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現狀

時間:2022-03-29 10:13:46

導語: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現狀

一、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綜述

(一)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問題的成因分析。關于大學生休閑道德問題的成因,筆者曾專門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會因素。權威失范、社會主導價值混亂、角色失范是我國在社會轉型期所出現的與青少年道德教育有關的三方面失范狀態,大學生休閑道德失范同樣歸咎于這三種失范狀態。(2)高校因素。在以“專業教育”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驅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養漸行漸遠,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現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傾向,學校名副其實地成為以職業培訓為主的雇傭機構,成為制造社會文化工具和技術工具的“加工廠”。教育在人文關懷上的不夠,使得高校的休閑教育存在著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長在對子女、對高等教育、對休閑認識的偏差,以及不當的家庭休閑方式,都會影響到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休閑觀和正確地開展休閑活動。(4)大學生主觀因素。社會轉型期的“震蕩”和不良思潮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向“自我”傾斜,被金錢扭曲,出現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傾向。此外,休閑觀念也是導致休閑道德失范的決定性因素。[3]

2.有關高校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問題的分析。一些學者通過調查,發現高校的大學生休閑教育道德狀況更令人堪憂。徐智輝撰文指出:“目前,我國只有四川師范大學開設了休閑學課程。我國高職生休閑期間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數處于自發狀態,根本沒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圍,領導無休閑教育觀念,學校無休閑教育計劃,教師無休閑教育任務。許多高職教育工作者只負責高職生在校上課時間的管理和教育,對學生休閑時間放任自流。過去,學校實行六天工作制,休閑時間少,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單休日改成雙休日,高職教師和學生的休閑時間越來越多,而高職教育管理機構和教育管理者卻很少考慮休閑教育。高職生從中學到大學后,還不完全適應,對節假日不會安排自己的休閑活動,在大量休閑時間里無所事事,有的學生不分白天黑夜,沒完沒了地上網、玩游戲機,甚至出入不適合學生的休閑場所,致使學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嚴重影響。”[4]對目前高校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問題的總體狀況,徐智輝分析認為:休閑思想道德教育觀念淡薄;休閑思想道德教育組織渙散;休閑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閑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3.有關開展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論分析。對開展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論分析,學界一是從休閑的本質出發,對休閑與道德及與休閑道德教育的關系進行闡述,基本結論認為對大學生這一群體進行休閑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們認為休閑的本質是自由,其本身內蘊的道德屬性和對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閑生活應是道德的生活。閑暇生活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著放縱、無拘束或無視一個人在閑暇中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所負的責任。二是從大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對其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特征進行分析,認為當代大學生這個年齡段是人生發展進程中的“心理斷乳期”,期間他們渴望實現自我,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渴望成為有個性的社會人,但行為的自我控制較弱,遇事容易沖動;渴望社會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緊跟沒有道德高度的時尚;渴望休閑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隨波逐流。總之,學界從大學生休閑道德現狀出發,歸納了大學生休閑道德問題,分析了導致問題的原因,而對應的休閑道德教育卻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大學生休閑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強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涵義

1.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界定。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界定,學界總體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閑或閑暇———什么是休閑道德———什么是大學生休閑———什么是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軌跡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對于大學生休閑(或閑暇)的界定,可以概括為:除去學習包括實習、生理需要和課外作業等之外自由時間里由大學生自行開展的一切活動的總和。對休閑道德(閑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為:個人在休閑過程中應當遵守的價值準則和倫理規范,是發展人的心智和興趣,豐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對高等學校休閑道德教育,學界總體上是從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體、范疇、目的等六個層面加以概括。由此,本文認為,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師生實施為主,社會、家庭實施為輔,面向在校大學生,以休閑價值觀、休閑道德能力、休閑生活習慣為主要內容,依托校內外多種德育載體而開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動,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閑這一特定場域的具體展開。

