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5:28: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整體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整體護理觀念指導監護思索

整體護理是一種護理行為的指導思想或稱護理觀念,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且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去的指導思想。整體護理的目標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最佳護理。現就如何在基層醫院搞好整體護理的實施與應用工作探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996年在內三科、外一科正式開展整體護理模式病房的試點工作,至2000年各科室全部開展了整體護理工作。方法:

⑴轉變觀念,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觀:整體護理是護理模式一次質的飛躍。長期以來護理工作是以疾病為中心展開的,只重視嚴格執行醫囑及對疾病本身的觀察,忽略了患者的要求。現在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提出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觀,護理工作既要完成多種操作技術,同時也應注意對患者心理、社會、精神等各方面的影響。如果思想觀念得不到根本轉變,整個護理工作就無法展開下去。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舉辦培訓班全員培訓(培訓率100%)、組織整體護理相關知識理論考試等措施,加強護士繼續教育工作,提高護理隊伍的自身素質,不斷地進行宣傳教育,充分反映整體護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優越性和發展的必然性,并在實踐中不斷推廣、總結、完善,進一步提高和促進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使整個護理得以順利開展。

⑵領導重視是整體護理工作實踐的關鍵:醫院成立了整體護理實施與應用領導小組,院長任組長,對整體護理工作的實施給予全力支持。2004年2月26日,開始實施“二項社會承諾”服務:

①開設方便門診,免費進行健康咨詢和就醫指導,為患者辦理復查性的各種檢查,檢驗申請單免收掛號費。

查看全文

深究整體觀閱讀教學的操作性

閱讀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怎樣讀書。閱讀即通過“看”和“誦”意義上的“讀”達到對課文含義的理解。閱讀教學中語言的理解運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閱讀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對課文的分析。語文教學實際是語文整體觀的教學。那么,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體,我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整體性原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首先,從解詞釋義到課文分析都應考慮整體性對部分的制約關系。如解詞釋義,任何一個詞的準確性、形象性、生動性都是從整體結構關系中表現出來的。比如一個“一”字,孤立的看無所謂準不準確。而在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的“一”,既照應了詩題中的“早”字,又描摹了孤梅獨放的奇特景象,用得準確。又如“鬧”字進入宋代詩人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詞中,以動寫靜,傳神如化,引人聯想地渲染出一片盎然的春意,詩人也因此得到了“紅杏尚書”的美名。

第二,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抓點睛之筆。在藝術品的整體結構中,常常有一個和作品整體質密切相關的重要部分,它的表現狀況直接關系著整體質的表現是否充分。也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關鍵句,抓能體現文章主題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抓作品的“文眼”、“詩眼”,在這些上面大做文章,其他的讀一讀也就可以了。比如,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眼”就在“活該”二字上,教學中就應該抓住這兩字引導學生聯系全文理解文章。為什么“活該”?文章全文論的就是一個“該”:雷峰塔“該”倒,白蛇娘娘“該”解放,玉皇大帝“該”拿辦法海,法海“該”做“蟹和尚”、“該”出不來。“活該!”真的“活該!”

第三,引導學生注意作品結構的協調完整性。作品結構的協調完整性是由組合成整體的部分決定的,符合這種整體性的組合,就顯示出和諧協調的特性,反之則不能。例如,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和白樸的《天靜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進行對比教學。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為我們提供了一組自然景觀: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凄涼的景色,暗淡的色澤,衰敗的意味,低沉的格調。它們很容易組成一個整體,表現一種和諧、統一的情調:游子思鄉的情懷。白樸的《天靜沙·秋》提供了落日、殘霞、老樹、寒鴉和青山、綠水、紅葉、黃花兩組意象,情調意味不一致。前組是蕭條衰敗的情調,后一組是充滿生機和朝氣的景象。兩組自然景觀又不存在從整體出發的對比關系,不像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的自然景觀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對比反襯,體現出在夕陽西下的背景中“斷腸人在天涯”的愁思。白樸的《天靜沙·秋》的意象組合不能構成協調完整的整體。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批評其“松散零亂,看不出內在聯系,好似散金碎玉、斷線珍珠。”

