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近代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1 11:26:31
導語:道德教育近代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社會學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歷史學科,對于建設文明的社會主義精神與確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中國近代史因自身存在的獨特教育價值,在中國大部分學校當中都以中國近代史作為對青少年愛國精神加以培養的主要途徑,歷史責任心及其民族精神的相關教材,因此,教師必須以所見的中國近代史當成課堂的主要特征,并在實際的思想道德教育當中合理的融入該教學。本文圍繞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實際情況,具有針對性的基于道德教育的視角下,深入闡述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道德教育視角;中國近代史;教學探索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作為社會學科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就是歷史,其也是幫助青少年建設社會價值觀很重要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史將豐富化的思想道德教材供應給廣大青少年,對培養其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心、愛國精神等具有重大作用。建立中國近代史學科既能對學生歷史思維加強培養,促使其在思考問題時合理的應用歷史思維,并且還能對學生的思維道德實現潛移默化的培養。只要將思想道德教育與近代史教學相融合,能夠在很大限度上實現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逐漸提高。
一、道德教育視角下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實際情況
近些年來,很多高校通常都會圍繞社會的相關需要,實施課程的深化改革,學生綜合發展方面已然形成學校和教師致力于追逐的共同目標。然而,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仍具有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素養作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但目前的現狀就是教師的教學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教師的角度來說,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就是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若是專業知識欠缺,教師極易出現難以深入挖掘出中國近代史當中涵蓋的思想道德問題,若是教師無法通過先進的史學觀念為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將很難具有先進性的史學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對學生的思維發揮積極的影響。若是教師無法在實踐史學中為學生發揮正確的向導作用,也難以合理的分配好知識和能力的比重,那么史學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極易遭受懷疑。歷史學科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學科對學生和教師提出必須維持相應的互動性,但目前部分教師依然難以和學生展開合理的相互交流,同時也無法為學生供應高效的學習氛圍。諸多史學教師講述的歷史知識過于表面化、形式化,單一的為學生教授道德口號,這樣自然也就不會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手段理應隨之逐漸轉變,以實現順應社會與時代的需求。如今的社會隨處可見因不良文化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出現巨大改變,價值傳統理念與固有思維方式的限制,家庭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記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嚴重影響。社會中潛在的負面形象定會嚴重影響到德育教師日常的實踐教學。以上的影響因素定會在一定層次上越過高校對于學生形成的影響。同時,中國近代史中牽涉諸多的思想道德觀念無法呈現在實際的社會當中,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實際與教育之間的間距,教師的教育方式難以讓學生接受。另外,導致高校學生史學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主要因素還有學生受傳統學習形式的束縛,僅是單一的背誦歷史知識,并未對歷史學科當中的思想道德給予重視。
二、道德教育視角下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必要性
社會當前需要綜合性發展的人才,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德才兼備,這就對學生提出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技術與能力的要求,還要具備高效的思想道德,而中國近代史教學正好能夠實現對人才的培養標準。中國近代史的帷幕由鴉片戰爭拉開,從那時中國就開始受到列強的不斷壓迫與侵略。而先進的中國人在受到壓迫之下,正在探尋拯救人民的渠道,雖然也失敗過但從未放棄前行的腳步。對中國近代史特殊歷史加強學習就是為了吸收教訓,以防我國再次蹈其覆轍,并且基于這一段歷史我們感知自身為國家應該肩負的職責。近年來,大部分高校正在逐漸提升重視中國近代史的教學程度,致力于強化學生的審美情操與人人文精神,并促使自身的愛國精神最大化提高。高校在平常的中國近代史教學過程中,將思想道德融入其中有利于促使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意識有所提高,使其建設出正確的人生觀念,以培養學生愛國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演變為社會責任感及民族使命感,促使學生建設出給祖國事業奉獻的人生思維意識。在德育教學視角下強化歷史教學工作,不僅是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加強培養,還能使學生積極的構建出歷史知識構架,從而形成自我真善美的辨別能力。伴隨著實踐教學中逐漸引入德育教育,給高校歷史教育工作供應全新的教學路徑,利用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進行教學,尤其是中國歷代、世界交往、世界對于中國造成的影響等知識促使學生在實踐的學習可以尊重與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個國家的文化,使其能夠清晰的認知當前世界的局面,并積極的分析當下的熱議問題。
