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
時間:2022-01-12 10:55:40
導語:生態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求。《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創新性思維、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并將其歸納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建構生態德育課程是新時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二)推進學校德育創新的必然選擇。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我們發現,任何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散、碎、淺三大問題。我們迫切需要走出學校德育的困境,尋找道德教育通向青少年生活的橋梁。為培育我校新的德育特色,我們用系統的眼光、整體的策略和開放的視野,進行整體構建“生態德育”新體系。
二、生態德育課程的內涵與主要內容
我校開展的生態德育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合理調節學生個體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優化學生的做人品質,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美麗。(一)學生個體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優化。通過實施養成教育,讓學生不斷優化自身素質;通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采取積極的心理干預,讓學生悅納自己,保持心理健康;通過實施自信主題教育,用學生的亮點點亮學生,激發學生昂揚自信的積極情緒;通過開展“自律”教育,讓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發展前景,學會了做自己的主人。(二)學生個體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優化。我們通過實施愛心主題教育,培育和增強學生的愛心意識,并踐行愛,奉獻愛,營造“人人獻愛心”的熱烈氛圍;通過實施誠信主題教育,培養學生“誠信”的優良品質;通過開展感恩主題教育,讓學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義,從而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并付諸實際行動,培養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三)學生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優化。我們通過開展勵志教育讓學生樹立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和信心;通過開展責任教育,培養健康的家國情懷,培養強健的歷史責任感,養成負責任的習慣,逐步內化為責任自覺意識。(四)學生個體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優化。我們通過開展環保教育,引導學生關心環境,明確環保的重要性,提高環保的意識,使他們自覺地用行動來保護環境;通過開展節日教育,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貫通一氣,追求和升華“天人合一”的觀念。
三、生態德育課程的實施
(一)聚焦核心素養,開發生態德育課程。圍繞學校“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中國人”的辦學目標,我們規劃起始年級以“適應”為支點,重在“步入規范、養成習慣、強化責任、激發動力”;中年級以“美德”為支點,重在“喚醒良知、培養愛心、生成智慧、優質過渡”;高年級以“擔當”為支點,重在“誠信立身、自信揚長、放飛理想、走向成功”。以主題教育為抓手,按照“整體規劃、分段實施”的思路,以培養學生形成基礎性道德為目標,構建了“金橋學校生態德育課程體系”,將初中四年的德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八大主題、一百二十課時”。每一課時的設計都圍繞各自的主題,結合學生的實際,將教育內容進一步細化,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德育“遠、大、虛、空”的問題,同時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德育課程體系。(二)走向深度學習,打造生態德育課堂。生態德育課堂是讓生命個體在一定條件下自然、和諧、自由地生長發展的課堂。我們要求生態德育課堂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一,制定規范,開設德育必修課。學校規定,將道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方案,固定課時,納入課程表,建立德育自己的陣地,以實際行動踐行我校“德育為首、做人第一”的辦學理念。第二,注重內生,活化必修課。學科教學是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學校提出了“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要求,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深入挖掘道德教育的內生點,引導學生升華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經歷深刻體驗。第三,張揚個性,開發選修課。實踐中,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并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開發構建了涵蓋六個領域的三十門校本課程供學生選修。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使教育像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三)注重生活體驗,開展生態德育活動。遵循“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提升”的德育實施原則,我們認真設計各種校內外相互融合的生態德育實踐活動。第一,認真抓好每學期初的“養成教育月”活動。堅持“反復訓練、階段推進、周期鞏固、注重實效、考核督促”的原則,采取“定時專一、分類突破”的工作策略,逐步實現養成教育活動月的各項目標,展現養成教育的成果。第二,認真抓好各年級每個學期的主題教育活動。每個學期的活動由學校統一規定的主題教育動員大會、撰寫凡人哲語、撰寫主題征文、開展主題教育演講、評選主題教育之星等活動和年級創新性活動組成。第三,學校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巡禮”活動。每年定期舉辦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尊重學生興趣及特長,讓學生在實踐經歷中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與意義。第四,重視開展傳統節慶教育活動,結合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第五,以心靈對話實現人文關懷,為發展助跑。學校成立“學生成長指導中心”,籌建“談心小屋”,開通心理熱線。第六,學校與周邊社區實現共建,開展教育導航活動;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充分依托社區的優質資源,通過共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四)濃化文化浸潤,創建生態德育校園。為了使校園環境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我們對一些“硬環境”進行“軟裝潢”。我們在教室走廊里懸掛學生的書畫作品,反映了學生眼中真、善、美的世界。在各樓回廊、教室后墻還懸掛了由“小思想家”“小哲學家”所作的作品———凡人哲語,學生漫步回廊便能受到“無聲的教育”。(五)強化激勵導向,實施生態德育評價。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素養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與評價指向的發展性相統一,建立了“雙軸驅動”發展性評價體系。一是在班級層面舉行“十星級班級”評選,從文明禮儀、內務整理、學習質量、特長發展等十個方面對班級進行全面評價,貼星掛牌,引起班級團隊對每一項德育活動課程的重視,確保德育課程的實施效果。二是在學生層面實行“七彩金橋星級學生積分晉級制度”,變“挑錯式減分”為“激勵性加分”,努力實現學生從“被動發展”到“自主發展”和“快樂發展”的跨越,激發起了學生參與德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生態德育課程實施成效與反思
自實施生態德育以來,我校的德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學校校園面貌大變,極大地改善了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通過“三室文化”建設和學生“家庭文化”建設,大大拓展了生態德育環境影響策略的影響力。其次,學校和教師的德育理念得到極大的提升,德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并創造出許多德育工作的新鮮經驗和成功范例。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生態德育實踐,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較快的提升,學生培養起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平和的處事方式、健康的價值追求、高雅的精神追求,實現了“人人好習慣、處處有愛心、個個重責任、事事講誠信、天天有進步、生生知感恩”的德育目標。核心素養時代,我校生態德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德育課程多呈現為分子式、條塊分割式,板塊之間也缺乏有機的聯系;德育主客體顛倒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劇了德育主體的“生態缺失”,不但影響了生態德育建構的實際效力,而且也助長了以外在環境“評估”模型替代德育主體德性生成的評價模型,這對生態德育價值的彰顯和架構策略都是無益的。學校生態德育的建構必須植根于社會文化背景,并與社會生活保持和諧一致,必須關注學生個體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同時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投身于道德文化建設中,以求得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方向的一致和教育效果的統一。
作者:陶安軍 姜濤 單位:寧陽金橋學校
- 上一篇:淺析新媒體德育課程教學
- 下一篇:高中德育問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