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4-12 10:03:14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教學德育論文

一、發(fā)揮語文教學在師范教育中德育功用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大學語文是師范教育必修的文化基礎課,與其他課程不同,大學語文天然地把德育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首先,從課程標準來說,大學語文必須堅持“德育為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精選對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nèi)容。大學語文作為包含民族歷史的主要信息、與民族文化之根血脈相連的課程,特別是作為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核心課程,必須重點突出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將德育有機地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其次,從教學目標來說,大學語文必須堅持“德育首位”。與中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同,大學語文重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即教育和引導學生立足對自我及他人、社會、自然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展開對人生價值、意義、追求的探究。從這一教學目標出發(fā),大學語文教學承載著讓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和感染學生,讓學生不斷提升母語素養(yǎng),提高解釋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加深對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的使命,因此,必須堅持把德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后,從教學效果來說,大學語文必須堅持“德育為綱”。大學語文教學的實效必須建立在學生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然與世界、歷史與文化、理想與現(xiàn)實、精神與追求等的基礎之上,而要讓學生正確、準確把握這些內(nèi)容,必須堅持以德育為統(tǒng)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至于“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二)大學語文與德育天然相生相融。語文是以“文章”為教學內(nèi)容的。不管是哪個時期、哪種風格、哪種流派、哪位作家的作品,其實都具有“文以載道”的特性。比如,李白的作品包含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禮贊,杜甫的作品包含憂國憂民的情懷,魯迅的作品蘊含著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對中國出路的思索……這些作品無不具有強大的引導、支柱、規(guī)諫、激勵等功能,這就使得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天然地具有德育的基礎,只要通過教師恰當?shù)闹v授與引導,就可使學生在對優(yōu)秀作品的學習中得到內(nèi)心的啟迪和升華,從而自覺確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等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內(nèi)在規(guī)范。同時,要講好這些教學內(nèi)容,又必須以正確價值觀的教育為前提,引導學生以作品的學習為起點,透過歷史背景、寫作緣由,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心”,最后產(chǎn)生共鳴,內(nèi)化于心。(三)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有與德育。“剝離”的傾向高校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導致教師的分工越來越細。比如,各院校均成立了思政課部,專門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這本是強化大學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但無形中也使其他學科的一些教師認為德育“是思政課部的事”,自己“是教專業(yè)知識的,不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從而認識不到自身在教學工作中的德育任務,具體表現(xiàn)如下:在制訂教學目標上,往往忽略德育目標;在備課過程中,忽略教學內(nèi)容德育成分的挖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忽略對學生的德育與引導。以大學語文為例,筆者多見教師從文本、文義、文辭乃至從文字基礎、文章構成、修辭形態(tài)、語言形象、表現(xiàn)形式、書寫技巧等角度進行講授,而缺少對文章精神實質(zhì)的講解,更沒有注重以此為基礎,恰當?shù)貙W生進行德育的熏陶和感染。從“德育滲透”的教學任務來說,大學語文教師僅僅“講專業(yè)知識”,明顯有其缺失;從教學實效來說,大學語文教學脫離了對整個作品精神實質(zhì)的把握,而“盡精微”地講授所謂的“專業(yè)知識”,其結果無非是“七寶樓臺,炫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大學語文作為師范教育的重要課程,必須扭轉(zhuǎn)和杜絕與德育“剝離”的傾向,明確教學的德育目標和要求,充分發(fā)掘和發(fā)揮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德育功用,根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大學生成長成才。

