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5:39: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整體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整體科學

力學整體科學管理論文

古代人無法理解地球下面的人為什么不會掉下去,此困惑是由于以自己為參考系而產生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及天體的公轉運動也是慣性運動,此困惑是由于以牛頓慣性為"參考系"而產生的。慣性的實質就是:物體通過某種運動狀態來保持或主動改變某種運動狀態來達到其內部的熵狀態的一種屬性。整體科學體系是研究自然整體的整體性質與功能、有序內部結構及其起源與演化過程的科學理論系統。

本文主要是對我的前兩文[1]與[2]的進一步說明。需要讀者結合我的前兩文來讀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詞,需用[2]文與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題可以增強對我觀點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由于其進化性而帶來的在習題解法上的取代性、新穎性、思路明晰性及簡捷性。我的觀點核心是"廣義慣性與整體天體",對這兩個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牛頓力學的思維方式。只知道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為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種概念、命題、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內在合理性問題,這是科學理論研究之大忌。如果現有的概念、命題與觀念不能表達新的內容,就需要改變它們,或重新建立。

一、慣性力學

嚴格說來:牛頓第三定律(互為作用力定律)應該是力學"體系"定律,是在各種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種屬性力之間建立關系的定律;去掉牛頓第三定律后的廣義力學核心四定律(見[2]文),應該稱為"慣性力學"核心三定律(以下簡稱"慣三律")。"廣義"是相對牛頓力學及牛頓慣性而言的。之所以還保留"廣義慣性"一詞,也是因為只有慣三律被大多數人接受后,才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再改變為"慣性"一詞。牛頓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簡稱牛二律)是慣三律的物體外部空間在ρ均勻空間情況下的定律,是其推論,不再是慣性力學的核心公設性質的命題。

(一)廣義慣性使牛頓力學進化

愛因斯坦獨具慧眼,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及自由落體運動與質量因素無關的經驗事實,總結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確與準確地說:物體的同一性質按照不同的處境或表現為"慣性",或表現為"重性"([3]第55頁)。這個同一性就是廣義慣性,這個處境就是空間。牛頓第二定律實質是其第一定律涵義的數學表達式。所以,廣義慣性的發現,其革命意義是指動搖了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廣義慣性包含了牛頓慣性,所以,又是其進化。同時,也說明了需要建立一個取代牛二律的進化性質的核心命題系統的新力學理論。廣義慣性又引出了兩種空間及其區別的新問題。這個新問題困擾了愛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彎"路后,在他晚年時,才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物體具有空間的廣延性([3]第十五版說明),由此"廣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說的ρ空間及其區別的標志是其梯度值的有否。這說明還需要一個新的涉及空間的基本概念及與其相對應的原來等效原理所沒有涉及到的新的經驗事實:物體質量部分的壓強梯度現象(注:在固態的具體物體內部,此"壓強梯度"表現為"脅強"),也就是愛因斯坦的物體的空間廣延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引出了物體的非剛性及其具有內部空間結構的抽象性質([4]第六章)。于是,"萬事俱備",只欠建立一個新的核心命題系統了。可以說,慣三律就是這個系統。廣義慣性是由于把"重性"也歸于同牛頓慣性一樣的物體屬性,所以,其革命意義也主要體現在"重力"方面。"引力"是對重力本質的錯誤認識。廣義慣性與場概念把原來引力中的兩個平權的物體分離開來:一個是僅表現廣義慣性的一般(非整體)物體;另一個是具有產生重力場的特殊性的中心物體。一般物體與中心物體之間已經沒有"力"的關系了。但通過重力場(原來引力場與自轉慣性離心力合成的重力場涵義需要改變)有"能"的關系(見此文的"ρ空間與能"一節)。到此為止,廣義慣性已經完成了其邏輯任務,即取消了引力及導出了中心物體的特殊性(當然也具有廣義慣性的一般性)。這個特殊性的中心物體就是整體天體。于是,廣義慣性與整體天體就構成了理論的內部邏輯性(也就是"自圓其說")。廣義慣性取消了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的區別。當然,更沒有質量的第三個屬性--產生引力場。說重力場是特殊的ρ空間,也有其對應的經驗事實,即具有重力場的質量部分的天體,一般都具有密度及壓強(也有溫度及磁場因素)與中心距離近似反比分布(中聚度)的現象。同時,其現象也表明了這個天體(中心物體)的特殊性。中聚度現象已經是整體性的一種體現。

