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的影響及戰略
時間:2022-12-30 11:02:17
導語:社會道德的影響及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袁玉芳工作單位: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社科部
社會道德事件的特點
(一)從涉及范圍上看,具有廣泛性在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道德體系的作用性質及其變化,都源于社會經濟關系及其變化。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決定了道德領域的對立和斗爭,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了道德的變化。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時期,人們的生存環境的變化帶來價值取向的變化,人的自我內省與觀照瓦解于對利益與物欲的沉溺與追逐,道德的權威與合理性受到極大的挑戰,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帶來了廣泛的消極影響,道德事件涉及面之廣令人堪憂:如公共生活、市場環境、經濟交往、職業活動、家庭婚姻、網絡生活等。具體表現為:誠信缺失、假冒偽劣、以權謀私、行賄受賄、揮霍浪費、吸毒販毒、賭博盜竊、警匪勾結、、坑蒙拐騙、家庭暴力、食品安全、煤礦礦難、醉酒駕車、學術腐敗、網絡欺詐、網絡暴力等。社會道德事件波及面之廣,必定帶來強烈的公眾情緒化反應,道德的權威與合理性也將被弱化,甚至拋棄。(二)涉及內容上看,具有復雜性(綜合性)所謂綜合性,是指社會道德事件涉及的內涵構成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和交叉滲透等特征。從表象上看,人們似乎把社會道德事件以其聚焦點不同而把他們分成交通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人身安全等等,但實際上,大量的社會道德事件涉及的內容是復雜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彭宇事件”、“天津許云鶴案”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它直指國人的道德底線,它考驗政府的行政能力,它暴露出部門立法的弊病。可以說,許多社會道德事件往往交叉滲透盤根錯節,我們都不能單獨解讀某一個事件。所以問題的解決又必須著眼于具體問題,從多方入手,來應對道德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三)從影響深度上看,具有深刻性社會道德事件對人們思想的觸動較大,它深刻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動機。一方面,社會道德事件本身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思,對自身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強烈觸動。如從“小悅悅事件”發生后網民的關注度和論壇發帖就可以看出,從斥責路人的“人性冷漠”到追問“什么原因導致小悅悅悲劇”,進而不斷地反思挖掘道德缺失原因,最終立足于人性與價值的大討論。因她的死引發的討論和思考,仍在繼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因為有關部門對社會道德事件應對不及時和不公正,加上相關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夸大,使公眾全局觀念、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被淡化,甚至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蛻化和墮落。所以,在社會道德事件面前,人們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復雜,行為動機會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也是社會管理乃至學校教育面臨的境況越來越復雜的緣故之一。
社會道德事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主要影響
(一)思想道德認知弱化與偏差道德認知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等。它表現為人們對是非、善惡、美丑等行為準則以及執行它的意義的認識。道德認知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史無前例的轉型期,且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互聯網發展也使本土文化直接面臨世界各種他文化的沖擊。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價值多元化不僅弱化了大學生道德認知,也是造成當前社會道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社會和個人面前,大學生越來越關注“個人”,對自我發展和個人目標表現出執著的態度,相反對道德價值信仰的終極目標越來越淡漠,甚至人生價值選擇出現了錯誤的傾向,在實際生活中榮辱不分、是非不明。據調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認為,目前社會道德生活狀況是假惡丑多于真善美,而認為真善美多于假惡丑的人不到1/10。還有2/5的人是搖擺人,認為“現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說不清楚是好是壞”。(二)道德情感體驗的矛盾性道德情感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是人類獨具的高級社會性情感,又是與人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情感機制結合最牢的一種道德意識。它們可能表現為積極的、肯定性的情緒反應,如:道德自豪感、尊嚴感,利他行為后的愉悅感,也可以表現為否定性的,但同樣是積極的情緒反應,如:羞愧感、內疚感等;在對道德事件的關注和評價中,高尚與卑鄙同在,深刻與淺薄并存。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責任感、正義感、良心在當代大學生中有精彩的展現,而那些道德虛無主義、反道德的情感在當代大學生中也存在;既有多數的大學生以為國爭光為最大的幸福,以幫助他人為最大的快樂,也有極少數的學生以投機鉆營、奢侈浪費為榮,以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為樂,兩極分化嚴重。(三)道德實踐困惑道德實踐困惑是指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在應用于實踐中時,因其與現實生活的沖突或矛盾而引起公眾懷疑或反思的情況。根據“社會道德事件”引發的道德爭議,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在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存在著一系列的道德困惑,對“社會道德事件”的道德評價上出現了雙重甚至多重標準。如不少大學生說起道德頭頭是道,慷慨激昂,可一到行動時,就找借口推脫,他們雖然欣賞贊美高尚,但并不想擁有高尚,不少大學生贊成“見義勇為”、“拾金不昧”,卻不能將它完全變為自己的行動,認識和實踐的差異相當明顯??梢?,任何一種現實生活中的觀念、行為、現象,都可能獲得一定道德觀念的支持與肯定,而同時又會受到另一種價值標準的否定或批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陷人困惑與迷失中,并產生了強烈的心理沖突。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策
