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1-09 10:40:12
導語: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師德建設事關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方向,事關“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針對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出現的責任缺失、師德失范等問題,探究建立和完善師德建設的有效機制;提出以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多樣化教育;構建監督評估有效體系。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師德建設;問題;對策
新建本科院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根據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由一批高職高專或成人高校通過合并、重組升格而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它與其他大學的顯著不同是,青年教師比例偏高,他們具有學歷高、教齡低,熱情高、方法少,知識寬泛、經驗短缺,教學理念與大學精神不符、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淡薄的明顯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出身背景、地域經濟水平和行業產業關系不同,“升格”以后面臨許多困局,更需要解困的高招。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新建本科院校擺脫困境的戰略選擇,事關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方向,事關“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切實加強師德建設日益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新建本科院校加強師德建設的現實價值
師德建設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師德水平是和諧院校的重要標志。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整體走向。新建本科院校的現狀是,剛從專科升格為本科,“舊的模式不適用,新的模式未建立”,面臨“高不成、低不就”這樣的困局。師德建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歷史特征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新建本科院校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積極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的途徑和方法,堅持協調發展理念,確保新建本科院校全面健康地向前發展。加強師德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教育要發展,教師隊伍是關鍵。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和實踐者。新建本科院校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師隊伍建設的特殊地位,面對新建本科院校復雜的現實情況,只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才能消除專科教育的傳統和慣性,這是新時期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師資質量不僅包含了教師教學科研的水平和能力,而且還包含著教師的良好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每一項教育活動,都包含著比較復雜的關系,理順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提高師德水平是最有效的調節手段。為人師表不僅是對教師自身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作用于學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師德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語言符號和制度都不能取代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陽光。”[1]14良好的師德“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而且影響他們的一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未來。”[2]26
二、新建本科院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幾所學校重組而形成的一個新的辦學實體。它的規模擴大和“格子”升高,并不意味著辦學質量的明顯提高,反而成為教育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對此,只有從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出發,正視現實、找準問題,探尋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路徑,才能實現新建本科院校實質意義上的升格。(一)體制變革引發教師思想的矛盾和沖突。新建本科院校經過合并重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給教師的思想帶來很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1.一些教師因工作崗位、工作環境及待遇的變化帶來了新的不適應,產生了抱怨心理,說三道四、怨聲載道。2.部分教師固守原來學校的文化精神,排斥新文化的進入;同時也使一些積極的價值觀念、人文精神被冷落,實用的、功利的思想觀念占據著部分人的心靈,使新建院校和諧文化難以形成。3.為了確保各項本科辦學指標的完成,學校規定了教學科研等各項考核指標和管理制度,并與績效掛鉤。制度建設很難做到利益分配的均等平衡,造成部分教職員工情緒低落、消極怠工、矛盾上升、效率下降。4.重組升格后,面對本科層次的管理和要求,部分教師短期內很難實現提升,適應學校教育層次的升格,他們擔心職稱晉升受到影響,致使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甚至產生一些短視、失信失德等不道德行為,有損于教師的崇高形象和職業聲譽。(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和社會環境的沖擊。在多媒體背景下,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不斷加劇,東西方價值觀念不斷碰撞,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對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價值觀的構建帶來了負面影響。面對多樣性文化及社會思潮,新建院校的少數教師自身理論功底不足、社會閱歷淺薄,出現了昏頭轉向的情況,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有的教師對改革開放遇到的問題、困難說三道四、隨意放大,甚至質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乃至宣傳粉飾西方社會的民主、自由等。同時,社會上出現的權力重組、奢侈浪費、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對青年教師的價值判斷、價值定向造成劇烈的沖擊,一方面弱化了青年教師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心理環境,另一方面沖擊了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三)剛性評估工作與師德建設的矛盾和沖突。由于剛性的評估工作對學校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迫使新組建的本科院校不得不舉全校之力應戰評估工作,將師德建設放在次要位置。一些領導包括部分教師認為,只要把教學搞上去了,學校辦學的主要任務就完成了,工作的著力點往往放在教學,一味追求升學就業率,把師德建設晾在一邊;也有一些高校領導對師德建設認識不到位,往往停留在宣傳號召,沒有出硬招、動真格、下功夫抓落實,也就無從抓出成效;制度建設也不完善,師德建設波動性、隨意性很大,由此帶來師德教育日益呈現被邊緣化的傾向。(四)師德教育缺乏創新,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在師德教育過程中,不少高校是通過教師崗前培訓或以會議的形式硬性灌輸,違背了師德教育的長期性、艱巨性規律,忽視了教師的能動性、主動性,忽視了實踐和人文教育對師德教育的感召熏陶作用。一些非主流文化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宣傳主張教師張揚個性和個體價值的實現,唆使人們唯利是圖和行為自由。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多樣性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凸顯和釋放”[3]形成的反差,不能不說是影響師德建設的隱性因素。