查看全文

慣性力學與整體科學論文

古代人無法理解地球下面的人為什么不會掉下去,此困惑是由于以自己為參考系而產生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及天體的公轉運動也是慣性運動,此困惑是由于以牛頓慣性為“參考系”而產生的。慣性的實質就是:物體通過某種運動狀態來保持或主動改變某種運動狀態來達到其內部的熵狀態的一種屬性。整體科學體系是研究自然整體的整體性質與功能、有序內部結構及其起源與演化過程的科學理論系統。

本文主要是對我的前兩文[1]與[2]的進一步說明。需要讀者結合我的前兩文來讀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詞,需用[2]文與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題可以增強對我觀點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由于其進化性而帶來的在習題解法上的取代性、新穎性、思路明晰性及簡捷性。我的觀點核心是“廣義慣性與整體天體”,對這兩個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牛頓力學的思維方式。只知道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為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種概念、命題、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內在合理性問題,這是科學理論研究之大忌。如果現有的概念、命題與觀念不能表達新的內容,就需要改變它們,或重新建立。

一、慣性力學

嚴格說來:牛頓第三定律(互為作用力定律)應該是力學“體系"定律,是在各種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種屬性力之間建立關系的定律;去掉牛頓第三定律后的廣義力學核心四定律(見[2]文),應該稱為“慣性力學”核心三定律(以下簡稱“慣三律”)。“廣義”是相對牛頓力學及牛頓慣性而言的。之所以還保留“廣義慣性”一詞,也是因為只有慣三律被大多數人接受后,才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再改變為“慣性”一詞。牛頓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簡稱牛二律)是慣三律的物體外部空間在ρ均勻空間情況下的定律,是其推論,不再是慣性力學的核心公設性質的命題

(一)廣義慣性使牛頓力學進化

愛因斯坦獨具慧眼,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及自由落體運動與質量因素無關的經驗事實,總結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確與準確地說:物體的同一性質按照不同的處境或表現為“慣性”,或表現為“重性”([3]第55頁)。這個同一性就是廣義慣性,這個處境就是空間。牛頓第二定律實質是其第一定律涵義的數學表達式。所以,廣義慣性的發現,其革命意義是指動搖了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廣義慣性包含了牛頓慣性,所以,又是其進化。同時,也說明了需要建立一個取代牛二律的進化性質的核心命題系統的新力學理論。廣義慣性又引出了兩種空間及其區別的新問題。這個新問題困擾了愛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彎”路后,在他晚年時,才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物體具有空間的廣延性([3]第十五版說明),由此“廣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說

查看全文

慣性力學與整體科學體系研究論文

古代人無法理解地球下面的人為什么不會掉下去,此困惑是由于以自己為參考系而產生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及天體的公轉運動也是慣性運動,此困惑是由于以牛頓慣性為“參考系”而產生的。慣性的實質就是:物體通過某種運動狀態來保持或主動改變某種運動狀態來達到其內部的熵狀態的一種屬性。整體科學體系是研究自然整體的整體性質與功能、有序內部結構及其起源與演化過程的科學理論系統。

本文主要是對我的前兩文[1]與[2]的進一步說明。需要讀者結合我的前兩文來讀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詞,需用[2]文與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題可以增強對我觀點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由于其進化性而帶來的在習題解法上的取代性、新穎性、思路明晰性及簡捷性。我的觀點核心是“廣義慣性與整體天體”,對這兩個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牛頓力學的思維方式。只知道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為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種概念、命題、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內在合理性問題,這是科學理論研究之大忌。如果現有的概念、命題與觀念不能表達新的內容,就需要改變它們,或重新建立。

