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與道德教育關系的思考

時間:2022-04-12 09:41:02

導語:美育與道德教育關系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育與道德教育關系的思考

【摘要】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講究“真、善、美”的教育方法,以實現對受教育者的柔性教育。其中,美育講究“真、善、美”的培育目標,探討美育與道德教育關系,以期達到美育輔助道德教育的開展,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美育;道德教育

一、美育的本質

古希臘時期,美育即被視為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所進行的“繆斯教育”就包括美育和智育,古希臘人開始注重藝術對人心靈的凈化作用。柏拉圖發現自然美和藝術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靈,提出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因為他認為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敏銳地發現一切藝術品和分辨丑惡,在看到美的東西時,會很快樂地吸收到心靈中去,在此之后,使得個人性格變得高尚優美。亞里士多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藝術審美教育能給人以道德教育,凈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并把“盡善”和“盡美”作為崇高的美育理想。中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十分注重“禮樂相濟”,將六藝中“樂”排在第二位,他強調“樂”對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性有著重要作用。荀子在其后提出了“美善相樂”,認為美和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道家提倡一種自然和諧音樂“大音希聲”,認為“無為而無不為”的“道”是美的本源,美的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直觀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中西美育思想部分揭示了美育的本質。到了近代,德國美學家席勒首次明確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論述。在《美育書簡》中,他強調美育可以促進人性獲得完善的思想。這也成為之后馬克思在《1844年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及的美學觀:“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認為人的本質力量作用于外部世界,并在交互中趨向于人格平衡與和諧發展。近代中國受到西方美學思想影響,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確立了美育的獨特作用,認為應把美育列入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之中。蔡元培更全面、深刻地論述美育,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之后梁啟超進一步闡述美育對情感的熏陶培養作用,提出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朱光潛明確提出美感教育是為了怡情養性,為了幫助我們建設更完善的道德基礎。從美育思想的發展可以深刻剖析其本質,即涵養人的心性。美育能培養人塑造美的靈魂,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引導人按照美的規律豐富和充實心靈,并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實際生活中,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最終造就完美的人格。

二、美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1.同一性美育與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途徑各有側重,美育側重動之以情,而道德教育側重曉之以理。美育主要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的魅力,以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培育人的審美情感,講究以情感打動人心,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則往往通過說服、疏導、批評等方式影響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傳播理論道德觀念。但兩者的目標具有同一性,美育重在對個體和社會進行教育和熏陶,培育人正確的審美觀和欣賞、創造美的能力,塑造美好心靈和完美人格。道德教育旨在育人為善,使人在善的行為活動中獲得更有意義,與他人、與自然更融洽和諧地相處。因此,美育和道德教育皆是為了實現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2.交互性德國古典哲學奠基者康德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懷有對自然美的一種直接興趣是一個善良心靈的標志”。蔡元培認為美育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這些學者的觀點都說明美育與道德之間存在相通之處。美育是以人的精神審美為目的,幫助主體在美的對象中從價值意義上理解人類和自身,引導主體按照美的規律從不同方面自覺地塑造自己。由此可見,美育過程必然蘊含著道德修養和理想教育。美育實踐過程中的道德陶冶與凈化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自覺。因此,美育對于道德教育的互動式作用尤為明顯,可以成為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輔助途徑。3.獨立性美育與道德教育作用于人不同的精神層面,故而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它們在學科性質、培養目標、實現途徑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定。道德教育主要通過說理、灌輸、是非評價來規范和制約個人行為,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美育則是以美的事物撥動人的情感之弦,通過美好的情感體驗,涵養完美人格。道德判斷以善、惡之分,審美判斷則是以美、丑之分。此外,盡管在美育中可以包含道德教育,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審美或創美過程中涉及道德人生的體悟時,道德教育才能有實現的路徑。這種實現方式也是通過主體自身的體悟而非即時性的說教去實現的。如果我們將二者混為一談,以道德教育代替美育或以美育取代道德教育的觀點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二者有其各自獨立的教育方式和目的。

