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02:5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制度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制度德育

微德育制度和機制重塑研究

[摘要]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指導。基于于細微處關注德育的考慮,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二中學以“潤美育人”為理念,倡導“以澤潤心,以美育行”,整合校內校外教育資源,以微問題的高效解決為載體,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初步形成了“精實勵教”的教學觀、“精致勵學”的學習觀、“精細入微”的文化觀、“精研慮極”的教研觀、“精到細致”的服務觀、“精準考評”的管理觀、“精益求精”的教師觀、“精致優雅”的學生觀。在德育實踐中,從細微入手,精字當頭,積極探索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效路徑和模式,是微德育體系構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潤美育人”;微德育;德育體系

關于“微”的思想見解源遠流長,如“睹微知著”“識微見遠”“即小見大”“防微杜漸”“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等等。微思想蘊含著小與大的辯證關系,與質量互變規律有一定的關聯,富有智慧。[1]微德育是于細微處關注德育的說法,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惡行要防微杜漸,善行要聚沙成塔,這充分反映了古人對微德育價值的認識。鑒于微的思想見解,于細微處關注德育問題,是對德育工作的指導和補充。微德育是一個傳統性與現代性高度融合的德育觀念。[2]在信息時代“無微不至”,微信、微博、微視頻、微電影已經深度融入生活,催生出一個微的時代。[1]微信因交流的即時性和自由性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微視頻則可以用來介紹一些生活小常識。微時代的微技術不僅操作簡便,而且易學易用,效果極佳。因而,微時代高效解決微問題的方法為改變傳統德育大、空、低效的現狀帶來了較大的啟發。[1]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二中學(以下簡稱臨平二中)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以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為主體的農村初級中學,生源質量偏弱。近年來,臨平二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實現了“低進高出”的辦學效果,學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持續攀升。臨平二中以立德樹人為辦學的根本目標,以德育為學校工作的靈魂,提出校本德育建設的理念“潤美育人”,聚焦微問題的高效解決,提升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與創新性,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一、微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德育被簡化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育被簡化的問題,更多地表現在服務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弱化了對人格完善的塑造。例如,部分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簡化為知識的傳遞,未能將其內涵和精髓講透、講深,使其真正入腦、入心。[3]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關鍵看問題解決中的行為選擇。如何解決知行矛盾以實現知行合一,成為學校德育工作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4]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支持研究論文

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全方位的變革,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對外開放帶來的道德價值觀的碰撞和多元化,往往使學生的心理、觀念、情感等具有極為復雜的表現,造成多層次的品德結構和多向性的品質特征,這對傳統的德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面對今天德育的現實,尋找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一些論者多傾向于道德的法律化、德育的制度化建設,認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德育原則和德育規范,教育學生遵守執行,就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尤其隨著我國加強法治的呼聲日高,我們的一些德育工作者更是增加了對德育制度化的信心、熱心甚至迷信,把德育的制度支持視為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徑。

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而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合理化”方案,甚至也許是一種可以在短時期迅速見效的方案。但從制度本身的特點看,從德育自身的內在規律看,制度對德育的價值和功用是有限的。德育應是制度規范與引導教化的融合與統一。

制度對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獨特的品格來保證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獨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體現和保障學生基本道德的歷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種規范性的優勢。學校通過一系列條例、章程、守則、規定等形式把學生基本的道德義務以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這就使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須遵守的規范性優勢。首先,它表現為對學生個體道德的涵蓋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規則,它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可以反復被適用;它無須對具體的人和事作出具體的指引,只要通過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對一切同類的道德主體和行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現為制度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往往是學生行為的基準和指南,井往往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

第二,制度比道德有更為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德育內容豐富而寬泛,這使它的表達往往難以有系統和明確性,通常只是希望人們做出某種行為的一種主張原則,但它一旦獲得制度的確認,就具有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帶有權威性的具體行為準則。正是由于這種明確的確認,賦予情境化的道德選擇以一種超越特定情境的預側性,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制度預測自己行為的社會評價,進而根據這種預鍘來作出行動安排和計劃,使道德主體在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發生沖突時,有可能做出明確的是非曲直的裁斷,這比道德沖突時良心的、輿論的裁斷要千脆得多,有用得多。

查看全文

我國制度德育論文

一、制度德育的基本理論研究

(一)關于制度德育的內涵

“制度德育”的概念是杜時忠于2002年在《制度德性與制度德育》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基于對學校德育問題的思考,認為“制度德性比個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制度德性是個體德性的基礎和前提”[1],“德育制度建設比榜樣示范更重要”[2],因此,主張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后有學者直接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育道德的個人”作為“制度德育”的定義,并認為制度德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制度德育是重視參與性的德育;第二,制度德育是重視制度正義的德育;第三,制度德育是以制度正義為前提條件的;第四,制度德育是重視正當程序的德育;第五,制度德育是凸顯德育批判功能的德育。[3]有學者還將制度德育的涵義概括為“制度是德育的資源;德育是制度性的育人活動,以制度規約德育的實施;制度具有道德教化價值,以制度德性養成個人德性”[4]。還有的學者運用屬加種差定義法為制度德育下定義。他認為制度德育的鄰近屬概念為“德育”,即一種培養德性的活動;種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制度規約下進行德育,二是制度德性轉化為個人德性的過程。因此,“制度德育”是運用制度以及在制度所規約的環境中進行的德性培養的活動。[5]