一、慣性力學

嚴格說來:牛頓第三定律(互為作用力定律)應該是力學“體系"定律,是在各種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種屬性力之間建立關系的定律;去掉牛頓第三定律后的廣義力學核心四定律(見[2]文),應該稱為“慣性力學”核心三定律(以下簡稱“慣三律”)。“廣義”是相對牛頓力學及牛頓慣性而言的。之所以還保留“廣義慣性”一詞,也是因為只有慣三律被大多數人接受后,才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再改變為“慣性”一詞。牛頓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簡稱牛二律)是慣三律的物體外部空間在ρ均勻空間情況下的定律,是其推論,不再是慣性力學的核心公設性質的命題

(一)廣義慣性使牛頓力學進化

愛因斯坦獨具慧眼,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及自由落體運動與質量因素無關的經驗事實,總結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確與準確地說:物體的同一性質按照不同的處境或表現為“慣性”,或表現為“重性”([3]第55頁)。這個同一性就是廣義慣性,這個處境就是空間。牛頓第二定律實質是其第一定律涵義的數學表達式。所以,廣義慣性的發現,其革命意義是指動搖了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廣義慣性包含了牛頓慣性,所以,又是其進化。同時,也說明了需要建立一個取代牛二律的進化性質的核心命題系統的新力學理論。廣義慣性又引出了兩種空間及其區別的新問題。這個新問題困擾了愛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彎”路后,在他晚年時,才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物體具有空間的廣延性([3]第十五版說明),由此“廣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說

查看全文

慣性力學與整體科學分析論文

本文主要是對我的前兩文[1]與[2]的進一步說明。需要讀者結合我的前兩文來讀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詞,需用[2]文與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題可以增強對我觀點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由于其進化性而帶來的在習題解法上的取代性、新穎性、思路明晰性及簡捷性。我的觀點核心是“廣義慣性與整體天體”,對這兩個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牛頓力學的思維方式。只知道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為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種概念、命題、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內在合理性問題,這是科學理論研究之大忌。如果現有的概念、命題與觀念不能表達新的內容,就需要改變它們,或重新建立。

一、慣性力學

嚴格說來:牛頓第三定律(互為作用力定律)應該是力學“體系"定律,是在各種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種屬性力之間建立關系的定律;去掉牛頓第三定律后的廣義力學核心四定律(見[2]文),應該稱為“慣性力學”核心三定律(以下簡稱“慣三律”)。“廣義”是相對牛頓力學及牛頓慣性而言的。之所以還保留“廣義慣性”一詞,也是因為只有慣三律被大多數人接受后,才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再改變為“慣性”一詞。牛頓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簡稱牛二律)是慣三律的物體外部空間在ρ均勻空間情況下的定律,是其推論,不再是慣性力學的核心公設性質的命題

(一)廣義慣性使牛頓力學進化

愛因斯坦獨具慧眼,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及自由落體運動與質量因素無關的經驗事實,總結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確與準確地說:物體的同一性質按照不同的處境或表現為“慣性”,或表現為“重性”([3]第55頁)。這個同一性就是廣義慣性,這個處境就是空間。牛頓第二定律實質是其第一定律涵義的數學表達式。所以,廣義慣性的發現,其革命意義是指動搖了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廣義慣性包含了牛頓慣性,所以,又是其進化。同時,也說明了需要建立一個取代牛二律的進化性質的核心命題系統的新力學理論。廣義慣性又引出了兩種空間及其區別的新問題。這個新問題困擾了愛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彎”路后,在他晚年時,才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物體具有空間的廣延性([3]第十五版說明),由此“廣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說

*男,1949年生,1983年畢業于東北師大數學系,長春市吉林工學院家屬宿舍14號樓43號(130012)

查看全文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公司整體發展水平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以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公司整體發展水平

——在××××年×月×日公司

第三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經理

(審議稿)

查看全文

整體醫學對中醫學發展影響論文

【摘要】整體醫學是一種弱整體觀,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未來的整體醫學是以中醫學為核心的功能與結構統一的醫學體系。中醫學的整體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中醫現代化必須從《內經》的整體觀開始,而中醫基因組學和中醫心理學是關鍵。中醫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現代的語言和當代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及其運動規律。整體醫學的崛起將給中醫藥學的國際化帶來機遇。

