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理論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時間:2022-04-21 03:01:26

導語:道德教育理論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理論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一、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

諾丁斯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是在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美國女性主義心理學家吉利根率先提出關懷倫理,并對其進行了論述。她認為,女性在面對道德問題和進行道德判斷時往往會采取一種不同于男性的思考方式,即男性一般傾向于考慮公正的原則和個人的權利,而女性則更多地考慮關懷和聯系,它們在道德發展中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這樣,在人的道德發展過程中就形成了兩套不同的倫理判斷系統,即公正倫理和關懷倫理。公正倫理欲解決的是不平等問題,關懷倫理欲解決的是分離問題。公正倫理在強調個人權利、自主、獨立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關懷倫理則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縮小和消除這種距離。[2](P39)諾丁斯在吉利根的啟發下對關懷倫理學說又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并把它廣泛運用于學校的教育實踐,提出了以關懷為基礎和目的的教育改革藍圖,并最終形成了一套關于道德教育的關懷理論。

(一)賦予關懷獨特的倫理道德內涵

關懷或關心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諾丁斯看來,關懷是一種關系,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最基本的聯系方式。關懷關系由關心者和被關心者共同組成,關心者首先要真誠地接受對方,了解被關心者的需要,然后付出自己的關心;被關心者在接受了關心之后會積極地做出回應,顯示自己接受了關心。在這個過程中,無論付出關心的一方還是接受關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關心關系就會遭到破壞[3](P23)。不過關心者和被關心者的身份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他們會發生地位和角色的互換。她把關心關系當作是道德人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第一位的,美德條目幾乎是從這種關系中自然地發展起來的。在此基礎上,她特別強調關心關系的創建與維持,把這當作是道德教育過程的核心[4]。此外,諾丁斯還指出,關懷并不僅僅是一種美德的體現,還是一種可以通過各種連續的人類活動培養起來的能力,我們的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應為培養孩子的關懷能力盡到自己的責任。

(二)突出以關懷為導向的道德教育目標

諾丁斯認為,如果一個學校要有一個主要的目標,用這個主要目標來建立和協調其它目標,那么,這個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們成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3](P18)而關懷與被關懷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理應在這一目標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學校應該在教育中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懷,并致力于培養有能力的、關懷的、愛人的、也值得別人愛的人[5]。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學校必須放棄傳統的、在學術和智力方面的培養目標,而是說學校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學科知識,培養他們的智力和競爭力,更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關懷別人和接受別人的關懷,與他人和世界建立起一種緊密的聯系,從而使他們健康、幸福地成長。從諾丁斯對教育目標的這種論述來看,關懷教育實際上已經突破了道德教育的范疇,關懷已經構成了學校教育應該追尋的主要目標,學校教育的其他目標都應該在關懷這一中心的統攝之下來進行[6]。同時,諾丁斯還特別指出,以關懷為導向的道德教育并不會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或學術進步發生沖突,相反它可以為學生的智力和學術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組織以關懷為主題的教育內容

諾丁斯認為,標準化和學術中心取向的教育內容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而造成了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脫離。而真正有價值的教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動機、情感和發展需要,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教育的內容感到親切。因此,諾丁斯提出,學校應以關懷為主題來重新組織教育內容,具體包括:關心知識,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動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等幾個方面。這樣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擴大文化認知的范圍,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把各學科聯系起來,實現學生與學科、與大的生存問題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連接[7],體現了對學生的最大程度上的關心。諾丁斯把連續性視為組織這些教育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任何一種教育內容(尤其是傳統的學科課程)都必須與學生入學前的個人生活經驗和未來的生活聯系起來。只有這樣組織起來的教育內容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關懷能力的人和充分發展的人。

(四)提出培養學生關懷能力的四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榜樣。榜樣在關懷教育的實施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培養學生的關懷能力,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說教和學生的道德推理是很難實現的,它需要在師生之間真正建立起一種關心關系,通過教師的率先垂范來向學生展示如何關懷。第二種方法是對話。對話不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而是教師與學生公開地討論各種人生問題,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心聲,以追求雙方彼此間理解、同情和贊賞的過程。諾丁斯強調,真正的對話應該是隨意的、開放的,對話中的任何一方在對話之初都不知道將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和決定。第三種方法是實踐。實踐是培養學生關懷能力的主要途徑。諾丁斯認為,學生關懷能力的形成要依賴其關懷的經驗,而經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學校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實踐不斷地積累關懷的經驗,學會關懷的技巧,塑造關懷的心理,從而不斷地提高關懷能力。第四種方法是認可。認可是指教師要不斷地肯定學生可能最好的與現實相符的動機歸因,并鼓勵其朝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在諾丁斯看來,認可的基礎是現實的關系,而且它也要求連續性,因為關懷方的認可行為必須建立在了解被關懷方,以便能夠解釋后者的動機基礎之上。

