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9-13 11:41:00
導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是有效文化知識和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正確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進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保證;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長期以來,學校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導致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因此,加大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學校教育
中學生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對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的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有諸多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和開放的環境帶來的各種刺激和誘惑,難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這一成長階段的特殊性,使得個體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時,他們對于自我、對于他人、對于人際關系、對于社會生活表現出極其強烈的認知需求,這種自覺、主動的求知狀態,也構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機。因此學校,教師應適時適宜地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宣傳與教育,化被動防范為積極預防,達到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標,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一、認清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為這特殊階段的反應,他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既豐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點:
1.1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
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1.2情緒和情感不平衡
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而泄氣、絕望。故有人把青少年這個階段說成是“疾風怒濤”時期。
1.3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能力的差異
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對各種信息不能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就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是非觀念。
二、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2.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正如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學校就成了中學生的第二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凈、舒適、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的活動。例如:全校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經典名著,寫讀書筆記,制作精美書簽,辦讀書海報等一系列活動。校園里書畫長廊、名人警句、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園里鮮花綠葉的點綴,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不會給學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學生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公務員之家
2.2創設育人情景,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
目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口頭上的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例如,學校可以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環保型的果皮箱,花壇內豎起木板并且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這樣學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亂扔果皮紙屑、隨意踐踏草坪了。
2.3將心理健康教育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將心理健康的內容融如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及易受到傷害的、及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師應和諧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師還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三、總結語
總之,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讓我們教師共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這把科學的鑰匙去開啟青少年的天賦之門,教給他們修身養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最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作用論文
- 下一篇:營銷學中國營銷現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