【關鍵詞】整體醫學;基因組;中醫心理學;中醫基因組學

1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現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查看全文

整體醫學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論文

【摘要】整體醫學是一種弱整體觀,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未來的整體醫學是以中醫學為核心的功能與結構統一的醫學體系。中醫學的整體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中醫現代化必須從《內經》的整體觀開始,而中醫基因組學和中醫心理學是關鍵。中醫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現代的語言和當代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及其運動規律。整體醫學的崛起將給中醫藥學的國際化帶來機遇。

【關鍵詞】整體醫學;基因組;中醫心理學;中醫基因組學

1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現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查看全文

探究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方法

摘要:通過對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方法的淵源、內容等的闡釋,揭示了這一方法的本質及其局限性,認為把馬克思經濟學的制度分析方法簡單歸結為整體主義方法是不科學的。

關鍵詞:老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整體主義個人主義

制度經濟學有兩個典型學派,即以科斯、諾斯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派和以凡勃倫、康芒斯等為代表的老制度經濟學(OldInstitutionalEconomics)派。他們都以制度分析為核心,以人和制度的關系為主線,對制度的起源、變遷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展開分析。但在方法論上,他們被認為是截然對立的,前者被歸結為個人主義方法,后者被認為是整體主義方法。由于對制度分析方法的這種二分法,國內外一些研究者在分析馬克思的制度理論時,也往往籠統的或者將其歸結為個人主義方法,或者將其歸結為整體主義方法。筆者認為這兩種歸結都是對馬克思經濟學分析方法的誤解。

事實上馬克思對制度的分析方法既不能簡單認為是整體主義,也不能歸結為個人主義,他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為什么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不能簡單歸結為整體主義或個人主義?要說清這個問題,必須對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方法的綱領和實質有一個清楚認識,這是對制度經濟學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對于制度分析的個人主義方法論與馬克思方法論的區別,筆者已有探討。因此,本文將集中探討整體主義方法論的由來、特征、方法論本質及其局限性。

一、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思想的淵源

“整體主義”(Holism或Wholism)作為一種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對它進行全面考察是困難的。正如對整體論思想頗有研究的美國學者菲立普指出的“要從文獻中找出關于整體論中心思想的明晰表達是異常困難的,而對這些思想的評價也存在著相應的困難。”基于此,本文只從對經濟學方法論產生影響的視角對整體主義思想加以考察整體主義思想是與個體主義思想相對而言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一般”和“個別”的論述,其中,柏拉圖的“理想王國”就是用整體思想構建的。到了中世紀,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演變為經院哲學的“實在論”和“唯名論”兩種思潮。實在論者認為,整體先于個體而存在;而唯名論者則認為,只有個體才是真實的存在。盡管這種爭論是為了論證教權與皇權哪個更高的問題,但無形中卻對后來的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查看全文

整體論誤區研究論文

對整體論的理解誤區

人類歷史上,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從未停止過,但把整體論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科學方法卻是20世紀以來的事情。在方法論層面,常見到兩個對整體方法的理解誤區,對它們的討論也引發我們對整體論方法局限的反思。

誤區一:整體論就意味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這恐怕是我們關于整體論最為熟知也最易引起誤解的表述。整體的這個重要特征源于整體屬性與部分屬性的異質性。整體性不是部分諸屬性的簡單加和或集總,而是它們的整合效應。這一整合常常會伴隨著對部分屬性的屏蔽與放大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整體都體現為“1+1>2”。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美國哲學家波姆曾精致地區分了部分與整體間的不同關系:整體依賴于部分比部分依賴于整體更多;部分依賴于整體比整體依賴于部分更甚;部分與整體相互依存;等等。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整體小于部分之和的生動例子。這些存在于部分與整體間的不同關系表明,整體更多體現為“1+1≠2”,因此更恰當地表述應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

