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與智育的相互滲透
時間:2022-12-09 10:09:20
導語:中學德育與智育的相互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目的歸根到底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把受教育者按照教育方針的要求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實用型人才。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中,有過德育第一或智育第一的爭論。其實,有些結論是由實踐和事實來說話的。德育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教育的靈魂,智育則是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臟。采取最有效的辦法,輕松自如地達到教育目的,把知識轉化成能力,轉化成智慧,轉化成動力,應該是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這里且不談德育與智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只談談二者如何樣結合和融合。
1思想品德課是二者有機結合最有效的載體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中學德育的核心陣地和主渠道。它不僅擔負著德育的首要任務,而且也承擔著智育的任務。它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使學校管理層、教育者、受教育者都要認識清楚。抓住了這個瓶頸,二者的融合也就成功了一半。思想品德課教學具備三大功能。第一、引導引領的功能。一個人的一生選擇正確的努力方向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品德課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會科學常識來引導和武裝學生,這是完成思想品德課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也是培養新時期綜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必須根據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結構等特點,緊扣教學大綱,講授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會科學常識以及哲學、文史等常識。沒有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學生就不可能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人生觀點和學習目標,也就不可能成為未來合格的勞動者。第二、培養能力的功能。當代教育的實踐和理論告訴我們,發展學生的智力,把知識轉化成能力,是教改中的一個敏感的根本性的問題。思想品德課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擔負著艱巨而特殊的任務。具體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要使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原理,學會運用這些原理正確分析觀察社會現象,正確認識和領會我國改革開放、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深刻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提高認識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要使學生學會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清是非,辨別假惡丑,自覺地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抵制和反對各種錯誤傾向,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批評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理論修養和道德水平。第三、提高覺悟的功能。我們知道以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思想品德課是提高學生政治覺悟,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科學人生觀的重要途徑,因而也是學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從現行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來看,用比較生動、具體、形象的基礎理論知識來闡述科學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得到了加強,所涉及的內容也尊重客觀實際而且很有代表性。此外,教育教學中必須堅決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擴大教育途徑,使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使其思想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2在其它學科中適時有效滲透德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科之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技能、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這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大綱的要求和每個教育工作者承擔的使命。在物理教學中可采取點滴滲透和大面積滲透相互穿插結合的方式進行。在物理課堂的教學中,雖然大量的是基礎知識的教學,但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先挖掘、梳理、儲存,當找準切入點的時候,恰當地將其揉合進去。如講到電磁學的時候,可以把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揉合進去,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取心及創造精神。大面積滲透可把物理學的成就與發展和我國古代的輝煌、近代的屈辱、現當代的崛起與為祖國做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如錢學森)結合起來,以此來熏陶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主動性,培養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實驗課滲透德育是很好的途徑。如從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實驗儀器入手,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愛護衛生,培養儉省節約、愛護財產、尊重實踐的良好品質。在實驗過程中穿插介紹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狀況及許許多多的科研成果,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經過無數次艱苦重復的實驗才獲得成功的。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學生艱苦創業、獻身祖國的精神。在英語教學中,要通過課堂教學、寫作訓練、課外活動等方式進行滲透。如抄寫名言警句,對名人事跡及與德育相關的句子或章節進行翻譯、句式轉換、寫讀后感,在課外活動中,創設情境氛圍,舉辦專題講座、辦黑板報,講英語故事。還要從民族文化的高度講解語言是一個民族最鮮明的標志,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語言的發展、普及和振興是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表現,一種語言絕跡了、消失了,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衰敗和滅亡。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堅定信念。語文教學整個課堂和教材內容無不與德育聯系起來。如教育引導學生說普通話,運用禮貌語言,和人對話和問話講究用語分寸及技巧,恰當運用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這就充分顯示了一種語言美和儀表美。教學生寫字認真、規范、工整、大方、筆畫到位,以此來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做人和為人。教材內容更能和德育聯系起來。如講《藤野先生》要與民族自尊心、愛國主義感情和求學報國聯系起來;講《有的人》要與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結合起來;講《出師表》要與志向遠大、奮斗不止、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結合起來;講《送東陽馬生序》要與珍惜時光、尊重父母及他人勞動和刻苦學習結合起來;講《鄉愁》要與祖國統一、熱愛祖國、追求和平結合起來;講《泰坦尼克號》要與高尚的愛情和自信心聯系起來。總之,所有課程只要潛心挖掘和研究總能有所發現和創新。但切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要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特點深研細導,做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其實教師愛崗敬業,言傳身教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具活著的德育實體。再則,德育與智育是靈與肉的關系,二者之間自始至終都是兩條相交的曲線,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作用的。
作者:劉興錄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果園中學
- 上一篇:中學德育“后現代轉向”探討
- 下一篇:中學班主任德育實效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