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堂實效追求論文
時間:2022-06-23 09:50:00
導語:政治課堂實效追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新理念,為政治課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戰。政治課堂是學校德育的主要陣地和場所,其教學就是在尋求一種恰當的形式來反映政治課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從而發揮德育主渠道作用,實現德育目標的過程。那么,在新課程條件下如何評價一堂政治課的優劣成功與否呢?本人認為一堂好的有意義的政治課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色:
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提到政治課學生往往有這樣的印象: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和其他學科相比,政治課最突出的特點是靈魂教育,即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學生的靈魂。但是學生如果不喜歡這門課,上課就看外書、睡覺或者“身在教室心在外”,這樣的思想政治課怎能上好?所以,我認為一堂成功的政治課必須要體現趣味性與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統一,進而達到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愿學、越愛學。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說:“興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點,其力量好比炸藥,立即把障礙物炸得干干凈凈。”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善于把枯燥的課本知識點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能體現教師個性特色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擁有并善于發揮個人特色的教師容易贏得學生的敬佩、愛戴,當然也就容易成為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也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促進教與學。有的教師性格內向,往往能使教學細膩、沉穩且有條理;有的教師興趣廣泛、廣知博聞,往往能使教學起伏跌宕,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需求;有的教師閱歷深厚、感情豐富,往往能以時為經,以事為緯,交織成一幅絢爛多姿的畫卷,從而使教學具有感發意志、動蕩血脈的藝術感染力;有的教師善于言談,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怎能不引起學生“心向往之”。有些學生對我說:“這個老師有趣,我們就愿意學。”所以,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教學共性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從自身的個性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風格的教學路子,做到課如其人。
教無定法,是教學的真諦,也是教學藝術性、創造性的體現。以德育為主的政治課要把各種德育因素內化為學生的信念,外化為學生的行動,恰恰需要多樣的富有個性特色的外因引導。政治課的教學如果千篇一律,沒有個性,不但有悖于教學規律,而且在實踐中很難收到教學實效,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因此一堂好的政治課必然要體現教師的個性特色。
三、能體現實效性特色
教學的關注點是每一位學生,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教師的工作對象,也是服務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從課堂評價的角度講,最終的綜合指標就是學生的實際收益如何。所以教師在這個前提下探求和評價教學方法才是有意義的。
新課程理念提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觀,就是把教育教學的關注點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突出實效。教注重實效,學才能有實效。為此,教師的教學應突出“四動”:(讓學生)知事、(讓學生)明理、激(發學生的感)情、(指)導(學生的)行;學生的學習也要突出“四動”: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教師“四動”體現一個字“導”,即啟發誘導;學生的“四動”體現一個字“學”,即自主學習,導促進學,服務于學,學又體現導,學導相融。如果課堂教學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學到知識,鍛煉能力,產生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一堂有實效的、有實際意義的素質教育課。
四、有簡潔明了的板書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的老師都知道:每一節課都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在一些農村中學不具備條件,就是對重點中學的老師來說也僅僅是上公開課、觀摩課才用。
在現實教學中,一只粉筆、一塊黑板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學工具,板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板書的內容往往是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和提煉,不僅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而且也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學生記憶,便于學生理解相關內容,也便于學生記錄和課后復習。其次,好的板書是教師榜樣的引領。身教重于言教,老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板書中,教師所展示出的規范的書寫過程,認真地書寫態度,豐富的人文素養等,都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所起的良好教育和引領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第三,好的板書可以彌補教師教學語言的不足,多方面塑造教師講臺形象,有效地引導和控制學生,獨具匠心的板圖,能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有的甚至使學生終生難忘。
五、好課應該接納不足
葉瀾老師說,課堂應該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地方。既然是成長的,必定就是動態的、生成的。因此,要求課堂的教學完美無缺就是不現實的。現實生活中,課堂中總會有一定缺憾,有時,教學中的“冷場”,學生答問的“卡殼”..反而更能孕育課堂的生命,就如同斷臂的維納斯更富有魅力一樣。
我們經過努力,可以盡可能使課堂缺憾少一些,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無任何缺憾的課,這種預設的目標首先在認識上就是錯誤的,當然實踐上也是徒勞的。那些經過精心演練的公開課表面上看上去完美無缺,其實缺憾比真實的課還大,因為只是一個花架子,實際價值和意義并不大。教學畢竟不是表演,而是施愛和創造。
以上五個方面,反映了一個共性,即實效,實效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只有注重實效,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才能充分發揮;突出一個主體,即學生,教學領域的探索都是圍繞學生展開的,教師只有對自身角色準確定位,才能實現教育的本體功能和根本價值。新課程理念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學觀、學習觀、評價觀都是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教師觀念只有不斷更新,才能使教師角色正確轉換,才能使教學實效不斷增強,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
- 上一篇:學校五五普法自查剖析材料
- 下一篇:共產黨員創先爭優承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