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維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19 10:21:00

導語:政治思維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思維能力培養論文

一、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

中學政治課歷來以其德育功能而成為各年級的必修課。今天,其德育功能仍需加強,它要發揮出中學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中學政治課又不是純粹的只講政治道理的學科;如果只顧及這一點,那它就會顯得干癟、不豐滿,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現實。其實,中學政治課作為一門學科,除了獨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還應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學科特色的知識和能力功能。"知識"主要是政治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能力"主要是思維能力。基本知識是政治課的基石,教師只有講清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學生才可能憑借掌握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覺悟,政治課才能發揮出德育功能。而思維則是聯系知識和覺悟的橋梁。思維能力越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覺悟才可能進一步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中學政治課的一項重要任務。政治課的教學時數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每周只有2——3節課。而我們的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心理素質等,還都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的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復雜的、急劇變化的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現象撲面而來,這迫使學生要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處在形成之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在政治課里僅僅獲得一些簡單的概念和結論,甚至有些結論是或然性的,而沒有得到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那他們的知識是相當膚淺的,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覺悟就是搖擺不定的。這對于國家、對社會、對學生本人都是潛在的危險。中學政治課要切實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運用它去認識世界,這就成為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思維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質之一。素質教育把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課題提出來了。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根本缺限就在于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記憶知識的機器,束縛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中學政治課要走出一條新路,不得不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學政治課所要培養的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其有自身學科特色的理解知識、歸納知識、分析知識和運用課本知識與思維方式初步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這些能力在高中各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但歸納起來,是具有政治學科特色的抽象思維能力。簡單地說,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科中的問題要會"想",對社會現象要有一個基本尺度的把握。當前,加強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已具備了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這對進一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同時,高中政治課本中也有較多關于思維方面的知識,如"概念"、"判斷"、"推理"、"比較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等等,這些為進行思維訓練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二、高中各處級政治課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基本內容:高一:第一,學習構建課本知識體系,將所學知識按一寂線索串聯起來,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二,準確地把握縱向比較法和橫向比較法;第三,領會課本編寫過程中經常采用的先分析后歸納的思維方法,并學習在實際中運用車船費上,學習運用書本知識初步分析經濟現象,培養強烈的經濟意識;高二:重點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學會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對"理論聯系實際"這個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多的運用。高二階段,是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對學生來說,辯證思維是思維能力的核心和關鍵。能夠進行辯證思維,不但對政治學科,而且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啟發;高三:這是思維能力提高和升華時期。重點是培養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辯證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分析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提高判斷理論是否、政治是否能力;同時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這三個年級的思維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三、培養思維能力的基本原則:1、漸進性原則。學生剛進入高一,思維習慣較多的停留在形象思維方面,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了解身邊的經濟現象入手,如去市場買菜時要討價還價,商品有個價格標簽,手頭上的零用錢怎么用等,然后再過渡到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概念、觀點,讓學生掌握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現代人要有商品意識,要學會做生意"等問題,學生未必能深刻理會。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運用書本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日常經濟現象,比如分析"物價為什么要上漲"、"國家為何要控制物價"。這樣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驟分析社會問題,學生每次學習都有所獲。對不學生提出的思維能力的要求應循序漸進,不可"高起點",一步到位,否則就會"低落點"。我們必須引導他們建立他們那個年齡所能接受的知識體系,提出相應的能力要求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一般說來,學生要先學會歸納推理,再進行演繹推理,再進行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2、思維訓練要講究巧妙性、隱蔽性,最好不要讓學生有被試驗的感覺。