濟體制的解體,原有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不復存在,于是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國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銳減到5%左右。絕大部分農民失去了醫療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狀態。

(二)農民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探討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走在“新常態”的道路上,經濟結構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轉折性變化,這對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來說,既存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隨著我國“新農合”制度的日益完善,由于經濟落后等固有原因,農村醫療保障中統籌層次較低、資源配置失衡、管理制度混亂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亟待解決。這就要求我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基于“新常態”的特殊背景,結合農村醫療保障的發展現狀,做出合理調整:提高統籌層次、建立長效機制、完善法律制度、把握發展機遇。

關鍵詞:“新常態”;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

我國是人口總數超14億的農業大國,其中農村人口比例約占45%,隨著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新的機遇、挑戰也隨之而來。就社會保障中的農村醫療保障而言,如何全面認識醫療保障的發展新階段,同時應對改革現實中所面臨的困境,借力于“新常態”,緩解農民求醫不易的現象,保障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的基本醫療需求,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

一、“新常態”的基本概念

“新常態”這一新名詞逐漸在當今社會流行起來。這一概念是于2014年提出,用該詞描述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新階段。并在日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闡述了“新常態”的四大特征:經濟方面,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方面,由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方面,由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型增長點。在我國,“新常態”不僅包括經濟方面,也涵蓋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將逐漸發展為我國未來社會進步的重要依據。

二、“新常態”對我國醫療保障的影響

查看全文

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困境與措施

醫療保障制度是一種正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工傷事故頻繁發生,工人們強烈要求資方提供工傷醫療保險,后來逐步發展出醫療保障制度。時至今日,它的內涵與外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給醫療保障下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較為困難?!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我國,醫療保障可以看成是政府和社會主體的一種公共職責和行為,保障疾病風險來臨后公民能夠得到基本診治??梢?,醫療保障是指通過法律、法規,由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以減少公民利用醫療服務的經濟障礙,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為目的一種保障制度。

一、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困境

自1998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標志著我國醫療保障的核心項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開啟了新的篇章。時至今日,我國已形成了以城鄉醫療救助為兜底,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以公務員醫療補助、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實現了全民醫保的目標。但仍需清楚地認識到,現行制度還有待完善。1.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足。1998年頒布的《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和2016年頒布的《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籌資與待遇仍然存在著差異,其實質就是制度的不公平性。2.居民醫保制度中的個人繳費責任偏輕。無論是城鎮職工醫保,還是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占醫?;鸬谋壤^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負擔加重,人們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全民醫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存在風險,需要均衡參保人、用人單位和政府三方的籌資責任,為醫療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籌資運行機制。3.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力量未能充分整合。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比較晚,在醫療保障領域發揮的空間和作用有限,致使我國政府在醫療保障制度中承擔較大責任,這不利于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高質量的發展。4.商業醫療保險險種不多。我國商業醫療保險起步較晚。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人壽保險業務后才開辦商業醫療保險,與美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相比起步較晚,數據匱乏,疾病險種數量不多。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開始更加重視自己及其家庭成員的健康問題,對商業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長。但目前我國商業醫療保險險種單調,需要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管理經驗,開發新險種,滿足不同人群對醫療消費的需求。2019年11月26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十年分兩步走的醫療保障改革發展目標,這為建設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由擴面轉向增質的發展趨勢。