第四,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時,不能肢解有機整體,不能斷章取義。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時,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整體到局部。先讓學生把課文看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憑著初感讓他們自個兒去玩味,揣摩蘊涵于整篇課文中的的感情基調、主題思想、獨有的寫作方法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揣測、琢磨,說不定一束頓悟的火花將照亮思維的一角,剎那間抓住課文的主旨和特征,再接著分析整體的各個部分。比如,學習魯迅先生的《藥》,就大可不必枝枝節節的隨文爬行,不必分成若干段,搞字字落實,句句推敲。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緊扣人物對待革命者夏瑜的態度,理清全文的人物關系:夏三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助紂為虐;一群無名看客——觀殺取樂;華老栓夫婦、華小栓——以血為藥;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幸災樂禍;夏四奶奶—悲憤交錯;夏瑜的戰友——獻花于墓。我們從人物關系這個整體出發,弄清了不同人物對夏瑜的死所抱的態度,就不難看出,小說一面把革命者的悲慘遭遇和群眾的麻木放在一起,一面又在瑜兒的墳上憑空添了一個花環,所表達的主旨是控訴封建統治的罪惡,提醒和喚起民眾的必要,透過黑暗、悲哀的現實,顯示光明、美好的前景。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課文看作一個整體網絡,從整篇課文入手的教學,才能克服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弊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查看全文

華德福教育整體課程觀的基礎綜述

論文關鍵詞:華德福人智學整體教育整體課程

論文摘要:斯坦納創建的華德福教育發展至今,其課程已形成突出的整體觀,斯坦納完備的“人智學”理論,提出“身”、“心”、“靈”整體發展,將人看為一個整體;整體教育的理論也將華德福教育納入其中,并提出整體課程傳遞、交換和轉化的特點。

奧地利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RudolfSteiner)于1913提出“人智學”的概念,并與奧地利創立了“人智學學會”。依托于“人智學”這一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工廠主依彌爾·莫特(EmilMolt)支持,在德國的斯圖加特創辦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至今具有近百年發展歷史的華德福教育,截至2006年12月的統計結果,已經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發展了921所完整的12年制華德福學校、98所華德福教師培訓機構、還有其他分布世界各地的幼兒園、成人教育機構以及特殊教育機構實施華德福教育。

早在二十世紀之初,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在歐洲逐步盛行,“新教育運動”作為一種思潮通過近一個世紀理論與實踐的更新和考驗,依舊形成了眾多的思想流派,華德福教育就是其一。華德福教育尊重“人性化”發展,強調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它構建的課程與教學理念主張個體“身”、“心”、“靈”三個維度均衡和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它反對壓迫的學習,并為學生在自主真實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創造力。一直以來,華德福教育倡導的整體觀念,在其課程中顯露無遺,重視“身”、“心”、“靈”整體發展,將人看為一個整體,形成這樣的課程觀,總其理論基礎,有斯坦納的“人智學”思想和后人系統的整體課程理論。

1華德福教育整體課程的“人智學”基礎

20世紀初,斯坦納曾提出,一種真正的教育思想必須有其哲學思想作為基本的理論基礎,因此,斯坦納堅持其人智學研究直至去世。斯坦納研習吸收了歌德(Goethe)、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Witgenstein)、以及精神科學的相關知識之后,將研究轉為探索人類心靈、認識自我本質的一種特別的“精神科學”即“人智學”(Anthroposophy)。這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是斯坦納的華德福教育學的教育思想、課程思想、以及教學方法的哲學理論基礎,并在其他領域如建筑,藝術、醫學和農學中加以應用。

查看全文

語文整體觀念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段精辟的文字告訴我們: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是分為兩大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內容;第二階段: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上述內容的。完成這個從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過程就是走完閱讀的全過程,俗稱走完“來回趟”。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是“有來無回”,忽視后半個閱讀過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突出讀寫訓練重點。事實上,從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來看,只重視了一般基本功的訓練,忽視了讀寫基本功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依據教材編排特點來進行訓練組的訓練。因此,要突出讀寫基本功訓練,還得從認識訓練組教材的特點開始。作為讀寫例話這樣一種形式,它是訓練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須立足整體來考慮它的教學。下面以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二組為例,談談訓練組教學的大致過程,而讀寫例話的教學就可窺見一斑。

現行小學語文高年級的教材是按讀寫訓練組的形式編排的,每一個訓練組又是一個什么特點呢?從編寫來看,讀寫成對,相互對應;從訓練來看,有一個訓練體系,前一個重點訓練項目是后一個的基礎,后一個是前一個發展的結果;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它有導讀、預習、講讀課文、閱讀課文、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六部分,包含著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地位作用上來看,它是重點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既然教材是這樣編排的,當然應該按這樣的教材特點來教。我覺得,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點:

第一,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定。過去,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確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個閱讀過程,只能是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得到一些有關字、詞、句的訓練,而讀寫能力卻得不到提高。怎樣才能較好地確定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應該由一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來定向,這是因為一組教材中的導讀、預習、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都是受讀寫訓練重點所制約的。導讀,介紹該組重點訓練項目;預習,提示學生怎樣學好重點訓練項目;課例,是舉例、感知重點訓練項目;讀寫例話,理解重點訓練項目;基礎訓練,運用重點訓練項目發揮其功能。這個功能實際上都指向重點訓練項目,是一種整體功能。從這一點來考慮一組讀寫的重點訓練項目,理所當然的是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共有的教學目標,共有的訓練重點。

第二,要重視教學結構的設計。訓練組的結構不同于單篇教學的教學結構。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它發揮整體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落實重點訓練項目。(二)結構形式。以重點讀寫訓練項目作為核心和依據,貫穿于一組教材的全部內容。(三)整體訓練。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在一組教材的閱讀過程中不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出現。(四)整體效應。整個教學是一個學生由悟到懂到實踐的自學訓練過程,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悟”的階段。這是第一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對所學的重點訓練項目有所領悟。其主要活動為:(1)由導讀引出教學目標;(2)由預習導出操作步驟;(3)由課例中的思考、練習找到默讀思考的“綱”;(4)以思考題為導向,自學閱讀課文,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就是先要知道本組學習的目標是學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方法的步驟,然后按照提綱邊讀邊想。經過反復揣摩,對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個初步認識,最后按照課后提示,用學到的方法去學習閱讀課文。(二)“懂”的階段。這是第二大教學環節,也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例”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這一環節先是重溫課例有關內容,分析其特點,然后再歸納其共同特點,最后達到理解的境界。(三)實踐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是放手讓學生練習,這個練不是盲目地練,而是按讀寫訓練項目的要求定向練;這個練也不是少量地練,而是大量地練。通過練,將讀寫基本功的訓練化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環節的教學安排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結構是一個以讀寫重點訓練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以練為主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適應訓練組教學的一種訓練結構,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

第三,要重視時間的再分配。要把教學課時變為可用課時,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隨著教學組訓練的需要,教學課時要進行一個較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壓縮閱讀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增加第二階段的課時,即減少教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練的時間,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實驗班里,教師根據其經驗強調講讀課從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的教時不超過一課時,強調要打通課時,統籌安排,并且對課時進行一個原則規定。如一課時教完的課文,上半堂為閱讀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下半堂為第二階段;兩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為第一階段,第二課時為第二階段;三課時教完的課文,第一課時教第一階段,第二、三課時教第二階段。這樣的安排,為讀寫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如第七冊第二組的教學時數由11節壓縮為7節,這7節中,用之于第一階段的只有2節,用之于加強讀寫訓練的就有5節。時間寬裕了應該怎樣利用?我認為,只有按照訓練組的過程來練,才有可能使這些時間成為有效時間,達到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的目的。

為什么必須以訓練組為單位進行整組訓練呢?我們可用系統論的觀點來認識。系統論認為:結構是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形式,是要素的組織形式,是從系統內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從系統外部反映系統的整體性。這個系統的外部環境,是否可以理解為教材結構外的教師和學生。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中間,教材起著中介和橋梁作用。功能總是一定結構的功能,如果改變系統的要素就會影響系統的功能,如果改變其結構也就會改變其功能。單篇單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變了一組教材的要素,改變了一組教材的結構。單篇單教不利于打好基儲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必須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與教材相適應的整組訓練體系。這樣,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深化,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發揮訓練組的整體效應。

查看全文

探索整體觀閱讀教學的操作性

摘要閱讀教學中語言的理解運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閱讀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對課文的分析。語文教學實際是語文整體觀的教學。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整體性原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章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探討。

關鍵詞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怎樣讀書。閱讀即通過“看”和“誦”意義上的“讀”達到對課文含義的理解。閱讀教學中語言的理解運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閱讀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對課文的分析。語文教學實際是語文整體觀的教學。那么,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體,我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整體性原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首先,從解詞釋義到課文分析都應考慮整體性對部分的制約關系。如解詞釋義,任何一個詞的準確性、形象性、生動性都是從整體結構關系中表現出來的。比如一個“一”字,孤立的看無所謂準不準確。而在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的“一”,既照應了詩題中的“早”字,又描摹了孤梅獨放的奇特景象,用得準確。又如“鬧”字進入宋代詩人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詞中,以動寫靜,傳神如化,引人聯想地渲染出一片盎然的春意,詩人也因此得到了“紅杏尚書”的美名。

