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實效性提高對策論文

時間:2022-03-01 05:00:00

導語:學校德育實效性提高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實效性提高對策論文

一、新時期影響德育實效的問題分析

(一)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學校德育較封閉的參與方式間存在反差

當代學生處在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手段日益發達、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氛圍中,接受著廣泛的社會信息。開放的大勢一方面使人們增強了商品經濟觀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錢看”也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行為準則,再加上文化市場上不健康的東西一度泛濫。而學校相對而言,就像是一片凈土。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在家庭中、社會上卻耳聞目睹了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因此,學生道德品質受到腐蝕,純潔的心靈也受到污染。所有這些都不能單純地責怪孩子,也不能簡單地埋怨老師的思想工作不力。老師不可能把學生關在封閉的校園里,校園的圍墻實際上已經坍塌,八面來風拍打著教室的門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商潮中顯得單薄、脆弱。這種學校德育與學生認識社會的二律背反現象,已經成為造成學校德育實效性反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標與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標間存在反差

學校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長素質及其價值取向的偏差而導致了畸形發展。這二者間的反差影響了學校德育的質量。許多家長重智輕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質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資,但在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上卻很少關心;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長埋頭于個人事業,或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夫妻雙雙外出打工,根本不過問孩子的思想、學習狀況,教育子女的責任“全托”給教師;也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什么社會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全面發展,統統置于腦后。更有甚者,由于家長自身的道德品質低下,耳濡目染的學生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溺愛型家庭的孩子抓住父母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盲點和矛盾,在道德修養之路上不斷下滑;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懼怕家長,養成孤僻、急躁、自卑的性格,家長的暴力手段,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社會的陰暗角落。

(三)變革的社會現實與學校傳統的德育內容及觀念間存在誤差

在育人觀念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造成當代學生思想觀念的現實性、超前性與教育者的“懷舊心理”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種在育人觀念上的“落差”帶來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重困惑”。今天的教育者(包括家長在內),大多是在商品經濟很不發達、思想文化封閉、生活條件清苦、社會變革并不強烈的時代走過來的。這種時代的烙印無疑影響著他們自覺和不自覺地以自身的人生經歷和價值標準來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今天學生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嶄新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都無時無刻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就必然帶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育人目標期望值上的差異。

此外,學校的德育工作體系繁雜,隨意性較強,其評價機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等。

二、提高德育實效的基本方法與對策

(一)構建一體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標和內容

過去,我們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目標定得“高、大、空”,脫離學生實際,要求過高過急,欲速不達。如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一直講到中學、大學乃至成人,不分層次,統一要求。這種缺乏層次的道德目標不能很好區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導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其后果是:在德育過程中,重道德認識的灌輸,輕道德體行為和道德意志的培養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學生主體由于面對過高的目標要求,很容易培養這樣一種學生,他們在學校時能自覺按學校要求去做,是“好”學生,到社會上則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是個“差”學生,形成虛偽的人格。

為此,我們一方面應圍繞德育的總目標,有計劃、按階段、持續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德育過程成為一個多階段、多層次、多梯度、依序進行的系統工程。即在道德認識上,要求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無意到有意,由不自覺到自覺;在道德行為上,要求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另一方面應對照德育的總體要求,選擇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德育內容,使德育的內容具體化、生活化。如“學會關心”教育,可分為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祖國、關心自然環境。在小學低年級段,關心他人的教育可具體為:關心父母親人,關心教師,關心同學,小伙伴友愛互助;關心集體的內容有: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知道集體的力量大,知道在集體中要守紀律,知道在集體中要想到他人。關心自然環境的教育要求有:關心家庭及學校的環境,愛護花草樹木,注意公共場所衛生。關心國家要做到: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愛自己的祖國,知道國旗、國微、國歌、首都等,熱愛自己的家鄉。