二、發(fā)揮大學語文教學德育功用的幾個原則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到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從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到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作為書寫心靈的文本,理想信念一直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之一,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寶庫。大學語文的教學必須充分利用和挖掘這一寶庫,教育和引導學生仰望星空、志存高遠,同時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和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結合起來,用前人的追求和智慧滋養(yǎng)自己,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zhì),從而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和信念。(二)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洗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的百年積弱的恥辱,并通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客觀來說,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社會上一些不當言論、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容易使相對單純的大學生難以分辨黑白。大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和挖掘關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更深刻地認識和解釋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思維及精神氣質(zhì),進而強化國家觀念、國家安全、國家自強等方面的教育,激勵學生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發(fā)展自信。(三)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曾指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文精神能使人不斷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質(zhì),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和人類的進步。大學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無論是詩歌、散文、戲劇、小說還是報告文學,無不包含著以“真善美”為內(nèi)核的人文精神。僅以詩歌而論,“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忠貞愛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誠摯友誼、“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暖暖親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情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追求,均可以成為滋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大餐”。(四)突出現(xiàn)代公民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diào),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在受教育者心中播撒下種子,包括對世界和生活的態(tài)度、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等。傳統(tǒng)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必然有其歷史局限性,切不可認為“經(jīng)典”的就都是好的、對的,不加辯證地“一股腦兒”全盤接受。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強調(diào)和引導學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緊密結合當下形勢與政策進行與時俱進的解讀,因勢利導地教育學生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現(xiàn)代公民。

三、發(fā)揮大學語文教學德育功用的具體舉措

(一)變“同體裁”教學為“同主題”教學,凝聚大學語文德育的合力。一般來說,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性,往往將同一體裁的文章列為一個教學單元。但大學語文的教育對象已然不同于中小學生,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對各種文學體裁也不陌生。因而,教師在制訂授課計劃時,完全可以變“同體裁”教學為“同主題”教學,將相同主題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報告文學等放到一個教學單元,讓學生在同一主題,但是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體裁、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學習中,感受不同作者、作品類似的思想感情,增強該類作品對學生的感染力,這樣既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又能在“反復受教育”中更好地凝聚起大學生語文德育的合力。(二)變“填鴨式”教學為“主旨式”教學,落實大學語文德育的目標。長期以來,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和中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無多大不同,往往是先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再介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層次結構、表現(xiàn)手法,教師的講解程式化且了無新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大,感覺收獲不多。其實,“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旨才是文章的統(tǒng)帥。而在大學階段,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的已然不是所謂的“知識點”,而是“文字”背后的“主旨”(思想感情),以及“物—意—文”轉(zhuǎn)化的方法。教師講授的重點應該是“宇宙”“作者”“作品”三個維度,即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背景下,什么樣的作者,寫了什么樣思想感情的文章,進而講作者為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采取了哪些手法,運用了哪些素材,從而實現(xiàn)了“物—意—文”無障礙的轉(zhuǎn)化和文字“精妙”的表達。基于此,以“意”為“帥”,教師可以深刻闡發(fā)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對我們當下的啟發(fā),潤物無聲、寓教于樂地落實大學語文的德育目標。(三)變“閉合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鞏固大學語文德育的實效。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為文章,文章是文化的載體。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常常“閉合”于課文本身,似乎課文講授完畢就萬事大吉了。現(xiàn)代大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大學生每天接受許多新信息。當然,受自身學識、見識的限制,學生并不能較好地對這些信息進行解讀,有時還心存疑惑。教師可以結合所講授課文的內(nèi)容,多收集相關(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時事與形勢方面的素材,進行“開放式”的綜合運用,比如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正反兩個方面的討論,從而進一步發(fā)散思維、厘清認識、鞏固收獲。(四)變“靜態(tài)式”作文為“動態(tài)式”作業(yè),拓展大學語文德育的范圍。以往語文教師課后留給學生的作業(yè)一般是“靜態(tài)式”的命題作文,學生要么拼湊字數(shù),要么網(wǎng)上“拷貝”一篇,即使認真完成的也經(jīng)常寫得空洞無物。新聞界有句口號,叫“內(nèi)容為王”。學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內(nèi)容是第一位的。文為心聲,學生從小學起開始寫作文(主要是命題作文),卻往往因為沒有找到表達的“突破口”而只好敷衍應付,進步不大。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錘煉其思想認識是第一位的,可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讓價值觀鮮活地印刻在學生的形象思維中,融入日常學習生活,從而不斷實現(xiàn)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并讓教師在落實德育和課程目標中收獲立德樹人的喜悅。

參考文獻:

[1]陳慧.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2]王維新.高職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與構建[J].湘潮,2012(8).

[3]王維新.談如何提升作文教學的實效[J].新課程研究(中學作文教學),2011(8).

作者:王維新 單位:長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