第二,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抓點睛之筆。在藝術品的整體結構中,常常有一個和作品整體質密切相關的重要部分,它的表現狀況直接關系著整體質的表現是否充分。也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關鍵句,抓能體現文章主題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抓作品的“文眼”、“詩眼”,在這些上面大做文章,其他的讀一讀也就可以了。比如,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眼”就在“活該”二字上,教學中就應該抓住這兩字引導學生聯系全文理解文章。為什么“活該”?文章全文論的就是一個“該”:雷峰塔“該”倒,白蛇娘娘“該”解放,玉皇大帝“該”拿辦法海,法海“該”做“蟹和尚”、“該”出不來。“活該!”真的“活該!”

第三,引導學生注意作品結構的協調完整性。作品結構的協調完整性是由組合成整體的部分決定的,符合這種整體性的組合,就顯示出和諧協調的特性,反之則不能。例如,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和白樸的《天靜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進行對比教學。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為我們提供了一組自然景觀: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凄涼的景色,暗淡的色澤,衰敗的意味,低沉的格調。它們很容易組成一個整體,表現一種和諧、統一的情調:游子思鄉的情懷。白樸的《天靜沙·秋》提供了落日、殘霞、老樹、寒鴉和青山、綠水、紅葉、黃花兩組意象,情調意味不一致。前組是蕭條衰敗的情調,后一組是充滿生機和朝氣的景象。兩組自然景觀又不存在從整體出發的對比關系,不像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的自然景觀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對比反襯,體現出在夕陽西下的背景中“斷腸人在天涯”的愁思。白樸的《天靜沙·秋》的意象組合不能構成協調完整的整體。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批評其“松散零亂,看不出內在聯系,好似散金碎玉、斷線珍珠。”

查看全文

關于法律基礎教學的整體觀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對法律基礎教學的整體觀起決定性的作用

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其時效性,我們必須要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觀,從思想上堅持全方位、全程、全員育人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實質。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觀念”占了首位。學校以育人為本,但是必先要育德。這從根本上說明了學校的教育必須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貫穿于所有的教學中。在法律基礎教學中我們也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必須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法律基礎教學。第二,所有課程中都能夠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實踐的具體體現。長期以來,我們的老師僅僅將教學當作謀生的工具,只看中對學生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在本課程教學中給學生思想教育的職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由專門的教師來教授。現在高校的教學已經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校的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相輔相成,在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充分地提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觀在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重要性。第三,老師除了教授知識以外,還肩負著育人的責任,這已經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在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將思想政治課老師、學校共青團干部和黨政干部以及班主任的優勢發揮出來,另一方面,我們將所有老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門學科中去。法律基礎知識這門課可以以課程設置的方式教授倫理知識,從而從根源上對同學們的道德認知能力進行培養。

二、法律基礎知識教學整體觀由法學教育的使命所決定

有學者指出,“法學是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由此可見,道德與法律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在教授同學們法律知識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站在道德和價值的角度去體會和學習法律精神。法學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解析正義。所以在“法律基礎知識”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們的老師需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觀。實現道德價值包含于法治的目標中。歷史上,法律與道德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正如康德所說,法是道德的外在化。而道德是法的精神之所在。沒有道德就沒有法,正因為有道德才有了法。思想道德提現了法律職業的精神和品格,在法律中包含了真善美與假丑惡等價值的判斷,所以法律的教學是避免不了道德等內容的。法治的客觀目標是公平與正義,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有必須要有人的主觀因素參與其中。僅僅是法律自身制度的完善,并不能詮釋法律的生命意義。法律的生命很大程度是取決于法律工作者的素養和資質。司法過程實際就是法律工作者以自己的認知能力去證明已經發生的事實,并且根據已經制定的法律加以判決,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必須要將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加以體現,這樣法律工作這的思想道德素質便直接對法律公正產生影響。作為法律工作者,其職業道德素養便決定了公平正義實現的程度。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法治的基礎是法律工作者的道德思想內涵。所以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加強對思想道德的培養。思想道德的培養已經成為了法學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教授“法律基礎知識”這門課時,我們必須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所以本校在“法律基礎知識”的課程設計時要緊緊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觀念,在教材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本文作者:劉青工作單位:江夏區衛生學校