二、發達國家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及其發展

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和醫療費用的增長,世界各國紛紛對本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進行改革。本文針對四種醫療保障模式,分別選取了有代表性的英國、德國、新加坡、美國這四個國家進行介紹。1.英國醫療保障制度。1975年通過的《社會保障法》和1986年實施的《國民保健制度》是英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依據,包括國家衛生服務制度、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和私人醫療保險。英國的國民衛生服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基層、中層、高層,分別對應的是全科醫生、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實行從國家到地方再到地區的垂直管理,并采用嚴格的轉診制度來實現分段提供醫療服務;私營醫療保險主要滿足收入較高、醫療服務需求較高的人群,是對國家法定醫療保險的補充;社會醫療救助則針對特定的弱勢群體。英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對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面臨的問題也很突出: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公立醫院服務質量不佳,整體運作缺乏活力,不能滿足公民的醫療保健需求。正是基于此,近幾屆英國政府均著手進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在保證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的基礎上,提高制度的運作效率,包括適當增加個人醫療費用的負擔范圍和負擔比例,鼓勵私人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展開競爭,激活公立醫院的運作活力,提高服務能力,調動私人保險機構,等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提高公民醫療衛生水平。2.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以個人努力幫扶自己為原則,主要包括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和保健基金計劃三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機構管理實施。在新加坡,企業、團體、個人等被雇用的所有職工都必須參加中央公積金計劃。保健儲蓄計劃是中央公積金計劃的組成部分,要求員工與用人單位按一定比例繳納保費,籌集到的基金主要解決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員的住院及部分門診費用;健保雙全計劃,也被稱為大病保險計劃,主要解決保健儲蓄計劃保障不足的問題,是一項低保費醫藥保險計劃,目的是分擔低收入人群遭遇重大疾病時的經濟負擔;新加坡作為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數量的相對貧困人口,患病后無力就醫的問題也是存在的。為此,新加坡政府又推出了保健基金計劃,是政府出資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窮人設立的基金,目的是使這部分群體也能看得起病。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的激勵性比較好,大多數人通過自己繳費來支付醫療費用,但突出的問題就是制度的互助共濟性差、老年人口醫療負擔重等。到2019年,新加坡65歲以上公民占總人口12.39%。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新加坡不斷調整和優化醫療保障制度。如為失能老人建立了樂齡保健基金,推出終身健保計劃取代健保雙全向計劃。3.德國醫療保障制度。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定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1883年,俾斯麥執政時期就頒布了《疾病保險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德國的醫療保障主要由法定的社會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和其他保險中的醫療保險構成。在德國,法定社會醫療保險是德國最主要的醫療保障制度,是除法律規定高收入人群可自愿購買外,大多數德國人必須買的一種保險,已覆蓋了88%左右的人口。法定醫療保險由企業(單位)主動繳納,原則上由雇主與雇員雙方共同承擔。對于月收入低于一定額度的雇員,其保險費用全部由雇主承擔。并且德國法律還規定,強制參保人的配偶和子女無須繳費即可連帶成為法定醫療保險的參保人,享受與義務投保人同等的醫療保險待遇。在德國,聯邦政府設立醫療保險局,該局隸屬于國家衛生與社會保障部,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設計制度、制定法律、審批和監管各經辦機構,不參與具體的醫療保險事務,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德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采用的是現收現付制財務模式,雇主和雇員承擔主要繳費責任。這種模式優勢在于簡單易行,基金貶值風險低,互濟性強;但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自我預防保健意識缺乏導致的支付危機仍顯不足。因此,近年來,德國政府針對醫療費用快速上漲進行了一系列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包括改革醫療費用支付額度、費用分擔方式等,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行為進行約束和調整。4.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特點之一就是以商業醫療保險為主體保險,該國一多半以上人口都購買了商業醫療保險,這在世界上并不多見。美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由醫療照顧計劃和醫療救助計劃、團體健康保險和私人商業醫療保險構成。1965年,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修正案,逐步建立起了醫療照顧計劃和醫療救助計劃。這兩項計劃是以老年人、窮人、殘疾人為主要保障對象,政府承擔主要財政責任,主要是解決保險市場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團體健康險是政府通過稅收和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雇主自愿為員工提供的一種醫療保障項目,是企業為吸引人才而開展的一項員工福利計劃;美國自20世紀末就開始發展商業保險,時至今日,私人醫療保險組織類型多樣,保險計劃品種豐富,如雙藍計劃、健康維持組織、優先提供者組織,等等。政府承擔的醫療照顧計劃和醫療救助計劃、雇主提供的團體健康保險,以及個人購買的商業保險,并沒有覆蓋美國全部人口。于是,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先后簽署了《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和《醫療保健與教育協調法案》。當然,奧巴馬的這些改革也觸動了多方面的利益,遭到了其他黨派、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的反對。截至目前,美國在處理公平與效率方面仍然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完善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具體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