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認識鐘表》2
時間:2022-09-27 03:35:00
導語:小學數學教案:《認識鐘表》2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設計說明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八單元的知識。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后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數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由于時間和時刻看不見、摸不著,不具備形象性、直觀性,再加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和監督能力較差,所以對時針、分針的整體認識有些不習慣,觀察力的薄弱使得他們常常忽略時針和分針的區別,因此認識半時往往會出現問題,12時半他們可能會看成6時,同時由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他們又常常產生困惑,比如1時半到底是1時半,還是2時半等等。針對教材內容、學生特點、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⒈使學生認識鐘面,會認整時和半時;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⒊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習慣。其中重點是使學生會認整時和半時,難點是認識半時。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目標,在這節課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將學生已有的常識系統化和組織化,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信心和意志力等各方面均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與積累。
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劉老師認識一個小男孩,叫小剛。這里有他的幾張照片,想不想看?請你們看著這些照片講一個小故事給大家聽。(晚上10點半還在看電視,早上7點不起床,早上7點半才起床,跑到學校已經8點了。)
問:你們覺得小剛的表現怎么樣?
你們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樣呢?
怎樣幫助小剛,讓他和你們一樣?
這節課我們就和小剛一起認識鐘表。
(二)引導探究
⒈認識鐘面
①師:要認識鐘表,就得知道鐘面上有什么,誰能不看表就說出鐘面上有什么?
(出示剛才故事中的四個鐘面,分別是10點半、7點、7點半、8點)誰來讀出其中一個鐘面上的數字?
鐘面上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你怎么知道的?
(②引導學生觀察這4個鐘面,總結出時針和分針長得什么樣子。
⒉認識整時
①師: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如果請你把這4個鐘面分成兩家人,你們打算怎樣分?為什么這樣分?
觀察7點和8點這兩個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這樣時針正好指著數字幾,分針正好指著12的時間叫整時。這樣的時間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
②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點,也叫幾時,一起讀一讀:7時,8時。
③用鐘表模型撥出6時、12時,說一說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幾,象在干什么?
⒊認識半時
①(多媒體出示7時的鐘面)
提問:這是幾時?你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演示鐘面從7時到7時半,并畫出轉動的弧線,讓學生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用手勢一起跟著時針和分針轉動,明確時針和分針的轉動方向。
②引導學生討論:現在的時間是幾時?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③認識黑板上的兩個半時。(10時半和7時半)重點引導學生看出時針剛剛走過數字幾,還沒走到數字幾。
④讓學生用鐘表模型撥出一個幾時半。
展示,提問:誰能讀出這個時間?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認識12時半和6時半,并用多媒體演示,分別閃動這兩個鐘面的時針和分針。
⑤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分針正好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半。
[NextPage]
⒋認識電子表
①師:其實生活中除了這樣的鐘面外,還經常見到這樣的電子鐘面。出示顯示著7時和8時的電子表鐘面,讓學生說一說在什么地方見過這樣的表示形式?分別是幾時?
②小組討論:10時半、7時半在電子表上怎樣顯示,為什么?(如果沒有學生能回答出為什么,可以引導向課外延伸。)
③師:我們認識了鐘表,有時還需要把時間寫下來,寫的形式和電子表的表示一樣,只不過兩點要點在靠下半部的地方。讓學生試寫出7時、8時、7時半、10時半。
⒌師:小剛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了鐘表,知道了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當分針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半。他很想改正以前的壞習慣,于是為自己制訂了一個作息時間表。
出示:shuìjiào
9∶00──睡覺
qǐchuáng
7∶00──起床
有一個小朋友看了很納悶:9∶00的時候,我都上第二節課了,他怎么還在睡覺?你們說這是怎么回事?
如果加上晚上9∶00睡覺,早上7∶00起床就清楚了。這下小剛就和大家一樣是珍惜時間,按時起居的好孩子了。
(三)鞏固遷移
⒈請每個人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間,并說一說在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⒉游戲:同桌兩人一人寫車票,一人撥時間,看能否搭上同桌的火車。
(四)小結升華(略)
評析:
一、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教學設計如果以教師或教材為本,最多想到學生學習教材有什么“難點”而已。事實上是把學生看成沒有活力的容器,教師把教材扯得粉碎,然后一小塊一小塊往里塞,那樣的學習雖然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但對于“作為人的生命發展形態的人格建樹和智慧生成”,卻收效甚微。而《認識鐘表》一課的設計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留給了學生許多自由活動、創造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的“創造數學中”得到發展。如課始讓學生看照片講故事,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學習整時的時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學習等都充分說明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起點,擴大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權。對于學生來說,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尤其是尚未學習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激動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學習帶來的驕傲。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安排學生自主操作、小組討論、自由辯論,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
二、設計著力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識鐘表》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如觀察小剛的作息時間表,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出這個時刻自己在干什么等均在訓練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最后的游戲性練習,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在這樣設計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劉老師心中裝的是全體學生,力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
三、注重將普通的常識系統化
數學的根源是常識,為了真正的數學及其進步,普通的常識必須要系統化和組織化。(弗賴登塔爾語)認鐘表這一內容在課堂里是第一次接觸,但大部分學生都有看表的經驗,即已成為普通的常識。這節課上教師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認一認,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將普通的常識總結為數學化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