三、中西關于美育在道德教育應用的比較———以博物館教育為例

1.美育環境的滲透性諸多學者研究認為西方道德教育滲透性強,能夠達到較好多效果,而中國的道德教育多采取灌輸式教育方式,并多以課堂教學為主,教育方法過于生硬,使得我國道德教育效果并不顯著。筆者在西方游歷觀察發現,西方的道德教育也包含課堂教學,但此課堂非彼課堂,多在具有歷史性、紀念性的博物館或紀念堂進行授課,突破傳統的教室授課環境。以美育為重要載體,通過建筑本體的“場效應”,一種難以下準確定義的氛圍,包含展品及其陳列環境所蘊含形成的精神氣息,涵蓋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質、審美風尚、情感追求、生活喜好和生存狀態,以此形成了博物館特有的場域。學生浸潤于此環境中,容易讓人無法自拔地沉浸其中。因此,西方通過美育以實現體悟式滲透,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空間環境。筆者在訪問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奧賽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時,看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在教師或專業工作者的帶領下,或圍坐或分散地在展品周圍進行實地學習,這些參觀學習并非一次短、頻、快,而是根據學生成長規律,通過課程設置貫穿整個學生培養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情趣,以提升內在道德修養。國內博物館亦能時常見到學生參觀學習,但多以自由參觀為主,走馬觀花,時間有限,此外國內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多追求體量大,與展品特色聯系不緊密,較難營造一種“場效應”,因而學生體悟有限。2.美育方式的隱蔽性美育與道德教育的目標皆是要培養人感受美的世界,成為善的人。博物館是集人類歷史文明與藝術瑰寶的重要場所,西方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以實現道德教育的隱蔽性。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在欣賞展品藝術美的同時,其背后所代表的時代與人物的故事成為學生學習榜樣的重要資源。筆者在英國游歷時,發現英國王室在英國得到了大多數英國人的愛戴與擁護,筆者在英國王室各處紀念館、博物館找到了其中的一個答案。英國學生被組織前往皇室各展示處參觀學習,在體現英國皇家藝術品位的宮殿內,所有室內裝飾、陳設都代表著皇室的審美,教師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導幫助學生認識了解英國皇室的歷史,并且學生可以進入普通游客無法進入的區域進行上課。皇室通過彰顯其莊嚴、典雅的美在英國學生美育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進而引導他們在道德價值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尊重愛戴皇室之情,可謂通過情感方式實現有效的隱蔽性教育。3.美育內容的實踐性美育和道德教育要具有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教育過程不僅僅是理論學習,也不局限于課堂,更需要走進社會去實地考察學習分析,這是一個通過內化過程進一步轉向外化的過程。離開實踐的美育和道德教育只能作為一種知識或概念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同,不能轉化為個人的審美修養和道德素養。西方非常注重美育在課堂外的延伸,將博物館作為美育的重要實踐場所,并努力突破傳統博物館只重收藏、展覽、研究的傳統模式,更注重發揮博物館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時改變以往教育的傳統模式,注重觀眾對展覽的參與和反饋。西方國家多數博物館皆有面向學生的特別教育活動,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在那里,觀眾比展品重要,孩子們與實物的接觸、與展覽的互動,從整個過程中得到的感受,要比一個展覽的主題及內容更為重要。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設立數十間“藝術車間”,集參觀、講解、實踐操作三者于一體的藝術功能。“藝術車間”借助盧浮宮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旨在通過與藝術零距離面對面,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在法國楓丹白露博物館,這座曾是法國多位國王行宮的博物館中,教師在參觀學習開始前給每一名學生布置與法國歷史、藝術史相關的課堂作業,所有的答案都需要依靠學生在參觀過程中主動探尋,學生表現出玩游戲般愉悅。遇到無法解決的題目時,學生會一起討論,或者請老師幫助。整個過程教師依靠作業作為學習主線,強調學生的主動實踐,鼓勵學生學習欣賞法國各時期的歷史與藝術。這樣的美育教學將書本理論延伸到現實生活,在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間接地進行道德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禮儀,使其完成內化向外化過程的轉變。國內美育的實踐性主要表現為美術課,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多集中于課堂教學,以簡單的美學理論教授和音樂繪畫欣賞為主,尚停留在就美談美的階段,無法完成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對美的情感共鳴。現階段,學校提出“第二課堂”的概念,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博物館、音樂廳等高雅場所接受美育熏陶,但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無法產生良好的實踐效果,使得美育對道德教育的促進有限,尚不能發揮其輔德的功能。

作者:彭璦莉 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金雅,聶振斌.蔡元培梁啟超與中國現代美育:“蔡元培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與當代文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2]寧薇.大學生美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3]金昕.當代高校美育新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杜衛.當代中國美育問題[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

[7]蔣孔陽.美學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8]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9]田正平,肖朗.中國教育經典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袁濟喜.傳統美育與當代人格[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1]杜衛.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12]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13]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