2.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特點。目前學界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特點的研究,總體上有三層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比較。基于教育方式,認為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主要特點包括主導性、滲透性、差異性、實踐性、發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時空的變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教育對象的多層次性等特點”[7]。“在時間上,是在學生完成功課的閑暇時間進行;在方式上,表現為在體育、音樂、舞蹈、美術、寫作、旅游、武術、集郵等閑暇活動中進行;在內容上,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強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特點的時代精神教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8]基于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比較,鄧清華認為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德育新模式,與傳統高校道德教育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從時空維度看,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適用時空更廣、更為復雜、更符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實際,而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適用于大學這一特定時期和大學校園這一特定空間;從載體或形式來看,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是一種以道德修養與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動,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型道德教育活動,而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則主要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活動和自我修養為輔的認知型道德教育模式;從自主性、主體性程度來看,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是一種自主性道德教育,傳統高校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尚不是很明顯。[9]

3.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價值。學界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價值的描述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價值———可適應時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人才;可以轉變教育觀念,促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可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展。二是個體價值———有利于大學生良好休閑生活方式的養成;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學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專業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交往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文明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

(三)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內容

目前學界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內容的研究很少,系統闡述的則更少,其中黎海燕認為:“作為當今學術界討論較多的一種新的學校德育模式,閑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體系。具體而言,大學生的閑暇德育包括以下內容:閑暇學習活動,閑暇文化活動,閑暇心理教育,閑暇道德實踐,閑暇生活自律”。[10]陳紅媛認為:“高職生的閑暇德育不僅要注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注重教給學生最核心的內容———闡釋休閑的自由、創造理念。高職院校的閑暇德育作為提高閑暇生活質量的一種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體系。高職院校實施閑暇道德教育應從正確的閑暇道德價值觀、遵紀守法的健康文明閑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質量的閑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種閑暇道德實踐、立志成才的閑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開”。[11]

(四)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實施

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實施問題,學界總體論述較多,角度也較廣。

1.有關實施原則的分析。陳紅媛認為,作為一種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職生閑暇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針對高職生閑暇生活而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高職生閑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遵循導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導性、滲透性、前瞻性、科學性等六條原則。[12]楊雙、祝國超認為,實施休閑道德教育應遵循客觀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具體性原則、前瞻性原則。[13]鄧清華則將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原則概括為:自主性、與課堂道德教育相結合和科學性。[14]

2.有關實施策略的分析。楊雙、祝國超建議在實施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找準三個支點”———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點,以學生閑暇形式為切入點,以公民閑暇道德教育為助推點;“要堅持三個突出”———閑暇道德教育活動要突出一個“穩”字,閑暇道德教育載體突出一個“廣”字,閑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個“重”字;要做好“三個結合”———做好閑暇道德教育與社會的結合,做好閑暇道德教育與家庭的結合,做好閑暇道德教育與課堂行為相結合。[15]

3.有關實施途徑的分析。要切實保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成效,學界著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強“三觀”教育和休閑觀教育;二是要營造健康的休閑道德氛圍;三是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包括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四是要為學生提供健康的休閑場所;五是要發揮同輩群體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學生激勵監督機制。著眼于實施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多主體,鄧清華認為大學生閑暇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來保障其實施。作為與大學生閑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切社會組織和機構,都有義務來保障閑暇道德教育的實施。高校作為大學生閑暇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應該為大學生閑暇道德教育的實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家庭的生活經驗會影響到子女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社會在保障大學生閑暇道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應發揮“凈”、課題博覽“建”、“導”的作用。[16]

4.有關教育保障的分析。楊雙、祝國超認為要把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這一教育舉措落到實處,保障出成效,則應依據大學生閑暇活動的主要方式、活動時空以及活動的特點,構建起以“三化”為主要內容的閑暇道德教育有效機制,一是課程化,二是活動化,三是環境化。要保證“三化”的實現,就必須有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輿論保障。[17]還有其他學者提出開展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內的有關主體要加大對這項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資源總量,具體措施如培訓專門師資,實施課程開發,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現狀評析