三、新建本科院校師德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近些年來,部分高校出現的道德失范、責任意識缺失的傾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認清這些錯誤傾向的本質,解析這些傾向的影響,治理這些傾向的舉動,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建本科院校應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和所面臨的新挑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切實加強師德建設,引領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風尚徹底好轉。(一)營造和諧的辦學環境,建立和完善師德建設的有效機制。打造新媒體時代一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師隊伍,必須不斷優化青年教師所處的社會條件與環境,首先,要創造一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校園環境,完善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第二,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成為廣大師生的精神家園。“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要注重樹立為人師表的良好師德風范,培養腳踏實地、刻苦鉆研的良好學風,培養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學術態度。”[4]第三,構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職業是一項群體合作性的事業,良好的人際關系將有利于教師在和諧的群眾環境下開展工作。”[5]師生和諧是教與學獲得“雙贏”的保證,師生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關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第四,要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輿論氛圍,“讓教師職業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職業,努力保障和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6]第五,要創造教師良好的工作環境,關注教師發展訴求和價值愿望。高校要主動爭取獲得政府的支持,改善教師的辦公、學習條件,要用好用足國家有關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的有關政策,切實提高和改善青年教師的生活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二)增強對教師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師德建設提供根本的價值定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意見》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7]3對教師社會主義核25心價值觀的培育是高校的職責所在。大學歷來是各種意識形態爭奪的前沿陣地,價值觀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師德教育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樹立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起著關鍵的指導作用,能夠有效防止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對部分青年教師因為其他各種利益誘惑等因素而扭曲個人正確價值觀。因此,高校要增強對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責任意識,通過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對廣大教師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盡可能地豐富內容,比如,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什么旗,走什么道路,實現什么樣目標的問題,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教師能夠明辨是非,凝聚正能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針對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道德素質和價值取向教育,提升青年教師駕馭新媒體的媒介素養;針對市場中一些不公平和道德缺失等現象,深入開展公平正義價值追求的教育,形成一種在制度約束下的講道德、講人性、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等社會主義經濟價值觀;針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潮、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干擾,在青年教師中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法理學教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法治思想引領和法學理論支撐。”[8]廣大青年教師通過學習教育,懂得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有了理論上的清醒和理論上的堅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堅定。再比如針對高校學術腐敗問題,在教師中廣泛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師活躍在教學、科研和學生工作第一線,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更直接地影響著青年學生“三觀”的養成,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因此,在高校廣泛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關鍵是與解決市場經濟下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是我們黨一貫堅持并繼續發揚的優良傳統,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提高青年教師師德的有效途徑。(三)加強制度建設,為師德建設構建科學的監督評估體系。教育道德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9]350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相繼制定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這些《規范》和《意見》對高校教師具有規范教育意義和警示約束作用,特別是《意見》劃出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是嚴格懲處違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政策指向和制度保障。“制度是一種行為規范和約束,是必須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動準則。”[10]有制度可以使人少犯不犯錯誤,沒有制度好人也可能犯錯誤,甚至犯大的錯誤。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同樣也要建立管理、考核、評估等相關的工作機制。師德考核要尊重教師人格,堅持公開公平原則,采取自評、互評,主管部門考評等辦法,考核過程要全程監督,考評結果要及時反饋公布,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要明確主體責任,高校主要負責人是師德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協同配合、教師熱情參與的工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形成高校上上下下,全員參與師德建設的合力,為師德建設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四)創建多樣化的教育活動,搭建師德建設的有效平臺。注重搭建校內交流和學習平臺,既堅持正面引導又注重互動交流,集聚“正能量”,增強實際效果。為此,要邀請師德典范上講壇,為青年教師提供面對面言傳身教的機會,通過教師間的良性互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主動營造健康的傳媒環境,使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爭得主動權、話語權,有效避免網絡媒體帶來的一些干擾和負面影響。高校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師德宣傳,培育重德養德良好風尚。一方面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教師充分實現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力度,堅決抵制不良網絡文化和西方思潮的侵襲,為高校師德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傳媒環境。
作者:張婧 單位:呂梁學院
參考文獻:
[1]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程敬恭.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霍軍亮.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7).
[4]杜艷芳,暢芳珍.地方高校教師工作倦怠現狀調查與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1(1).
[5]馬文書.新時期優化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環境研究[J].教育探索,2014(4).
[6]吳永旺.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環境優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6).
[7].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黃進,孔慶紅.全面推進依法治呼喚法學創新[N].人民日報,2015-01-12(10).
[9]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趙玉言.網絡視閾下高校師德建設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2012(3).
- 上一篇:淺析師德師風對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 下一篇:學生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