(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格素質

1、全面更新家長的人才觀。在我國,現代考試和人才選擇的制度為人才的選拔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環境,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但是這種選擇制度使得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讀書,考上名牌大學,長大后才會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個性的充分發展。他們要求孩子通過嚴格而激烈的競爭保持較高的學習質量,更嚴重的是把孩子學習質量的變化視為孩子人格培養和健康成長的過程與結果;對學生來說,面對家長在學習上的嚴格要求,面對日益嚴格的標準化考試制度,每天的學習過程成了冰冷的科學知識的灌輸,每天必須面對浩如煙海、題型復雜的選擇題和判斷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體性的喪失,從而對社會和家庭的溫暖視而不見。為此,我們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長的人才觀,使之重視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發展。

2、用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學校德育目標在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在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品質。孟子說:“教者必以正”。而活動能集中體現學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品格和能力。我們通過組織有特色的班隊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創造性活動、志趣活動以及有助于個人特長發揮的活動:如校園之聲、紅領巾服務隊、演講賽、詩歌朗誦會、社會調查、體育竟技等來激勵、培養和促進學生去獲取成功,使他們從小就充滿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在活動中,還可以提高他們對藝術的鑒賞力,培養他們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增強體質,使他們人格中的積極成分不斷得到發揮,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

(三)強化學生德育的實踐體驗

體驗性教育是指以實踐體驗為主,促進心理體驗,培養良好心理品質的一種教育方式。它在德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許多道德行為、意識都要通過實踐體驗才能逐步內化,凡是經過親身體驗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當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獨立生活意識和能力。體會不到勞動人民的辛苦,體會不到父母養育的艱辛,不愛惜勞動果實。因此體驗性教育更顯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視這樣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學生都要從事一定的家務勞動;二是要求學生定期參加社會的公益勞動或簡單的生產勞動;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體驗。讓學生體驗生活,品嘗生活的甘苦,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鍛煉機智和意志,轉化學生體驗生活的甘苦,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鍛煉機智和意志。這值得我們借鑒。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要在家庭、社會的積極支持下,有計劃有目的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教育陣地和途徑進行各種體驗性教育,使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從“你該怎樣”向“我該怎樣”轉變,從而真正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四)開發家庭、社區內潛在的德育功能

把學校德育與家庭、社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開發和利用家庭、社區內各種潛在的德育功能,擴展教育范圍以增強德育效能是近年來德育的一條成功的經驗。

學校、家庭和社區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優勢和不足,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三種教育導向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德育大目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局上根本轉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環節。學校也可與家庭、社區聯手充分發揮德育優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合力網絡的德育大格局,使學生在校與在家的5+2天時間內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五)重新構建品德評價機制

德育的評價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做到“輕結果、重過程”,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生活的樂趣,在獲得生活樂趣的同時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此外,在學科教學中不僅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標準,還要以平時的行為表現作為參考依據,并在升學時實行品德一票否決制。即無論成績多么優秀的學生,如品德不過關,就不能進入大學深造。

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中心小學建立學生道德評議會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該校借鑒當地農民道德評議會,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助評、班主任總評的辦法,形成了以學生為本,以群教群,以德治校的良好氛圍。每個班推薦4-6名學生擔任道德評議員,并請1-2名學生家長擔任特約評議員,班主任擔任評議小組長,校長擔任道德評議會會長,出臺《學生思想品德測評方法》,根據測評等級評出結果作為期末“三好學生”評選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還注重向創設良好的家教環境上延伸,通過家長參與道德評議,經過互評互議,使不少家長改變了不良的教育方式和打麻將、酗酒、不積極繳納稅費等不良行為。

總之,在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的今天,只有我們教育者抓住時代的脈搏,努力探索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新辦法、新路子,使德育工作真正產生實效,才能為國家培養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社長才能健康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萬福等《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版

2、曾欣然《德性培育心理學》2006版

3、《學校德育工作全書》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版

4、陳平《當前學校道德的困境、誤區與對策》一文(《中小學教育》2006年第八期第92頁)

摘要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增強德育實效性已經成為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德育改革的主流。鑒于此,我們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根基,積極構建一體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標和內容,設計德育系列活動,充分挖掘家庭、社區內各種潛在的德育功能,重新構建品德評價機制,以加強學生對道德的體驗和自我內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格素質,探索出一條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德育新途徑,從而達到提高德育實效的目的。

關鍵詞新時期學校德育實效性問題分析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