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覺生”德育探討

時間:2022-11-05 03:16:49

導語:小學語文課“覺生”德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課“覺生”德育探討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僅注重滲入德育,但缺乏對小學生透徹心扉的感受和透達言行實踐的引導,導致德育實效性和“覺生性”(喚醒學生提高“覺”和“悟”的水平)不足的問題。廣東省湛江市覺民小學,在同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覺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橫向項目的合作中,由教科院領導和教師協(xié)同該校德育室和語文組教師,開展了以聽、說、讀、寫為載體滲入德育,借助知、情、意、行德育規(guī)律的遞進式引領,讓小學生感悟德育內(nèi)容,透徹理解課文蘊含的德育精神。通過激發(fā)小學生強烈的道德情感,促使其積極踐行德育,收到了“覺生”之效。

一、教師范讀: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感知中覺醒

覺民小學開展的“覺民”教育,并不是讓學生天然地覺悟,而是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讓學生從學科教學和生活實踐活動中“悟”出教材、周圍的人和事中蘊含的美德,喚醒其樂于踐行榜樣人物美德的沖動,通過“覺師”“覺生”,進而達成“覺民”的目的。教師動情地范讀課文,是引領學生領會文章真意和真情的開始,更是叩開學生披文以入道的切入口。從小學生聽教師范讀課文、入情明理的心理過程看,初次聽聲開始初步理解教材的主旨,知道其大意,進而需要教師抓住課文中描繪的細節(jié),突出精彩語段的動情范讀去打動學生,打開其心領神會的理解之窗,完成“感知—體悟—動情”的過程,實現(xiàn)感知“覺生”的第一步。小學生聽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跟隨教師走進讀者之心,經(jīng)歷作者感人肺腑故事的心路歷程。如CX教師范讀《圓明園的毀滅》,一開始,教師以沉痛、憤怒的語調(diào)讀第一自然段,為喚醒學生奠定基調(diào)。接著以滿懷欣賞、驚嘆、贊美、自豪之情,范讀第二、三、四自然段,以形象的語言,帶領學生走進“眾星拱月般環(huán)繞”的園林,引導學生根據(jù)聽到的形象語言感知圓明園規(guī)模之大。在教師的贊美和欣賞聲中,小學生憑借想象游覽了這座宏偉壯觀,融合中西風格迷人美景的圓明園后,愛國之情油然而生,“覺生”效果水到渠成。

二、角色朗讀:讓學生覺出課文中的德育激情

“覺民”教育的核心在于學生的自主覺悟,在自覺中感悟課文蘊藏的德育知識和情感,并通過透徹領悟的方式轉(zhuǎn)化為小學生的德行,塑造其德性。在“以讀為本,悟情明理”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細細地讀、入情地讀,在朗讀中逐漸領悟德育內(nèi)容。這其中最為有效的是分角色朗讀,從教材之心同學生之心碰撞的角度來激起學生的“覺悟”,讓學生由對任務的準確理解,到新形象在自我心中的建構(gòu),并以富有感情的朗讀方式再現(xiàn)人物形象,展示其內(nèi)心的思想認知。如,W老師教《秋天的懷念》時,她先讓學生編排劇本,突出母親由焦慮、希望到驚喜,最后回到痛苦現(xiàn)實的心路歷程。當小學生讀到:“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活,好好活……”時,眼里竟泛起了晶瑩的淚花。學生在領悟課文人物艱辛生活中產(chǎn)生同情感,在同自身的現(xiàn)實感知對比中,收到“覺生”之效。

三、延伸問答:讓學生表達覺悟到的文本深意

小學生在聽教師范讀課文和自己朗讀、分角色讀課文后,教師要按照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要求,從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延伸到小學生真實生活意義的發(fā)掘上,有針對性地深化和拓展學生對教材德育精神的精準理解。CX老師在范讀完《圓明園的毀滅》后,讓學生說出聽后感,然后引出:“外國列強,不只是毀滅了圓明園,還毀滅了我們的故鄉(xiāng)!”于是問學生:“有誰知道廣州灣在哪兒?”有學生說在廣州,也有說在湛江。教師講明:廣州灣是湛江的舊稱,曾為法國殖民者侵占。接著播放聞一多《七子之歌•廣州灣》錄音。當學生聽到“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全班鴉雀無聲,因為“東海、硇州”扣住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脈搏。接著聽到“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小學生們?yōu)榧亦l(xiāng)的不幸遭遇感到悲憤,神情異常嚴肅。最后,“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撕心裂肺般的呼喚,喚醒了小學生對學校所在地東海島的熱愛,建設好東海島開發(fā)區(qū)的激情油然而生。

