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探索

時間:2022-04-12 09:38:35

導語:新媒體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探索

【摘要】網絡新媒體在現代社會傳播中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也產生影響,將新媒體互動平臺引入大學生道德教育中,開展道德兩難故事在線討論,促進大學生道德認知、情感的發展,推進道德教育成效,這條路值得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在線討論;大學生;道德教育

一、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道德教育探索的成因

網絡人際互動是以網絡社會空間環境為互動場所從事的網絡社會實踐活動,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網民職業中學生群體占比為25.5%,遠遠高于其他群體,從學歷結構來看,大學生(包括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約為20.9%。①網絡新媒體因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等特點,在現代社會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因其海量豐富的信息、高效的傳播速度、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了大量青年大學生參與其中,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精神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構成多方面深層次的影響,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基本道德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成效備受關注。本研究假定,新媒體互動平臺不同于現實課堂里面對面的教育過程,在線匿名互動討論能促進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更為主動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也不因擔憂破壞面對面的人際氛圍而有理有據地堅持自己的道德觀點與態度,把內心中正向積極的一面以及困惑復雜的思考表達出來,通過固定群體、匿名、連續的在線討論,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成長、促進道德思考與發展的目標。

二、以道德兩難故事討論為核心的新媒體在線實驗

(一)選用道德兩難故事的原因

在道德教育的實踐上,科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德育模式—道德兩難故事法。道德兩難指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能兼顧的情境或問題,最著名的道德兩難故事就是科爾伯格虛構的海因茲偷藥救妻。道德兩難故事法一貫的做法是,由教師在課堂講授道德兩難故事,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直面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兩難事件,并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起他們對于道德沖突的認知,激發他們積極的思維。:;<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不少教育者就已經在中小學生群體中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開展道德教育教學活動(劉鋒等,1993;方顯巖,2002;魯明,2010)',也有學者在關注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判斷的研究中涉及了道德兩難(羅永莉,2007;馬利軍等,2008)。_大學生群體相較于中小學生群體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發展上可能更為成熟,但因受到當下多元文化環境的影響,對道德兩難故事的看法也可能更為復雜,通過對道德兩難故事的討論來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活動,是道德教育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新媒體在線實驗的過程與結果

研究者參照經典道德兩難故事,結合現實情境編制十則道德兩難故事,分別涉及海因茲偷藥救妻、友情與作弊請求、扶老與被訛風險、公車讓座、電車困境、泄密與親人安危、勞動權益與管理監督等沖突情境,要求被試閱讀,并用主人翁與我無關、是我親人和就是我本人三種角色代入思考。研究者通過網絡招募30名被試,承諾實驗過程完全匿名,將被試隨機分配進入6個QQ群,要求被試在4個月內完成十則道德兩難故事的閱讀并進行十次在線討論,實驗啟動前和結束后進行在線問卷測評。實驗歷時4個月,復測時被試部分流失,故而本實驗未能得到有效的可對比數據結果。對被試提交的閱讀思考內容進行文本整理,發現大多數被試在線討論時都能保持語言文明,當觀點發生分歧時也能夠保持理性,不隨意攻擊他人,常討論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道德兩難情境下注重自我保護和科學有效地開展利他行為。在遇到尊老愛幼、正義公平、個人與國家利益沖突時,絕大多數被試首選道德利他行為,尤其當主人翁是本人時,利他態度更為明確,而當主人翁與自己無關時,包容差異態度較為多見。例如有關扶老與被訛風險的故事,被試做的回答如下:假如主人翁跟我無關:支持扶老,并給予聲援;支持扶老,幫助別人的片為是要提倡的;主人翁應該學習急救常識,并冷靜地判斷現場狀況和老人情況,再采取合適的行動。假如主人翁是我親人:支持扶老,如果真被訛詐我會幫忙;支持扶老,善良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支持扶老,無論結果;我會鼓勵主人翁的熱心,并建議她用心學習幫助他人的方法;應該叫一些人一起來扶老人。假如主人翁就是我:會扶,道德比可能的后果更重要;會扶,無法對一個需要我幫助的老人冷漠;會扶,沒有任何猶豫;我認為應該在社會中宣傳不要做訛人的事,會有人真正需要幫助時得不到幫助,我會釆取保障自己的方式幫助老人。

三、思考與展望

新媒體互動平臺作為輔助道德教育的新路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新媒體互動平臺上,大學生們積極地表達自己對道德情境中人的態度,分析道德兩難困境里不同的內心感受,明確積極助人、弘揚美德的道德認知,通過換位思考,更多體會到不同處境下的人們面臨道德困境時的內心感受,并明確自身的道德情感與行為偏向。我們能看到,當代大學生在關愛、正義、公平等道德主題上認知穩定,并愿意積極實施道德利他行為,但本研究進行的新媒體在線討論實驗,選用全匿名的方式,最終因實驗號被盜無法追回而無法得知部分被試流失原因,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數據分析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驗設計中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同時也反映了大學生的實驗契約精神不足。在今后的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可以考慮將新媒體在線討論與現實情境下的角色扮演相結合,將認知與行為、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再開展后續討論,保障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推動道德教育的開展。

作者:宋怡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k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②穆慶夏、許濤、于海.基于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的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構思考》⑴,高教學刊,2015年16期:174-178.

③劉源.柯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法及其對于我國中學德育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18-19.

④劉鋒等.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的好方法—道德兩難故事課堂討論⑴.道德與文明.1993年6期:24-25.

⑤方顯巖.道德兩難故事法—在初中學生品德培養中的應用初探⑴.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年10期:32-33.

⑥魯明.用道德兩難法提升學生道德判斷力⑴.中小學管理.2010年3期:50-51.

⑦羅永莉.低年級大學生和職業中專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比較⑴.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期:43-45.

⑧馬利軍、張靜宇。大學生作弊行為現狀調查及其道德兩難分析⑴,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年12期: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