當前我國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雖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這為深化研究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問題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研究還很不夠深入,缺少系統性。主要表現如下。

(一)專項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統性

專題研究大學生休閑道德(閑暇道德)教育問題的論文僅19篇,專著尚未問世。研究的問題如上所述,主要是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涵義、必要性,教育的內容、實施原則、機制和方法進行探討。總體上,目前學界研究點零散,不成體系。此外,研究點專注度不夠,有泛化傾向,如有學者把課余德育活動等同于休閑道德教育活動,有學者把德育的滲透教育等同于這項應該有更多形式的專項教育。

(二)基礎研究底子薄,理論說服力不夠

鑒于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同時國內有關休閑研究、休閑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還不是很厚,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較薄,對問題的理論說服力顯然不夠,一些結論尚待廓清。如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在課余大學生自由支配時間里開展的德育活動,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它是結合課內外一切德育活動所進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學者在強調教育的“自主性”問題時,并沒有闡述高校及其教師與大學生在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諧共處”的;一些學者承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特色應如何呈現并沒有做深入論述;還如有關教學的內容,其排序問題并沒有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有關高校的教育義務,到底如何落實,誰來具體落實,沒有合理闡述等。

(三)實證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盡管不少學者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會調查,但從目前可查的文獻資料看,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仍缺少實證研究,基本上沒有從教育實踐(實驗)出發來加以總結歸納或驗證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當中,原則性描述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內容,幾篇論文基本上只是對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闡述,而具體針對大學生的教育內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沒有充分展開;又如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途徑之休閑文化氛圍的營造,到底如何營造,應該營造什么氛圍,論文當中都沒有涉及到;再如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保障機制之激勵監督機制的建立與實施,如何激勵與監督,這種激勵與監督是否與這項教育的“自主性”發生沖突等,這些問題也并沒有得到解釋。

三、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的趨勢

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項針對休閑這一特定場域的德育實踐的研究。因此,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本人的思考,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強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論維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深化問題研究

一是要加強學理研究,應從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全面分析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著重研究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涵義、目標、內容、形式、途徑、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問題;應加強比較研究,著重研究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一般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關系,研究當代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休閑道德教育的關系及可發揚處,研究基于中國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國外此類教育的差別和可借鑒處;應基于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著重研究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與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及之間如何實現融通。二是要加強實證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項全新的研究領域,當前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相對薄弱,以及中國高校文化與西方國家高校文化的差異,使得這項研究既充滿機會也具更多挑戰。所以,應繼續加大對有關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對教育的各個環節的相關信息給予充分調查研究,既調查分析現實問題,也調查分析預期問題;應積極開展教育實驗工作,注意在實踐中佐證假設、積累經驗和總結規律。三是加強個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應用的實效性。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離不開高校所在地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各類條件,離不開高校自身的辦學傳統和辦學條件,離不開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實際、專業實際、家庭實際、性別實際等,所以,應針對這些實際開展個案研究,形成針對一所學校、一個區域、一類大學生、一類休閑活動等方面個性化的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實踐維度:把研究工作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研究人員應結合研究工作,面向學校師生積極宣傳講解有關大學生休閑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動學校向休閑服務行政管理部門和提供休閑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宣傳有關大學生休閑及其道德教育的理念、意義,促進高校和社會等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主體更新觀念,積極推進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實驗工作,努力形成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體系;二是高校的研究人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休閑道德教育的實驗活動和研究成果的應用活動,在實踐活動的牽引下,努力改善大學生的休閑道德狀況。積極開展滲透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更新大學生的休閑觀念,提高大學生休閑道德能力,改善大學生的休閑行為習慣;三是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休閑方式方法為案例,示范學生們如何注意休閑德行、享用休閑生活、提高休閑生活質量。唯有如此,休閑道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研究工作人員,才能發現具體問題,激發研究動力,延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才能通過實驗、驗證,在實踐中掌握一手資料,使研究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

作者:錢結海工作單位: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