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中學德育管理實效性

時間:2022-08-13 11:03:00

導語:鄉村中學德育管理實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中學德育管理實效性

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塑造個人品德和個性的工作。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德育低效的癥結在哪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出路又在哪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回答,無疑對農村初中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影響農村初中德育實效的主要原因

1.價值多元化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和發展,我國的經濟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格局,這必然導致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多元。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同時誘發了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思想。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危機、假冒偽劣有所蔓延。傳統道德體系開始受到沖擊,而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建立。因此,這個時期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評價的多元并存,表現為雙重道德標準的并存,是非善惡界限的模糊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無序。各種價值觀沖擊著每一個人的頭腦,要使青少年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

2.德育形式化的影響現在一談德育就是成立德育領導小組,設德育校長,學校還有德育處,訂德育計劃,恰恰忽略了德育的本源、德育的回歸。事實上,如果不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不研究時代特點、學生個性差異和發展需要,不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進行慎重的選擇與創新,只是簡單化地進行說教或形式主義地搞“教育活動”,不可能使德育內容入腦入心,也不可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3.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我校的問題生轉化工作中,接觸較多的是父母,感觸最深的是農村家庭教育的失誤和欠缺。根據多年管理的體會,結合近期調查,目前農村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存在三大誤區:重物質輕精神,無節制滿足子女的物質要求;重分數輕品行,分數第一,家長會成分數“咨詢會”;溺愛型家庭增多,錯誤地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功到自然成”。我對近三年我校9名“問題學生”,也就是過去我們所說的“雙差生”進行了個案分析,發現“問題”出在學生身上,但根子通到家長身上。

4.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社會環境具有無孔不入的滲透性和無所不包的豐富性,對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初中生的感染和誘惑是不容忽視的:一些電影、電視中的言情、武打片比比皆是,其中很多語言、畫面,有些甚至是黃色的畫面都裝進了學生的頭腦里,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分辨能力差,導致問題頻發;網絡的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導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發人格分裂;庸俗低級的文化市場,比如老虎機室、游戲機室,一頭扎進去,不可收拾,有的還走上劫、偷的歧途;不良社會風氣,比如貪污腐敗行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行為等,對自我意識差、判斷是非能力差、德育觀念淡薄的學生來說更易受污染。

二、提高農村初中德育實效的對策

1.優化學科德育資源,立體推進德育工作人們可以把知識分解為各個學科,但是不能把人的思想道德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也不能認為德育在各科教學中的滲透只是具體教師的事情。所有教師在傳授學科知識的時候都應該將“教書”和“育人”兩個目的進行有效整合,各類活動也都應自然、恰到好處地開發德育功能。在操作層面上,要構建全員德育的體系,讓德育成為每個人的德育,讓德育成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為。無論在課程的內外、課堂和學校的內外,德育無處不在,德育無處不為,德育無人不為。

2.強化底線倫理教育,重視習慣養成在日常德育管理中,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為學生創造或提供虛假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說“高尚的謊言”。我們的德育經常給學生提一些空洞、寬泛的目標,超前給學生提出一些他們并不理解的道德概念,而不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切合學生發展的努力目標和成長承諾。從走好路、掃好地、唱好歌、行好禮開始,從上好課、做好操、認真作業、文明待人起步,每周一個重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保證,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并遵守道德規范,在具體的點滴生活小事中培養做人的基本素質。

3.整合校外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從某種意義上看,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正是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和社區的成年人存在的放棄教育的問題,是管束松弛和榜樣不足的問題。學校有責任和義務通過適當的途徑和方式修補家庭和社區德育環境的破損。為此我們要通過挖掘德育資源,整合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利用家長學校、“一日訪校”和“走進家庭”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營造積極參與學校德育管理的氛圍,形成“家校合作,教育雙贏”的共識,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家長擺正“成人”與“成才”的關系,“德育”與“智育”的關系,讓參與學生的德育活動成為家長的自覺行動,學校開家長會不是通報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而是對家長進行全面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培訓,讓每一位父親、每一位母親把在家長學校里學到的理論知識,能夠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聯系起來。發揮社區的教育功能,讓學生走進社區體驗居民純樸的民風民情、和諧的鄰里關系,激發學生愛家鄉的熱情。

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調節據我校課題組的一份調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占40%以上,他們遠離父母,缺少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無力,助長了這部分學生以我為中心,親情、友情意識淡漠,受挫能力弱。還有單親家庭子女、貧困子女由于受環境影響,自卑、孤僻、封閉、自我,不能融入班集體。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制,加強心理調節,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自制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為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