(二)制度德育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個學術概念的出現總是以相關的理論作為基礎的。同樣,制度德育作為德育理論研究的新范疇,其形成也應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歸納其得以成立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制度倫理學、馬克思主義人學、德育社會學和人的德性形成規律。制度倫理學認為,制度因內蘊一定時代的倫理道德精神,滲透著道德價值的善惡判斷,對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而學校制度作為具體的制度,同樣內含著一定時代的教育倫理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價值。[4]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是關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學說,它認為“人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根本目的”。而制度是人的本質的凝結,與人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聯性,能否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制度合理與否的最高標準[6]。“制度是人的價值存在”,“德育制度是為了實現德育目標———發展人的德性服務的”,“促進人的德性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德育制度的根本價值”[17]。從德育社會學的角度看,德育總是在一定制度所規約的環境下進行的,一定的學校制度規范、引導著德育,德育是一種制度性的學校教育活動。[4]從人的德性形成理論的視角看,制度是個體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人的德性形成規律,即他律-自律-自覺的發展過程。”[8]因此,德育應以此為依據,以他律作為德育的邏輯起點,他律性階段的德育應體現強制性和引導性。

(三)制度的德育價值研究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研究論文

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全方位的變革,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對外開放帶來的道德價值觀的碰撞和多元化,往往使學生的心理、觀念、情感等具有極為復雜的表現,造成多層次的品德結構和多向性的品質特征,這對傳統的德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面對今天德育的現實,尋找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一些論者多傾向于道德的法律化、德育的制度化建設,認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德育原則和德育規范,教育學生遵守執行,就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尤其隨著我國加強法治的呼聲日高,我們的一些德育工作者更是增加了對德育制度化的信心、熱心甚至迷信,把德育的制度支持視為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徑。

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而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合理化”方案,甚至也許是一種可以在短時期迅速見效的方案。但從制度本身的特點看,從德育自身的內在規律看,制度對德育的價值和功用是有限的。德育應是制度規范與引導教化的融合與統一。

制度對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獨特的品格來保證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獨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體現和保障學生基本道德的歷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種規范性的優勢。學校通過一系列條例、章程、守則、規定等形式把學生基本的道德義務以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這就使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須遵守的規范性優勢。首先,它表現為對學生個體道德的涵蓋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規則,它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可以反復被適用;它無須對具體的人和事作出具體的指引,只要通過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對一切同類的道德主體和行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現為制度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往往是學生行為的基準和指南,井往往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內涵探討論文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中多聲部音樂的聲部與主調的關系。制度德育與德育制度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重視參與、制度正義、程序正當和凸現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個特征。

[關鍵詞]制度德育;內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國青年學者杜時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從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論,有必要對其基本問題進行提煉,比如對其內涵與特征進行追問。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對制度德育內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論述,本文試圖對制度德育內涵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討論。

一、制度德育定義簡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內涵分析論文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中多聲部音樂的聲部與主調的關系。制度德育與德育制度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重視參與、制度正義、程序正當和凸現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個特征。

[關鍵詞]制度德育;內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國青年學者杜時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從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論,有必要對其基本問題進行提煉,比如對其內涵與特征進行追問。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對制度德育內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論述,本文試圖對制度德育內涵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討論。

一、制度德育定義簡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內涵分析論文

一、制度德育定義簡析

欲討論制度德育的內涵,就必需對其定義進行探討。目前德育理論中存在比較多的定義混淆,根據著名分析派教育哲學家謝弗勒在《教育的語言》一書中對三種類型的定義的劃分與分析謝弗勒認為定義有三種類型:規范型定義、描述型定義與綱領型定義,具體說來:規范型定義是指對某個概念或詞語下定義時,將它規定在特定的討論領域或特定的討論形式中,并以特定的方式作出特定的解釋;描述型定義是指用已有的含義和既定的用法適當地描述被界說的對象或使用該術語的方法;綱領型定義是指它的提出者為了使用某一概念發揮特定的功能而制定的一種實踐綱領,它明確地或隱含地告訴我們事物應該怎樣。規范型定義和描述型定義反映的是現存的實踐狀況,但是它們有時候反映的是歪曲了的現實或錯誤的實際狀況。而綱領型定義反映了現存實際狀況的不滿,反映了一種改革的要求。綱領型定義是反思規范型定義和描述型定義為基礎的,往往包含“是”和“應當”兩種成分。制度德育概念提出本身是對當前德育現狀的批判,反映德育的應然狀態,體現德育的理想。因此,筆者使用的是制度德育的綱領型定義。

