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實效性提升策略
時間:2022-05-23 02:55:22
導語:小學德育實效性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使得學校德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德育工作應擺脫“一張嘴、一支筆”的呆板教學方式,立足學生生活實踐,著眼時勢需要和學生成長發展,設計適合學生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多樣化系列活動形式,變管制和約束成為喚醒,形成道德判斷和審美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豐富德育活動內容
針對小學生成長實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融入實踐全過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融入學校管理全過程,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通過主題班會、專題演講、文藝演出、宣傳板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班隊活動、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生動活潑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觀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設計詳實新穎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手冊,讓班主任在主題班會、學習園地、家長會、學生個案輔導、班級活動等方面有抓手。如,根據各階段學校德育工作主要任務和實際,確定周主題班會“干文明事、說文明話、做文明人”、“嚴格管束自己,培養良好習慣”、“偉大人物先進事跡介紹會”、“伸出你的手,獻出你的愛”等。堅持規范升國旗儀式、優秀隊員代表致國旗獻詞和中隊輔導員國旗下講話,開展以“五個一”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生道德講堂和師德講堂,自覺錘煉教師、學生個人修養。聯系團委少工委、婦聯、街道社區等部門,爭取社會各界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組織學生開展“獻愛心”系列活動、“爭當縣城小衛士”活動、公益宣傳活動、參觀莊浪歷史文化名城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參加美化、綠化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了解民情民意,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拓寬道德教育渠道
發揮《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德育主渠道作用,要與其他學科、班隊活動、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等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導行大環境中見證自己的言行,使課堂更具實效性。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開放性、超越性、直觀性,搭建網絡德育平臺,有目的地傳送教育信息,以其聲像合一、生動形象的特點加強德育工作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德育無處不在,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創設家長、社會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的良好德育氛圍,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力,學習、推廣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優秀做法,家校共育,讓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成長。同時,堅持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動態和靜態相結合、學習和體驗相結合、身體各個感官相結合,不斷拓寬德育渠道,把學生的道德之魂深深地扎根于廣闊的祖國大地,在和風雨露的滋潤下成長為祖國的棟梁。
三、夯實德育管理基礎
常規管理中落實德育措施。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嚴格落實學校主要領導全面抓,分管領導負責抓,各處室和值周人員重點抓,班主任具體抓,科任教師協同抓,學生干部配合抓的六級層疊式管理網絡體系,做到學生管理的無縫化和連續性。要建立班主任工作責任制,從抓常規教育入手,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堅持緊跟、勤抓、嚴管,從細處著眼,從小處入手,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充分發揮少先隊和班委會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基礎陣地作用,通過學校一日常規管理、規范行為集中教育和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自我評價,逐步把規范和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關心和重視特殊群體學生,建立“問題學生”、學困生、寄宿生、貧困生、身體異常學生及留守兒童檔案,掌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和實際困難,建立預防與管理、教育與幫扶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確保未成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全覆蓋。從寫好每一個字、說好每一句話、做好每一次操、唱好每一首歌開始,從嚴要求學生,重視養成教育,實施精細化管理。尤其要把個別“問題學生”作為重點管理對象,實行動態跟蹤管理,落實幫教老師和“問題學生”一對一幫教計劃,對他們不扣帽子、不揪辮子,一視同仁,耐心教育,讓他們盡快從迷途中走出來。
四、創新德育文化建設
重視校園文化在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園文化的作用在于滲透,建設美麗、和諧、快樂校園,實現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校園文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主要包括教育導向作用、培養雕塑作用、凝聚激勵作用和娛樂釋放作用。那么,如何發揮好校園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特色的校園文化助推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呢?我校以實施“2+1”藝體特長培養計劃為目標,開展少年宮興趣小組活動,堅持“雙百”(教師、學生100%)參與、專業引領、興趣優先的原則,走藝體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的路子,培養小學生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進而構筑起和諧的德育環境。
作者:王浩 單位:莊浪縣第三小學
- 上一篇:小學德育教學策略探析
- 下一篇: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機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