(一)正視道德失范現象,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調整人的社會認識、行為及相互關系并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推動實施的一切認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對社會生活秩序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道德認知是道德的基礎性構成,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道德發展,甚至國家的現代化事業。因此,強化大學生道德認知刻不容緩。第一,灌輸社會要求,提高個人認知水平。通過灌輸使大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并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只有把個人意識提高到社會所要求的高度,并用于指導個人行動,才能使無數個人行為匯聚成社會合力,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第二,正視道德失范現象。道德失范是因為社會個體的道德認知水平和經驗與社會道德要求之間有差距引發的,因此,對于社會道德事件,我們必須從學生個體和社會客觀現實出發,不應單一地譴責或回避道德失范現象,相反,要敢于正視道德失范,引導學生認真、深層次思考道德問題,弄清道德的本質含義與考量體系。(二)優化道德教育環境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钡赖颅h境可分為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環境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會對人的道德品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在目前復雜多元的社會現實中不僅有消極的、非主流的一面,更有積極的、主流的一面,大學生道德認知的模糊和偏差很大程度上受道德環境的影響。因此,優化和創造積極向上的道德環境,對科學實施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第一,優化校園環境,強化國情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要大力營造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意,了解歷史與現實,了解外國與中國,從而使大學生擺脫虛無頹喪、輕狂放蕩的后現代主義、人權至上、世界大同的全球化和金錢至上、享樂第一的消費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第二,強化組織管理,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能起到揚善抑惡、獎勤罰懶、扶正壓邪的引導和教育作用。第三,加強社會動員,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通過對環境的優化,引導大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防御,客觀地分析社會環境中主流道德,從善棄惡,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依靠主動精神消解被動意識,依靠建設力量抵御破壞力量,并依靠自身機體的免疫力戰勝各種有害道德因素的侵蝕,汲取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克服并消除其中的消極因素,擔負起為自己和他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的責任與義務。(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按照馬克思教育學說,社會實踐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道德的顯著特點之一在于它的踐履性。道德的高尚性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活動才能得以體現和證實,也只有在道德活動中,才能切實體驗到從事道德活動所帶來的精神快樂,感受到旁觀者無法感受的心靈滿足。因此,參加道德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其主觀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增強德育實效。(四)錘煉教師品德,提高人格魅力教師人格是教師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意志、智能結構、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內在傾向性。現代德育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對德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擁有廣博專深的知識儲備,也要具有健康的人格以及感召力。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重要。教師高尚的人格形象具有溝通情感的作用,它能夠增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贏得最廣泛的情感認同。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師會贏得學生的敬佩、信服、信賴,引發學生親切的心理感受。因此若要造就良好的學生人格,教師修煉自身素養,完善自身人格至為重要。第一,學高為師。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修養,精通所教專業,要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按照教育規律教學。第二,德高為范?!墩撜Z》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绷己玫牡赖滦摒B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是教師良性人格發展的基本要素,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心胸豁達、淡泊名利、榮辱不驚、鞠躬盡瘁的師表風范。正因為如此,教師才能用古往今來正直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學生,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
- 上一篇:社會道德建設的實現路徑芻議
- 下一篇:道德教育在教學的表現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