二、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也陷入了世界上許多經濟和文化發達國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同樣困境:教育發出的信息與收到的實效之間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反差,傳統的道德教育顯得乏力[8]。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偏重于公正倫理而缺乏關懷倫理,即過于關注對學生進行道德條目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規訓,不關心學生的實際需要和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使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大打折扣。可以說這個問題已成為了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瓶頸。由諾丁斯所提出和倡導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則為我們突破這一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以關懷為核心,重新定位高校的德育目標

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最終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和完滿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卻長期忽視了對人這一道德教育主體及其自身需要的應有關注和關懷,以致形成了種種過于理想化、完美化的道德教育目標。這種虛化了的德育目標往往促使學校按照一種超現實化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標準來塑造和培養學生,卻缺乏對學生的必要關懷,從而造成了學生人性的冷漠、情感的缺失、行為的失范,使學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學校營造關心的氛圍,培養學生養成關懷品質應成為高校德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以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核心,引導大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形成關心他人、關心生活、關心社會和敢于承擔責任的良好道德品質,讓大學生在廣泛建立關心關系的過程中感受到被關懷和被需要的幸福,引導學生體會在群體交往中感受到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自己帶來的快樂。只有當大學生形成了關懷品質,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達到促進被教育者健康和諧發展,才能使高校德育真正產生實效。

(二)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的教育內容依然是以學科課程為主,教師的教育教學往往只是片面地強調書本知識的灌輸,嚴重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正如諾丁斯所言,這樣的課程和教學是缺乏關心的,也未必受到所有學生的歡迎,因為很多學生并不是能夠像教師期望的那樣學好所有的課程,而教師采用獨白和控制性的教學方法又會嚴重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目的。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把關懷真正納入到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教學中來。首先,要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打破現有的學科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和能力發展需要開設多種多樣的選修課程,并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另一方面,在設計學科課程的時候,要注意增強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以及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提高教學內容的可接受性,使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間。其次,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一個有生命、有情感、有體驗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并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和組織教學,使教學內容能夠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獨白、控制性的教學方法和師道尊嚴的教學姿態,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聲音,關心他們的不同需要,在師生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關懷的大家庭。

(三)增進師生理解,構建彼此關心的師生關系

教育的過程是師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過程。當前學校里師生關系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當老師們都覺得自己是在很努力地關心學生時,學生們卻在不斷地抱怨老師并不關心他們。究其原因,在于師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斷裂,造成了彼此的分離。在諾丁斯看來,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親密的、彼此關心的關系,構建和維持這種關心型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教師要做到專注和動機移位。諾丁斯所言的專注指的是關心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即教師在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作為關心者,應特別地關注自己的學生,去認真地傾聽他、觀察他、感受他,接受他傳遞的一切信息,從而深切地了解學生以往的經驗和未來的需要,并使自己產生一種要幫助學生的強烈愿望。此時教師的心理就處于一種動機移位的狀態,他的動機能量會源源不斷地流向學生,并開始付出自己的關心。另一方面,學生作為關心的接受者必須要對教師的努力做出及時的回應和反饋,以顯示他們接受了關心。之所以強調學生及時地回應與反饋,是因為學生們一定要明白,他們的反應會激發也會打消一個教師的熱情[3](P14)。雖然教師和學生在建立關心關系的過程中肩負著不同的責任,對構建師生關系的貢獻也不一樣,但師生關系永遠都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它始終需要師生雙方的彼此理解、關心和支持。

(四)關注教師生存現狀,給予教師足夠的關懷

教師不僅是一個關懷者,同時他們也需要別人的關懷。在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由于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壓力,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疾患。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倡導教師對學生進行關懷,同時也應該給予教師足夠的關懷。首先,努力營造一種真正的尊師敬師的社會氛圍,使教師能夠真正感到自豪和驕傲。其次,要強調學生作為被關懷者應承擔起合理的回應職責,教育學生理解和尊重教師的工作,學會感恩。再次,暢通溝通渠道,傾聽教師在專業發展、職稱評定和工作調動等各方面的合理訴求并不斷加以解決。最后,要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引導教師緩解職業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使其能夠安心工作。總之,只有教師感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心,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職業神圣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其作為關懷者的各種職責。

本文作者:楊浩強工作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