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5:10:00
導語:中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內容方面
1、關于“德育”的概念理解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等的總稱,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但人不等同于政治教育,不屬于政治的范疇;而是屬于教育的范疇,是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們在德育概念理解上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對德育的內涵了解不夠,常會出現在德育工作中“為德育而德育”的現象。
2、德育要求陳舊
德育,不是一個絕對靜止,永恒不變的概念,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不同的時代,都會對德育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幾十年來,我國德育工作經歷了一條復雜曲折的道路,德育的要求幾經變化。然而,對目前大多數德育工作者來說,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受此影響,往往表現出思想較保守封閉,傳統觀念強等特征。在對學生的德育引導中,未能有機結合當今社會現狀,當代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常使德育要求變得空洞而乏力,單調而陳舊。
3、德育內容空洞、單一
就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實際情況而言,德育工作目標空泛,停留在籠統的抽象原則要求上,缺少針對各類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思想實際的具體要求,強調共性,整體較多,注意學生個體個性不足,許多反映時代風貌和當代中學生精神發展需求的東西未能納入大德育體系,從而導致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難度增大,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目標的可實現性。
(二)德育方法方面
1、理論要求多,行為習慣培養少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過程中,我們常常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宣傳、講解,希望學生從認識上多提高自己。但我們常忽略對學生的實際行為習慣的培養,一般都是說理多。這樣,形成了學生往往也能說一番大道理,但卻不知從何做起,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
2、共性教育多,個性教育少
我們常會對學生進行整體的教育與要求,依據的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中關于學生普遍性特點的一些理論,往往忽視對具體的每一個受教育對象的了解與分析,掌握其個性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結果造成了教育的不切實際,從而導致了教育者的目標不能有效實現,進而引發教育雙方的矛盾與對立,特別是學生的逆反心理。這樣,德育效果的實效性自然大大降低。
3、德育活動流于形式
就目前而言,我校的德育活動從數量講偏少,且流于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活動,要讓學生有所收獲,然而,我們往往只強調活動的開展,未能從根本目的上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參預活動,結果是活動搞完,“任務”結束,匆忙組織,草率收場。
(三)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方面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老師,不光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因此,教師的自身素質怎樣,將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一個言行不一致的教師,是不會得到學生尊敬與信服的,一個言行不一致的教師,是無法正常開展德育工作的。
(四)德育環境方面
1、學校內部德育環境
長期以來,人們常重視學生的“智育”,即成績如何,盡管我們都知道:德、智、體、美、勞,就是五育并舉。但實際中仍是“智育為主,其他為輔”,甚至淡化了對其余各方面的要求,未能真正形成各個部門、各個方面對德育的齊抓共管,為德育的開展營造一個好的學校內部德育環境。
2、學校外部德育環境
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應是同等重要,和諧統一的。但如今,三者教育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倒成了一種障礙、一種阻力,社會、家庭對學生的錯誤引導,阻卻了學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學校的教育功能,也即,我們處于一種很不利的外部德育環境。
二、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針對上述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采取應對措施,針對學生實際,大力開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新定位“德育”
“欲令成才,必先做人”。我們必須對內涵與外延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學校教育中,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將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在學校工作中,切實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真正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組織專門隊伍,定期研討,常抓不懈,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調整德育內容
我們必須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時展的新時勢,適當調整德育內容,對那些已經過時,或與時展和要求不太相符的德育內容進行刪改,增加與時展同步的新思想、新觀念的教育,注重學生的青春期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當代中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等教育,這樣才會緊跟時代的步伐,賦予德育新的時代內涵。
我們只有真正的貼進學生,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德育工作真正成為實實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空洞的說教工作。
(三)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質
德育工作的良好開展,離不開一批具有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我們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既是“經師”,更是“人師”,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尊敬和信服,從而,有利于學校德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四)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單靠學校一己之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必須借助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力量,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受教育者得到一種整體的、齊心的、全面的教育。進一步建立健全家校聯系制度(家長會、家訪、家長委員會、隨訪等),充分發揮家庭的第一位教育功能;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學校聯系制度(司法部門、地方經濟協會團體等),正確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消除社會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只有真正建立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新時期德育工作立體網絡,并充分發揮這一網絡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教育好學生。
(五)加強德育理論研究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我們必須結合時展的特點,及時關注了解研究掌握德育變化特征,準確掌握德育的內涵,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德育工作。由此,我們必須具有一支具有較高德育素質的專業隊伍,針對學生實際現狀,提出課題,展開研討,從而尋找解決德育難點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的實現德育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德育工作是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工作,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科學性,我們只有真正了解掌握其內在規律,才能極大的提高德育工作的目標性,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