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學生強化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8-12 04:37:37
導語:聾啞學生強化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對聾啞學生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獨特性特征大都通過如下幾點呈現:一方面,聾啞學生的內心想法較為特殊,相當一部分聾啞人群很難正視自身的聾啞現狀,進而造成內心世界的封閉、孤僻、脆弱、焦慮等。聾啞人群一旦步入社會,上述內心活動會變得愈發嚴重。因而,要求教師以聾啞學生的內心想法為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內心活動,并探究其成因,進而施以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針對聾啞學生開展的教育應采用科學的途徑。若要達到教學途徑的科學化,便要求教師掌握相應的心理分析技巧,通過針對性的分析,促進教學途徑的創新。
二、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模式乏味,說教內容居多
長久以來,包含聾啞學生教育在內的思想道德教育,整體上呈現出“單一的說教模式”的特點。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大都采用乏味的、強硬的道理轟炸方式,以枯燥的語言講述著抽象的文字符號,學生則普遍處于被動的灌輸狀態。在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談話的過程中,也都呈現出教師從始至終的說教,學生從始至終的聽。但是,對于聾啞學生而言,因其身體條件的特殊性,更是因其內心活動的特殊性,此種乏味的思想道德教學模式并不受用,無法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更無從談及教學質量的優化。
2.對于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足
所謂思想道德教育,即依據所在時期國家、社會的宏觀政治理念,以及弘揚的道德標準,在一定的步驟指導下,所完成的青少年培養的教育工作。良好的思想道德應有健康的心理作為保障。人類的內心活動被看作是多種因素一同作用的復雜性的、非靜態的過程,而對內心活動產生干擾的因素同樣種類繁多。對于聾啞學生而言,對于社會生活感到明顯的不習慣。除此之外,因聽說的限制所引起的同他人的溝通困難,連同由此引發的思維活動的滯后性,均造成聾啞學生在內心活動方面存在缺陷和障礙。然而,在原有的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并未對此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
3.社會、家長所引發的消極情緒嚴重
教育活動需要由社會、家長以及校方三者一同努力完成,在此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然而,在長久的教育過程中,社會和家長卻呈現出顯著的消極情緒,嚴重影響教育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家長將關注的重點過多的置于聾啞學生的獨立生存本領上,而未給予思想教育足夠的關注;另一方面,家長的消極情緒較為嚴重。通常而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因而,一旦得知孩子存在身體障礙時,無法掩飾內心的失落和焦急。除此之外,聾啞學生因身體的障礙,使得在理解社會方面存在匱乏,并且,一些正常人常常對于特殊人群持有偏見想法。
三、加強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措施分析
盡管聾啞學生在身體上存在障礙,然而,其自尊意識較為嚴重,有時出于保護自身不受傷害的考慮,會將其道德標準無限制降低。因聾啞學生在聽說方面存在限制,造成其活動區域的相對受限,因而,其在思想道德的培養過程中較普通人滯后。因聾啞學生的身體限制所致,其對于物質具有本能性的占有欲望,以及嚴重的自我心理,因而,強化其考慮他人感受的教育同樣十分重要。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風箏》一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提問:“風箏如果沒有線的約束,還能否回到原地?線如果沒有風箏的帶領,還能否看到更高的天空?”由此引發學生思考,使得學生懂得團結、互助的重要意義。在思想道德教育環節,教師應充分展現自身的重要功能,對聾啞學生的活動加以規范,并且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應多加鼓勵。與此同時,應強化聾啞學生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識以及關愛情緒,從而強化聾啞學生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以便實現道德教育的推動。
2.提升社會、家長的參與程度[2]
為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質量,單純的依賴校園教育根本無法實現,應有社會、家長的一同參與來完成。在某些情況下,學生通過校園教育得到了較好的培養,然而在回歸家庭或者步入社會時,卻遭遇消極因素的打擊,使得思想道德教育遭受了嚴重的禁錮。由此引發諸多學生對校園教育心生不滿,進而對聾啞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限制。社會、家長在聾啞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擔當尤為重要的角色,在聾啞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和思想道德的培養過程中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特別指出一點:社會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的成長進程中產生著獨特影響。因而,學校需要在必要的時間同社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加大同二者的溝通頻率,并且利用多樣性途徑,將校園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改革思想道德教學模式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當中,各學科之間的連接性較小,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因此,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勢在必行。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再塑生命》一課,一方面,負責語文科學的授課教師需要同主講班級的班主任多加溝通,將有關興趣愛好、作息習慣、品德素質在內的學生基本情況進行深入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實行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以期提升授課質量;與此同時,語文學科授課教師應及時將授課過程中所掌握的學生的思想動向班主任反饋,以期通過針對性措施予以處理。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思想道德教育領域構建針對性的制度體系,利用制度的約束與激勵作用,促進全體教師一同參與進聾啞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以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質量。
四、結論
初中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重要教育環節。本文針對當前聾啞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教學模式乏味,說教內容居多,對于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足,社會,家長所引發的消極情緒嚴重。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幾項措施建議:強化聾啞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提升社會、家長的參與程度,改革思想道德教學模式。
作者:張錦芳工作單位:廣東省惠州市特殊學校
- 上一篇: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論文
- 下一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民主生活會工作方案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