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時間:2022-09-18 02:43:44

導語: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一、德育的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分為廣義的德育和狹義的德育。廣義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狹義的德育是專指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通常人們提到德育大多為狹義的德育,即學校德育。小學德育是指學校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為主要內容。

(二)德育的功能

1.社會性功能。德育具有社會性的功能,主要是指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其次,德育具有個體性功能,是指德育對德育對象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產生影響,對每個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2.教育學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其具有兩大含義。一為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找尋正確的人生方向,知識的學習與之相比便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德育教育性的實現實質上就是教育活動精神本質的體現。二為德育作為教育系統的子機構對平行機構起到促進作用,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對小學德育的關注度不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同時人們也意識到我國的教育、文化的發展并沒有與經濟保持在同一個步伐上。現今社會不良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小學德育的發展,社會過分注重學歷,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對德育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較少。由于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念與西方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融合,使得中國的價值觀念不斷地發生變化,而政府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制定相關措施對德育教師進行定期的培養,教師不能獲取新的能力來幫助小學生選擇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因素都使得小學德育的建設在現今社會中沒有取得很大成果。

(二)小學德育課程的制定與實施存在不足

現今小學雖然開設了有關德育的課程,但課程內容的制定只是依據科學的小學生思想道德目標而并沒有與小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還是停留在底線教育內容的灌輸層面上,制定的課程目標只是為了符合應試教育的體制,并不利于小學生德育的發展。教師在進行德育課程的時候,依舊像其他課程一樣就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最終評價學生對德育課程學習的成果還是依據對德育理論的掌握,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德育的過程中,只是對知識進行機械記憶來應付考試,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沒有領會、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思想道德素質并沒有得到提升,德育課程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三)家庭對小學生德育不夠重視

家庭是學生的生活環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點。家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是有些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的荼毒,形成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只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重智育輕德育,甚至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和品德的培養。在家庭環境中,子女大多以家長作為參照系,家長對德育的態度,會影響像孩子的觀念,而有些家長不注重自己的德行,說一套做一套,這會嚴重阻礙孩子德育的發展。

三、解決小學德育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社會對小學德育的建設

國家應當加大對小學德育的投入,為德育工作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加強對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的培養,使其具有專業的知識和足夠的能力,在這個功利化的時代中建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應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使人們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減少社會的負面影響對小學德育的沖擊。國家還應當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揚,如制作相關的電視節目、開展各類活動等,從而營造適合小學德育發展的氛圍,促進小學德育的發展。

(二)改革小學學校德育課程

學校對德育課程的制定應當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小學德育課堂中講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比較抽象的內容并不符合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小學生對于抽象化的理論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硬搬到自己腦袋中,并不能吸收課程內在的精華,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學校在制定課程內容時應當考慮到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一步一步深化知識,使其具有層次性,便于學生學習。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意識到德育課程與理論課程的不同,不能照本宣科,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增設課堂活動。例如帶學生去敬老院或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實踐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領悟品德的內在含義。

(三)發揮家庭在小學德育中的作用

家長必須摒棄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這種教育價值觀念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即一味要求孩子進行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現代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對知識的學習,還應當重視對學生道德的培養和精神的建設,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長應當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在家庭環境中,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家長的行為、言語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如何去做,孩子也會學著去做。因此家長應當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言行一致,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精神世界的建設,發展自己的德育。總之,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德育在小學生成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德育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社會、學校、家庭的聯合,營造利于學生德育發展的環境,將小學德育工作做好,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陳靜 單位:臨沂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