杜時忠教授提出:“制度德育是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1](P11-13)具體分析這個定義,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作為手段的“道德的制度”與作為目的的“道德的個人”。在此,我們可以對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進行思辨。從辨證的觀點來看,目的是相對于手段而言,手段也是相對于目的而言。脫離手段,言說孤立的目的,或是強調手段而輕視目的,其思維方式都是違反辯證法的。因此,當我們強調“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時,同時應該看到,離開了道德的個人,道德的制度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因為道德的個人的努力才使道德的制度得以建立。但是,我們強調用道德的制度培養道德個人,是針對當下道德建設之中有忽視制度建設的傾向而言。更深一層說,當下我國的德育困境的根在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淪喪,而道德淪喪的根又在于制度不完善。

為了進一步把握杜時忠教授提出的制度德育的內涵,那么就不能不追問何謂“道德的制度”,何謂“道德的個人”。杜教授對此沒有作進一步闡釋。筆者認為“道德的制度”即正義的制度,合乎制度倫理的制度,蘊涵并保證自由、民主的制度,能夠切實保障人權的制度。“道德的個人”即具有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個體。這種個體具有獨立、理性、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他們是具有特立獨行、清醒從容、有所執著、敢于擔待特征的個體。從公民道德教育的角度看,“道德的個人”即公民。“公民是理性地通過自己的言行而為公共生活造福的自由而平等的個人。自由、平等和充分介入社會合作是公民的特征”[2]。

需要進一步指出,當我們說通過道德的制度培養道德的個人,并沒有否定道德的制度與道德的國家、道德的社會、道德的政府的聯系。相反,我們在關注個體道德的發展的同時,始終對國家倫理、社會倫理、政府倫理予以深深關切。因為這些始終是培植個體道德的土壤。離開了土壤的改造,個體道德的“胚芽”不能生長,個體道德的“種子”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對此,張奚若先生早在1935年就指出“要有健全的國家須先有健全的國民”、“國家就是人民的返照”。[3]也就是說,有怎樣的人民便有怎樣的國家,有怎樣的人民便只能有怎樣的國家。回想我國人民在和等歷史悲劇中的狂熱,筆者就更能理解劉曉東教授強調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意義。

二、制度德育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內涵探新論文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中多聲部音樂的聲部與主調的關系。制度德育與德育制度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重視參與、制度正義、程序正當和凸現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個特征。

[關鍵詞]制度德育;內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國青年學者杜時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從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論,有必要對其基本問題進行提煉,比如對其內涵與特征進行追問。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對制度德育內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論述,本文試圖對制度德育內涵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討論。

一、制度德育定義簡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內涵探研論文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中多聲部音樂的聲部與主調的關系。制度德育與德育制度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重視參與、制度正義、程序正當和凸現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個特征。

[關鍵詞]制度德育;內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國青年學者杜時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從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論,有必要對其基本問題進行提煉,比如對其內涵與特征進行追問。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對制度德育內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論述,本文試圖對制度德育內涵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討論。

一、制度德育定義簡析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研究論文

1制度對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獨特的品格來保證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獨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體現和保障學生基本道德的歷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種規范性的優勢。學校通過一系列條例、章程、守則、規定等形式把學生基本的道德義務以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這就使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須遵守的規范性優勢。首先,它表現為對學生個體道德的涵蓋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規則,它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可以反復被適用;它無須對具體的人和事作出具體的指引,只要通過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對一切同類的道德主體和行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現為制度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往往是學生行為的基準和指南,井往往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

第二,制度比道德有更為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德育內容豐富而寬泛,這使它的表達往往難以有系統和明確性,通常只是希望人們做出某種行為的一種主張原則,但它一旦獲得制度的確認,就具有明確、具體的表達形式,使道德原則成為易于遵循且帶有權威性的具體行為準則。正是由于這種明確的確認,賦予情境化的道德選擇以一種超越特定情境的預側性,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制度預測自己行為的社會評價,進而根據這種預鍘來作出行動安排和計劃,使道德主體在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發生沖突時,有可能做出明確的是非曲直的裁斷,這比道德沖突時良心的、輿論的裁斷要千脆得多,有用得多。

第三,缸度擁有道德所缺乏的執行的強制力。道德規范轉換為道德實踐是以道德認知、道德認同為中介的,是在良心的感召和激勵下實施的道德行為,因此,對道德行為的評價側重于行為的動機,對非道德行為的懲罰主要依賴于良心的制裁,這使道德具有內在化的特性,使道德在面對道德主體良心和信念缺乏或缺失時,變得無能為力。相反,制度是一種異已的東西,它主要指向外在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一亙道德原則與規范被制度予以確認就獲得了執行的強制力,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規范實施的效力和剛性。

由此,制度對德育的支持和保障的方式最主要地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通過制度的建立健全,確認德育內容要求*將道德原則明確為法律、制度,是以強制力的形式倡導社會道德。如憲法把“四有”、“五愛”、“五個教育’,等內容用母法的形式確定下來;許多學校通過一些“學生守則”、“行為規范”、“文明公約”、“實施細則”把一些德育內容和要求以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這樣就有力地保證道德規范的貫徹執行,有效避免了在社會負面影響下道德建設的軟弱無力,并且有利于德育內容的具體、明確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對德育的普遍遵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