查看全文

基于整體閱讀觀的中學語文論文

一、整體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重視整體感知文章,將文章看作是完整性的藝術,在整體意識上閱讀文章,把握文章的形式和內容,能夠分析文章局部在整體中的含義和地位,將文章的部分和整體之間進行聯系。其次是強調文章部分和整體之間的有機結合。整體閱讀觀就是要將文章當作是一個整體進行分析。最后加強閱讀主體的個性考驗。整體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具有重視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對文章的理解,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和文章進行交流對話,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不斷在自我完善。

二、整體閱讀觀在中學語文散文教學中的應用

1.制定目標任務

中學語文散文教學要運用整體閱讀觀時老師必須首先制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整體閱讀觀的教學一般有三個目標:一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三是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體驗式閱讀方式。傳統的散文閱讀教學主要是對文章的剖析忽視了情境的交流,一般最后學生對文章一些詞句段落的理解勝過了對文章整體意義的理解。在散文教學中要懂得使用整體閱讀觀,在分析完文章中一些措辭的意義之后還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和內涵。比如在學習魯迅的《秋葉》是,就從單一的詞句上分析,文章顯得非常的平淡,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卻能感受到一種對生活狀態的無可奈何。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

2.遵循基本原則

查看全文

基于整體觀初中數學教學分析

1沿襲學習路徑,感受數學的悠遠之境

章建躍博士指出:“數學具有‘追求最大限度的一般性模式的傾向’,有一套具有普適性的思考結構.”[2]這里的“一般性模式”,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習路徑,也是章先生提倡的研究問題的“基本套路”.縱觀數學教材,可以發現,雖然章節內容各不相同,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結構、研究對象的邏輯關系、數學知識的呈現等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研究不同類型數學對象的“基本套路”,學會借鑒以往的學習經驗,并沿襲普適性的研究路徑展開學習.案例1《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從這節課開始,學生將系統學習平面幾何,從知識內容來看,它是今后研究其他圖形的基礎;從研究方法和路徑來看,可以為今后研究其他圖形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本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研讀本節課教材編排的內容,也要熟悉整個初中階段平面幾何的學習內容,找出“一般性模式”,按照“背景—圖形—定義—表示(三種語言)—性質—聯系和應用”的邏輯路徑展開教學,尤其在課堂小結時,要求學生自已回顧總結研究的步驟,從而明晰研究幾何對象的“基本套路”,達到“示以學生思維之道”的目的.在接下來學習《角》時,首先問學生:我們學習《線段、射線、直線》時,是按照怎樣的研究思路進行的?引導學生回顧后,指出:今天我們將借鑒這樣的路徑研究《角》.同樣地,在平行、垂直、余角和補角等內容的學習時,也都可以用相同或相近的思路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新知是“有路可走”的.案例2法則教學.章建躍博士認為:數學的命根子是推理,數學的童子功是運算.[2]法則教學兼具了培養學生推理和運算能力的功能.以“有理數的加法”為例,它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一條運算法則,教學時要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能夠將其放置于整個體系中去思考,理出法則教學的基本套路,按“背景—數學式子—法則—聯系和應用”的邏輯順序展開教學.與前面幾何教學相似,在全課總結環節,也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研究過程進行梳理,為后續學習提供可以借鑒的學習路徑.同樣地,概念、公式、定理、性質等內容的教學也都有其共性.教學中,教師要梳理出研究學習的基本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沿襲以往的學習路徑,從而能夠順利探得新知、挖得寶藏,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珠穆朗瑪峰”雖然離自己很遠,但“登山”的路就在腳下,從而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悠遠之境.