三、道德教育視角下中國近代史教學策略
1.中國近代探索歷史。鴉片戰爭致使中國逐漸淪陷成半封建的社會局勢,正是基于此種時代背景,我國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步入拯救國民的路徑。鴉片戰爭炮聲將中國天朝上國夢群體驚醒,很多國人先將夷狄傳統的觀點進行了拋棄,如魏源、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知識,開眼觀世界,尤其是對西方軍事化技術加強學習。很遺憾他們的思想沒有付諸實際行動,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中體西用”的思想引導下,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但他們對于西方的學習僅是限制在技術方面的學習,而對于西方先進制度學習非常的排斥,最終造成洋務運動以失敗落幕。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結合了中國現狀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促使反帝反封建這一目標有效的完成,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功。通過這一段歷史可見,在外力的刺激下近代國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路徑,基于最初單純的西方技術的學習、先進制度的學習、先進思想文化的學習,每次學習都因為主導者本身受到的限制性以及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問題,但整體趨勢都比較先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近代國人百折不撓的探知精神以及他們具備著強烈的拯救國家的責任心。同時我們還將認知到,事實表明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地主階段都無法拯救中國,唯有共產黨員才能帶領國人邁向拯救中國成功的道路。通過歷史我們了解,只有積極不斷的探索才能獲得進步,應該在歷史逐漸前進的車輪中加強探究前進,以此才能持續不斷的發展,使其穩定的屹立在民族之中。2.中國近代抗爭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嚴重影響下,中華民族長期秉承著優容平和的作風,但因為中華民族非常正直且勇敢,在生死存亡之際仍不失反抗的精神,勇于為國家與民族的未來進行勇敢的抗爭。縱覽中國近代抗爭的歷史,無論是從林則徐還是三元里的人民,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義和團運動,無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還是譚嗣同,在中國近代的歷史當中這些例子不計其數,革命先烈利用自己的生命與汗水將自身的一切奉獻給國家和民族。這樣的抗爭歷史使得人們百感交集,油然升起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并且也為了中華民族具有此種優秀兒女而感覺無比的自豪?;诖朔N歷史而言,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或是掛圖等諸多教學形式向學生生動化地展示英雄人物的精神與事跡,還可以對學生提出應用諸多形式積極的收集并深入了解關于英雄人物的相關資料,這樣的數據資料有益于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念,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英雄人物事跡多加了解的同時,應該重視對學生提取英雄身上的養分加強重視,在以后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自主的將先進人物作為自己學習的模范,努力為了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總之,身為歷史教學主題,在日常教學中道德教育充分的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對教師提出在實踐中為學生教授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求加強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逐漸改革自身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切不可單一的灌輸知識,則是應該擅長啟發和點播學生,促使其進一步了解歷史知識,以便于實現學生對中國近代史學習積極性的切實提高,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信心強化培養。與此同時,社會都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社會與學校理應共同致力于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品學兼優的青年才俊。
【參考文獻】
[1]朱英,李里.高校歷史學研討式教學如何開展課堂討論——以“中國近代史研究專題”研究型課程為例[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09(9):68-73.
[2]李朝霞.講授式、研討式教學模式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為例[J].學園,2013(1):20-21.
[3]羅小蓉.從道德教育視角看高中中國近代史教學[D].重慶師范大學,2010.[4]任燕.基于道德教育視角的中國近代史教學探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34(1):92-94.
作者:馬瑾琰 單位: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家庭服務員職業素養研究
- 下一篇: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必要性及對策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