對于整體與部分更深入的一個思考是,什么是合適的整體?什么是恰當的部分?即整體與部分的邊界問題。現實中的整體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是因為我們很難確切劃定它的邊界。任何對象總是處在宇宙的普遍聯系之網中,任何現實中的整體也只是更大整體的部分。我們不可能為了研究一棵樹,而去掌握它與整個森林及至整個宇宙的聯系。與此相聯系的是,現實中構成整體的部分并非數學中構成某一集合的元素那樣清晰明了。對于一既定整體,尤其是復雜整體,其部分是多樣的,而只有對整體質有直接影響的部分的屬性才具有整體意義。對一支球隊來說,隊員個體的心理素質、身高、力量、奔跑速度等是影響整體質的重要部分特征,而某一隊員是否喜歡音樂、擅于繪畫等特性相對來說是意義不大的屬性。因此,作為我們思考研究對象的整體和部分總是局域性的,整體是局域整體,部分總是限定中的部分。如何正確認識、劃分整體及部分的邊界是整體論方法的重要問題。

誤區二:整體論方法是對還原論方法的根本超越。

查看全文

整體論誤區及其局限

人類歷史上,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從未停止過,但把整體論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科學方法卻是20世紀以來的事情。在方法論層面,常見到兩個對整體方法的理解誤區,對它們的討論也引發我們對整體論方法局限的反思。

誤區一:整體論就意味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這恐怕是我們關于整體論最為熟知也最易引起誤解的表述。整體的這個重要特征源于整體屬性與部分屬性的異質性。整體性不是部分諸屬性的簡單加和或集總,而是它們的整合效應。這一整合常常會伴隨著對部分屬性的屏蔽與放大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整體都體現為“1+1>2”。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美國哲學家波姆曾精致地區分了部分與整體間的不同關系:整體依賴于部分比部分依賴于整體更多;部分依賴于整體比整體依賴于部分更甚;部分與整體相互依存;等等。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整體小于部分之和的生動例子。這些存在于部分與整體間的不同關系表明,整體更多體現為“1+1≠2”,因此更恰當地表述應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

對于整體與部分更深入的一個思考是,什么是合適的整體?什么是恰當的部分?即整體與部分的邊界問題。現實中的整體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是因為我們很難確切劃定它的邊界。任何對象總是處在宇宙的普遍聯系之網中,任何現實中的整體也只是更大整體的部分。我們不可能為了研究一棵樹,而去掌握它與整個森林及至整個宇宙的聯系。與此相聯系的是,現實中構成整體的部分并非數學中構成某一集合的元素那樣清晰明了。對于一既定整體,尤其是復雜整體,其部分是多樣的,而只有對整體質有直接影響的部分的屬性才具有整體意義。對一支球隊來說,隊員個體的心理素質、身高、力量、奔跑速度等是影響整體質的重要部分特征,而某一隊員是否喜歡音樂、擅于繪畫等特性相對來說是意義不大的屬性。因此,作為我們思考研究對象的整體和部分總是局域性的,整體是局域整體,部分總是限定中的部分。如何正確認識、劃分整體及部分的邊界是整體論方法的重要問題。

誤區二:整體論方法是對還原論方法的根本超越。

幾乎所有的整體論方法的目標都是針對還原論而來的,一些整體論者認為未來的科學應徹底拋棄還原論方法,以整體論方法取而代之。拋開還原論其他多樣的內涵,我們著重在方法論上比較它與整體論的不同。還原論者認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磚”以精巧的方式構成,高層次的復雜對象由較低層次的簡單構件組裝而成。因此,在方法論上,只要我們掌握了部分的特性就可以得出宇宙整體的特性,對高層次事物的掌握可通過對低層次事物的認識來實現。還原論方法成為近現代經典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托夫勒形象地喻其為“拆零”法。這一方法的實質是以分析—重構的方法把握整體,大致以如下步驟進行:1)使研究對象與環境分離;2)分解對象,高層次對象拆解為低層次對象;3)求解低層次對象。強還原主義者在方法論上切斷了部分與整體間的聯系,認為我們只能認識部分,或者認為部分本身就是世界的本質。如社會科學中的個體主義方法論,強調從社會個體的心理特征來解釋社會集體行為。弱意義的還原主義者并不否認整體,他們所強調的是對于整體我們只能通過拆解為部分來認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