2學會融會貫通,感受數學的融通之美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自然拓展的結果.比如數的演變過程,由于記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的需要,先產生自然數,接著產生分數,然后是有理數、無理數……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融會貫通,特別要注意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體系,讓學生感受到,隨著數學知識的自然拓展,原有的很多規定、法則等都會有相應的升級、更新.案例3《冪的運算》.這一章節內容,教材中先安排了四課時學習《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和積的乘方》以及《同底數冪的除法(1)》的運算法則,這幾種運算都建立在冪的指數為正整數的前提下.在第五課時學習了“零指數冪和負整數指數冪”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兩組題目:第一組①(-3)2÷(-3)-2;②(-3)2×(-3)3;③12()-1×12()2;④12()-1÷12()-2.要求學生先計算,計算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①和②,③和④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性質與除法運算性質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第二組判斷下列計算是否正確:(1)(4-2)3=4-6;(2)(-2×3)-2=(-2)-2×3-2.學生依據負整數指數冪的規定,分別計算等式的左右兩邊,確定出這兩題都正確.然后教師提問:這兩個式子給你們什么聯想?設置這兩組習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知道,冪的運算性質擴展了,使得同底數冪的乘法和除法運算性質實現互通,它們的本質是一致的;二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感受到數學的統一美、整體美.事實上,基于整體觀的初中數學教學不僅可以像案例1、案例2那樣反映一個板塊的聯系,也可以像《冪的運算》一樣,體現在一個章節的前后融通中.這兩組習題其實也是新知學習后的“回頭看”,它就像一個控制鍵,按下它就是打開了新舊知識聯結的閥門,新知得以與舊知自然連通,舊知也得以更新與升級,學生眼中的數學是可以融會貫通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融通之美.

3加強類比遷移,感受數學的靈巧之意

類比遷移是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通過類比,可以有效地將已有知識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正向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細心研讀教材我們便會發現,有不少知識點雖然所在章節不同,但內容非常相近或類似,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實行“點對點”的遷移,在沿襲“路徑”中探究新知,在縱橫比較中加深理解.案例4教學《分式》可以類比《分數》進行.比較看,分數和分式同屬于“數與代數”這一板塊,它們都可以按照“背景—對象—定義—性質—運算—應用”的設計線索展開(圖1);從章節編排體系橫向比較看,它們的知識脈絡是一致的(圖1):它們的定義形式類似、基本性質的內容類似、約分和通分的方法及依據類似、四則運算的法則類似,實際應用的范圍也有類似之處,所以類比《分數》進行《分式》的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應用已有學習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能提高他們對知識生長鏈整體性的認同感.像這類體系相同、知識點類似的章節還有很多,都可以進行類比教學.例如,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二次函數之間,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之間,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間等.同樣地,概念是種屬關系的知識之間也可以進行類比遷移.學習相似三角形時,可以引導學生類比它的特殊情形———全等.矩形、菱形、正方形這些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也可以類比平行四邊形的學習方法和過程展開.新舊知識的溝通與類比,讓學生發現,對于不同章節里有著緊密聯系的知識,由于它們的知識結構有相似之處,此時的探究學習并不需要另辟蹊徑,而是有竅門的,是可以“巧學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靈巧之意.

查看全文

整體護理觀念在臨床中應用論文

【關鍵詞】整體護理;臨床應用;探討

[摘要]探討整體護理及整體護理內涵,整體護理組成,臨床應用依據,在臨床應用時人為關懷是整體護理的核心,整體護理在臨床應用時需各部門協調完成。

[關鍵詞]整體護理;臨床應用;探討

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護理人員正不斷轉變觀念,提升服務水平,應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努力為患者實施身心兩方面的整體護理。

1整體護理及整體護理的內涵

整體護理是一種以護理對象為中心,視護理對象為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構成的開放性有機整體,以滿足護理對象身心需要,恢復健康為目標,運用護理程序的理論與方法,實施系統、計劃、全面的護理思想和護理實踐活動。整體護理的內涵:強調入的整體性,將護理對象視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發展的人,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強調護理的整體性,要求為護理對象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強調護理專業的整體性,要求護理實踐的各個環節密切聯系,協調一致。整體護理的實踐特征: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實施主動的計劃性護理,體現護患合作過程。

查看全文

天人相應觀整體護理論文

【關鍵詞】整體護理天人相應

隨著“以人為本”的整體化護理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護理工作的實質已從過去的疾病護理發展為對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護理,也更多的考慮自然環境及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如何遵照天人相應論,對已存的或潛在的護理問題進行正確的評估,更好的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使中醫護理得以發揚光大是值得護理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1天人相應在人體的生理反應

作為自然界中組成部分的人類,時刻受到自然界的影響和支配,如《靈樞·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竅……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說:“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2]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動,又可歸于自然界的陰陽五行。同時人體五臟功能活動,與四季、五時相關:平旦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腎主夜半(23:00~1:00)[3]。這些均說明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

2人體病理反應與自然變化的關系

人體的生理節律與時間變化相應而協調,一旦這種協調被破壞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即病情的變化也同樣具有時間節律性,《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2]。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對安靜,此時為腎水所主,木得水養;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轉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機體正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