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工作德育管理研究
時間:2022-08-12 10:06:26
導語:小學班主任工作德育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既要向學生傳輸文化知識,又要培養和提高其道德素養水平。所以,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實踐中,有的班主任未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既浪費時間,又對學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為此,作為小學班主任工作者,有必要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提出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小學班主任積極開展德育管理是重要的,主要體現在幾方面:首先,社會的快速發展,形成良莠不齊的社會風氣,極易對小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班主任通過加強德育管理,可提高小學生的德育水平,以減少和規避不良風氣對小學生的消極影響。其次,小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尚未形成,而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如若能夠加強德育教育管理,則可把握住人才培養契機,增強學生的思想意識。最后,班主任加強德育管理,可以促使學生之間相親相愛,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可減少學生之間的矛盾問題[1]。
二、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實施策略
(一)以角色代入法而開展德育教育。小學生的自尊心極強,所以,教師在德育管理中,必須顧及學生的面子問題,避免造成學生自卑心理的出現。為此,班主任必須采用有效的方法。以角色代入法為例,教師根據學生之間的事件而編故事,使學生可以從中明白道理,進而改正自我的不足。例如,班級某生比較自私,教師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光頭強不喜歡幫助別人,熊二喜歡幫助別人。他們倆有一天掉進山洞,其它小動物聽到呼救后,快速把熊二救出來,留下光頭強一個人擔驚受怕。通過該故事,某生明白自己不應過于自私,最后改正了缺點。如此,班主任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德育管理的目的[2]。(二)教師發揮榜樣性作用。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小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班主任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性作用,以達到言傳身教的教育效果。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分析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管理的探究紀俊玲(山東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城學校)理中,可以通過行動而實現教育。例如,教師看見地上有垃圾,彎腰撿起放進垃圾桶;課前提前進入教室,清潔講臺的衛生。如此,教師的舉動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在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實踐中,教師要發揮榜樣性作用,必須堅持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我的德育素養水平,進而影響學生。(三)采用正確的德育管理方式。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應采用正確的德育管理方式,以推動德育教育管理的深入,增強管理成效。首先,班主任必須意識到道德教育是分層次的,對處于不同道德水平階段的學生,教師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有不同。例如,低年級學生的德育管理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高年級學生的德育管理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分什么”。基于分階段的德育管理,學生能夠保持更為積極的心態。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分析小學生的心理,進而采用有效的方式而開展德育管理工作。例如,學生之間有矛盾,班主任不可有偏袒的心理,傾聽雙方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站在彼此的視角而思考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的錯誤[3]。(四)家校合作而強化德育管理。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學生處于不同環境下,其脾氣會產生變化。所以,班主任在強化德育管理時,有必要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實現家校合作,以達到共育的目的。首先,班主任與家長相互溝通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發現個體學生的不良習慣問題,進而制定針對性的改正計劃。其次,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鼓勵家長利用業余時間,與學生共同參與關于德育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能將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德育教育相結合,又可增強德育管理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教育時期,班主任教師必須抓住德育教育和管理的有利契機,采用多元的形式而落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以規范小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對于小學班主任而言,要有效實施德育管理,有必要采取幾方面的策略:一是以角色代入法而開展德育教育;二是教師發揮榜樣性的作用;三是采用正確的德育管理方式;四是家校合作而強化德育管理。如此,在提高學生德育水平的基礎上,可以為學生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張丹.試論小學班主任教學管理中如何加強德育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191.
[2]袁勤.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初探[J].學苑教育,2014(17):24.
[3]李霞.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學周刊,2014(14):11.
作者:紀俊玲 單位:山東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城學校
- 上一篇:跨校學習學生德育管理分析
- 下一篇:小學生德育教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