四、生活化教學:讓小學生產(chǎn)生覺悟后的行為

“新課程要求教師能與學生共同建構(gòu)課堂生活,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1]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須借助語文教學生活化,從自身經(jīng)歷中去真切地感知課文蘊含的深情厚誼和做人道理,從現(xiàn)實的生存處境和感人細節(jié)、動人情景中理解課文中的德育精神。學習了《一個蘋果》這篇課文后,覺民小學X老師抓住家庭般溫暖的戰(zhàn)友情,提升小學生感恩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和做人品德,設計了這樣的場景:小明的父親出海捕撈到一條1斤多重的三文魚,父母主動將三文魚分給年紀大的奶奶和年幼的小明吃,父母說自己身體壯實,只嘗了一下味道。她讓同學們討論:“一條三文魚,怎樣反映一片孝心?”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艱辛,播放了父親冒著風浪打魚,母親冒著烈日在建筑工地干活的視頻。同時,配上父母為子女為家庭不辭辛勞的心理解說詞,看得小學生淚流滿面。之后,經(jīng)過反復討論,大家認為小明應該主動孝敬長輩,先給奶奶和父母夾三文魚肉,再將魚頭和魚尾留給自己吃,這才是以實際行動報答自己對長輩的尊敬和感恩。

五、角色扮演:喚醒小學生心靈深處的美德體驗

由莫雷諾首創(chuàng)的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一種“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社會行為和價值觀念為取向的教學模式”[2]。在面對角色的系列矛盾沖突中,小學生通過對人物角色的分析,不僅可以達到提高其德育認知水平的目的,還能在榜樣人物解決角色面臨的價值、矛盾沖突行為示范中,強化踐行美德、克服困難的意志。如CX老師結(jié)合《我是你兒子》一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六一兒童節(jié)自編、自導節(jié)目,并扮演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老大爺、老大娘。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會課文,回到當年的時代背景中,感悟焦裕祿的高尚品質(zhì),理解當時老百姓的真實問題,表達出對焦書記的感激之情,教師向?qū)W生推薦電影《焦裕祿》。學生被扮演人物所感動,收到了“以文悟道,因道學文”之效[3]。于是CX老師以焦書記為榜樣,號召同學們立志為班級和家庭做好事、做實事,力爭做到讓周圍的人因“我”的美德行動而感動。

六、寫作抒情:描繪小學生覺悟后心中的美德

小學生從角色扮演中感悟到榜樣精神后,就會產(chǎn)生出系列覺悟后的行動。在行動中,既有可能遭遇挫折,也有可能受到贊揚,產(chǎn)生效能感,總之其內(nèi)心將有一種訴諸成文,一吐為快的寫作激情。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到范文,倡導小學生在作文中抒真情,展個性,繪出“覺悟”后心中建構(gòu)的美德人物形象。這一寫作過程本身,就能有效引導小學生提升德育境界,有針對性地批判其心中原來的低俗認識,讓其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去充實作文材料,豐富自我精神形象。覺民小學一位六年級的小學生在《做一片紅樹林的葉子》中寫道:“東海島海邊淺灘上的紅樹林,就像一片綠油油的草原,把單調(diào)的海岸線裝點;但真正構(gòu)造這片綠色草原的卻是無數(shù)的綠葉。它們枝枝相連,葉葉相親,結(jié)為一個綠色的大家庭。每當白鷺飛起、海鷗盤旋在上空,我就感覺到了它們翱翔在大海上空的生機和活力!好像我的心也隨之飛上了天空,鳥瞰我們東海島崛起的幢幢高樓,高聳入云的煉鋼廠煙囪。我想:我們不僅需要開發(fā)區(qū)城市經(jīng)濟崛起的勃勃生機,更要給海鷗和白鷺們留下一片片綠油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小作者以真切的體驗和標志污染的煙囪,抒發(fā)了熱愛紅樹林,尤其想做那種裝點海面、不為成千上萬人看重,但卻對綠化起著決定作用的樹葉。在小作者領略了樹葉裝點海岸之美后,抒發(fā)了自己愿做一片無名小葉的心靈美,表達出小作者生態(tài)意識覺醒后營造綠色環(huán)保的強烈意愿,塑造了其爭當環(huán)境衛(wèi)士的形象。

總之,只有堅持同學科教學緊密結(jié)合,覺民教育中的“覺生”教育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支撐載體;也只有從學科特點和覺民德育規(guī)律出發(fā),才能收到“覺生”實效。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只有在遵循聽讀說寫的傳統(tǒng)教學中,融入知、情、意、行的德育形成規(guī)律,才能從感知到激情,從真情的心動到行動,最后形成小學生執(zhí)行美德的意志力,不斷完善對美德形象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09).

[2]王愛芬.淺析角色扮演法及其在學生心理發(fā)展中的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S2).

[3]楊裕明.在角色扮演中拉近距離———淺談轉(zhuǎn)換角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23).

作者:郭和才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