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德育教育模式創新研究
時間:2022-07-03 05:00:28
導語:微信德育教育模式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等職業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格人才保障的基礎,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支撐。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完善,微信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得到了廣泛使用。新媒體的出現也對信息的互動形式、信息內容的服務理念以及新舊媒體之間的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利用微信進行多樣性德育教育、建立微信教育多主體參與機制、加強微信教育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提供朋友圈功能、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教育教學改進和優化。
【關鍵詞】微信;信息化教育;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教育模式應用
德育教育是中等職業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格人才保障的基礎,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支撐。近年來,我國各個中等職業院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和探索,例如有的中等職業院校通過德育教育課程作為載體進行德育教育,有的中等職業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等進行德育教育,有的中等職業院校依托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德育教育。2014年,教育部攜手北大未名集團于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開展第二屆全國中小學優秀微課征集活動。近年來,我國各中等職業院校高度重視德育教育活動,在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大學生社團活動、中等職業院校門戶網站等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極大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敏感性和知識全面性。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完善,微信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得到了廣泛使用。積極探討微信在中等職業院校教育中的應用,對于提高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德育教育的認識有待深化。與專業化知識教育和技能提升不同,德育教育的績效較難以與中等職業院校提高財政和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學生就業率等直接建立關聯,導致中等職業院校管理者對德育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這種認識的不足制約了中等職業院校在德育教育領域的投入,例如中等職業院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教師的引進和配比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不足現象。(2)德育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德育教育在中等職業院校教育體系中主要依托課堂教育的形式開展,這種教育形式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德育教育內容的相對枯燥性使該教育模式難以形成對學生的吸引力,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模式通常建立在教師本位主義的指導思想下,學生居于相對被動接受式的位置,進而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足。(3)德育教育的內容相對滯后。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德育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新的需求,德育教育的內容需要根據社會需求不斷豐富和完善。例如,在科技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在科技造假事件(例如韓國黃禹錫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的現實背景下,科技道德和品質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科技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應該成為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德育教育的內容應該體現時代性特征。
二、微信平臺及其應用適用性分析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85000個。第一,從授課的形式角度分析,傳統的授課通過建立在課堂板書式授課模式的基礎上,而通過微信的形式,可以通過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音頻、視頻等形式向受教育者講授學習內容,因此,較傳統的授課形式而言,微信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第二,從教學內容靈活性的角度分析,傳統的課堂式授課模式不具有可重復性,而微信作為一種依托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教育內容形式,受教育者可以通過反復收看進行教學內容浮現,同時在各種移動媒介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微信教育形式可以在受教育者學習時間碎片化的情況下滿足受教育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
三、基于微信的德育教育模式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利用微信進行多樣性德育教育。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有實時交流、消息發送和素材管理。用戶可以對公眾賬戶的粉絲分組管理、實時交流,同時也可以使用高級功能-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對用戶信息進行自動回復。中等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德育教育素材的推介活動,另一方面,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以為班級或者專業為單位利用微信的建群功能建立學習團體,從而實現各種教育內容的實時共享和教育的交互交流。(2)建立微信教育多主體參與機制。由于中等職業院校等教育主體與社會主體等缺乏有效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進而導致中等職業院校等德育教育教育工作的指向性難以有效滿足教育需求。因此,應建立微信教育多主體參與機制:一方面,積極鼓勵中等職業院校教師根據其專業特長進行微信教育內容制作,也可以將微信件制作獲獎作為教師專業技術晉升的評價指標之一;另一方面,鼓勵政府、科研機構人員等具有較強社會實踐技能的人員積極參與中等職業院校教師微信制作,從而提高德育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3)加強微信教育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作為教育的形式之一,微信教育與課堂教育應具有同等地位,因此,有必要積極開展微信教育成果的轉化機制建設:一方面,在教育過程方面,受教育者接受一定數量的微信教育應認定為相對應數量的課程學分學習,另一方面,微信教育應用于德育教育過程應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例如通過人機交互的形式完成課程內容測試的情況下,應認定為一定學習績效的實現。(4)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提供朋友圈功能。通過其強大的分享能力,將網絡上的所有教學資源整合起來。將各種學習資源、教育資源分享給別人。這種微信分享學習的模式拓寬了受教育對象的范圍,提高傳播效率,學生、教師、家長各方都能夠從中受益。例如,可在學生微信群、家長微信群中分享得到以前不知道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促進個人反思性學習與群體性交流互動。微信中還有一個收藏功能,便于以后反復閱讀與思考。(5)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教育教學改進和優化。微信本身具有社會調查的功能,基于微信的社會調查功能,可以對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調查,在調查對象的選擇方面可以綜合選擇教師、學校管理者、學生等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各個利益相關主體進行調查,同時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績效進行定量化評估,從而實現德育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優化,實現德育教育教師的優勝劣汰等目標。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研究,以微信為代表,分析了新媒體教育模式應用于中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以微信為例子,提出了具體的應用模式和建議。隨著微信應用普及性的進一步提升,微信在德育教育中將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在后續研究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的設計和教育績效管理機制將是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艾兵有,伍家旺.云南邊境民族地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研究———基于云南佤族大學生調查的視角[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2]侯典芹.在“變”與“不變”中探索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新思路———兼論新課程體制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改革[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2)
[3]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等.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
[4]王丹,貢福海.“微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轉換體系構建探討[J].成人教育,2015(12)
作者:沈虹 單位:武漢市供銷商業學校
- 上一篇:初中生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 下一篇:淺談職校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