我們要把思維訓練融于課堂設問、提問和各種練習中。一旦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被試驗的對象,就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進行思維抵觸或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日常學習中,在不知不覺的思維訓練中,經過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個道理或解決了某個難題,學生常有毛塞頓開、豁然開朗的喜悅之感。3、加強口頭表達的訓練。口頭表達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學生既要會想,也要會講。能大膽地講,口能進一步會想。學生要成為有政治頭腦的現代人。不會準確地口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是不行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設計有助于思維訓練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回答,特別要組織好課堂討論和即席發言。4、思維訓練與日常生活、與對重大時事的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這樣做,不但加強了思維訓練,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的意識和習慣,對學生將來走向廣闊的社會打下了牢固的思維基礎。政治課教學中,各種最新的現實材料,是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催化劑",古板、陳舊、過時的材料常使學生產生老師的教學是老生常談之感。政治課教學始終應該有時代氣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現代意識的人,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現代意識、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師要能精心篩選和組織新材料。政治課教學中要堅持"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模式,沖破課堂在時空上的限制,捕捉時代最新信息,把握社會主流意識。5、思維檢測要體現在重要的考試中。試題應要有較高的思維價值,要能體現思維的基本規律。學生通過做題,既能檢查出知識水平,又能檢查出思維能力。四、思維訓練的基本操作方法。進行思維訓練的實效如何,關鍵要看教師是否靈活運用啟迪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下面幾種方法和技巧不妨一試。1、采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學習動機。這是進行思維訓練的起點。良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對政治課有興趣,才有可能帶著問題向各方面搜尋信息,發現矛盾、分析矛盾,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2、創設矛盾沖突情境,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平鋪直敘的教學使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所謂啟發學生思維,也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思維過程中的矛盾。有經驗的教師都非常關注設凝置難,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以凝引思,以思解疑。常見的創設矛盾沖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較異同;提問法;反問法;故錯法;案例法,即先交給學生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決矛盾的方法,等等。3、模仿課本中的思維方式進行訓練。政治課本在敘述問題時采用了多種具有典型特色的思維方式,比如理論觀點與具體材料相統一,多角度分析問題、對比法、演繹法、歸納法,等。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時,應挖掘其中的思維方式,并引導學生進行模仿訓練。例如,在講授完農業的六點作用和基礎地位后,可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先分析后歸納和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并要求學生以介紹自己的學樣為題進行模仿。這樣做,有章可循,具體實在,學生容易接受。4、注意糾正學生錯誤的思維定勢。一種思維方式確定后,它會長期左右人的思維活動。由于學生在小學和初中較少接觸和思考比較復雜的問題,對是否問題的判斷常簡單地進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對要么錯,非比即彼。這種簡單思維方式在學生進入高中接觸較復雜的問題時,常使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比如,看到社會上有人貪污公款、有人販賣、有些大款揮霍浪費紙醉金迷等現象,就認為錢是罪惡之源,也相信那句古話"有錢能便鬼推磨";但課本中又說錢(即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的作用,這又是充分肯定金錢的社會意義。因此,有些學生就對金錢現象難以正確對待。又如課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巨大地位很高,但又說國有企業經營機制不好,經濟效益差。學生就認為課本上的內容是互相矛盾的。此類問題不少。客觀世界本來是復雜多樣而且是變化發展的。我們也要用相應的思想方法去認識它。如果用一種思維模式,比如要么絕對的正確,要么絕對的錯誤,那就不能如實地認識客觀事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閉。因此,不消除學生的錯誤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不利于政治課的發展,學生必然會感到政治課越學越難,越學越玄,越學業越沒有實際意義。解決的辦法,關鍵是引導學生在進行是否判斷時,要密切聯系具體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聯系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去思考,實事求是,從面逐步養成進行辯證思維的習慣,堅持用歷史的、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可以選用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辨析題去啟發引導學生。最近幾年的政治高考題中的辨析題就可以很好地借鑒。例一,"某守法公民發現朋友寄給他的信件被公安機關拆開過,十分氣憤,認為公安機關檢查他的信件是不合法的";例二,"專政就意味著消滅民主"。5、以一個現象為中心,進行橫縱聯系,進行多角度思考,擴展思維的廣闊性,發展思維的深刻性。比如,高一關于農業問題的學習,可以把農業與工業和第三產業聯系起來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橫向思考;而對農業的含義、特點、作用、地位以及怎樣發展農業等問題進行縱向思維,從面形成關于農業的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總之,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學生在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不斷和極學習的過程中,社會環境和各種教育向他們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與他們已有的思維水平之間所形成的內部矛盾。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就是不斷地創造條件解決矛盾的過程。恩格斯告誡我們:"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中學政治教師,肩負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重任,要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途徑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