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體罰德育教育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13 03:04:00

導語:懲罰體罰德育教育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懲罰體罰德育教育技巧論文

摘要:當賞識教育大行其道時,我們的教師似乎已經遺忘了教育還應該包含著適當的懲戒,我們的學生似乎也越來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評。目前,社會、家庭、學校中不少人談罰色變,甚至有些人把“懲罰”與體罰、變相體罰混為一談,影響了教育者對懲罰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礙了對學生的教育程度,影響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懲罰的必要性、懲罰與體罰的區別、懲罰的藝術。

關鍵詞:懲罰體罰教育藝術

懲罰要講究方法,沒有懲罰的教育是殘缺的;科學的懲罰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手段,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加速器。可是現在的學校普遍提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少用懲罰性處罰手段,認為處罰只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喪失上進和改正缺點的動力。現在的學生真的就不能懲罰嗎?難道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就只能睜只眼閉只眼,束手無策?下面是筆者對懲罰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懲罰”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過:“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么都應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必要的懲罰將有助于學生在將來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失敗。在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失敗。所以,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有了缺點或錯誤,就要正確地面對,接受處罰和教育,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進行反思和借鑒,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懲罰可以使兒童的某種違禁行為與焦慮或恐懼聯系起來,兒童自己進行這些行為時就會導致焦慮或恐懼反應,為避免這種焦慮或恐懼反應就不得不終止那些違禁行為。由此可見,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必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懲罰不等于“體罰”

現在有很多人存在著一個誤解,認為“懲罰=體罰”。心理學上給懲罰的定義是:當有有機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以后,隨即呈現一個討厭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之為懲罰。而體罰不同,體罰是對學生給予身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并造成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的侵權行為。它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即“體”罰和“心”罰。體罰是我國現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為。而懲罰以“施罰使犯過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為原則,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產生后果上都與體罰有本質區別,其中最關鍵的在于體罰者的身心健康。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規定了五種懲罰方式:①為別人或為集體做一件好事以補償歉疚心理。②輕微“違法”,如當天作業不夠500字,則為大家唱一支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強自覺學習的意識。③寫一份說明書。④寫一份心理病歷。⑤寫一份個人“法院”審判程序。這些都是他懲罰學生的方式,并不是懲罰就得打學生,或者體罰學生。因此,與體罰只有一字之差的懲罰,是學校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宗旨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它能有效防止學生從違紀到違法,從違法到犯罪。而體罰卻是一種違法行為。

三、“懲罰”是一門教育藝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現在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弱,自律意識較差,犯點錯誤在所難免。但犯了錯不及時幫助、矯治,就會滑向錯誤的泥潭。懲罰對這種錯誤行為起著幫助、修剪的作用。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懲罰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育人,也可以毀人。”要使用好這把雙刃劍,使其真正達到教育和挽救學生的目的。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對懲罰的使用既要講究策略,更要講究懲罰的藝術性。公務員之家

3.1“罰”是為了愛,要“讓愛做主”

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鐘梁先生曾說:教育成功的秘訣——愛心。懲罰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其出發點和終結點都應出于愛。當教師批評學生的時候,一定切記要心存有愛。罰以愛為中心,它不是諷刺、挖苦,讓學生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勇氣,它猶如春風,催人奮進,它要求以情動人;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罰得無奈,老師也正為他著急,不安,難過。罰不僅僅是指出不足,更要給予學生以希望,應該避免說這樣的話:“你太讓我失望了,我對你缺少信心……”這些話猶如利劍,會刺傷學生的自信心。罰中要多這樣的勉勵和期望:“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你能改正,老師相信你……”這些話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從而振奮精神,激發自尊自強,奮發向上的情感。罰的目的是為了矯治學生的缺點錯誤,而不能打擊,甚至是傷害學生的自尊。可見,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實施處罰時一定要心中有愛,打心里愛著學生,立足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些班主任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卻深受學生愛戴,就是學生們體會到了老師心中的愛,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3.2思想開導為主,懲罰教育為輔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我們的教育學生的原則。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被老師的“情”“理”所打動,理解老師的苦心,自覺改正錯誤,應為首選的教育方法。但對被我們認為是“刺頭”、“冷血動物”、“沒治”的學生,在實施懲罰時,也應先講清道理,告訴孩子他的錯在哪兒,為什么要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純的懲罰效果要好。心理學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單獨講清道理比單獨使用懲罰更有效,但都不如兩者結合使用時的效果好。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強度愈大則人們想要減輕或消除不協調關系的動機也愈強烈。說理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受懲罰者進一步體驗到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增大態度轉變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懲罰教育時要注意思想教育和懲罰的相互結合,并以思想開導為主,輔以懲罰教育。

3.3懲罰應精心設計,講求藝術性

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應“三思而后罰”,精心設計處罰方式。

首先,罰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藥到病除,不得其方,適得其反”。懲罰一定要講究藝術,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公正無私,獎懲結合。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十分講究懲罰的藝術,他規定了五種懲罰方式:唱歌、做好事、寫說明書、寫心理病歷、寫個人“法院”審判程序。這些懲罰方式無一不是教育家們精心設計的結果。

其次,罰之有度。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凡事都有一個“度”,把握好懲罰的度至關重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懲罰是在關愛的前提下教育學生的方法。一定要適度處理,不可感情用事,否則帶來嚴重后果,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再次,罰之有情。“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把學生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犯了錯誤,就應該該管則管,該罰則罰,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蘇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懲罰中,有罰學生“畫畫”的,有罰學生“寫作”的,與其說是一種懲罰,倒不如說是一種特別的關愛。要讓學生明白老師為他著急,老師希望他盡快改正錯誤,轉入正確的軌道上來。

懲罰也好,賞識也罷,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彼此兼容而并非對立的,關鍵是必須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教育。一個教師,要了解懲罰,還要學會適當的、正確的、藝術性的運用懲罰,要罰之有理,罰之有據,罰之有度,罰之有情,這樣的懲罰才合情合理,深入內心,觸及靈魂,這樣的懲罰才有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龍永干.懲罰何妨藝術些[J].師道,2005.12.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李虹.對兒童的懲罰[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1,(3).

[4]王呈祥.表揚與批評的外顯意義、內隱意義及其對學生的影響[J].教育評論,2001,(2).

[5]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廣西:漓江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