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趨勢

時間:2022-09-30 09:29:24

導語: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趨勢

摘要: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國的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開創了媒體行業發展的新局面,大眾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不是某一項技術應用的結果,而是多種信息技術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它包含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以及衛星通訊技術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發起挑戰的同時也為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了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本文筆者首先分析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歷程,然后是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技術的優勢,最后詳細探討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媒體;發展趨勢;5G廣播技術

一、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進程

從廣播電視誕生到現今,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變,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1987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森首先發現了自然界中的有一種元素—硒,它具有光電的特征,也正因為此,電子技術開始飛速發展,并隨著時間的不斷深入,新型的電子技術能夠完美地實現圖像傳輸的目標,這為后續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到了1925年,美國科學家茲沃金發明的攝像管成為了現代廣播電視技術的里程碑,攝像管的出現使得廣播電視產業蓬勃發展,電視開始全面推廣,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一度成為流行的娛樂方式。之后,形形色色具有新形式的廣播臺、電視臺、網絡化平臺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里,而且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繁榮。如今在新媒體時代的刺激下,傳統廣播電視完成數字化后利用新媒體技術已經有了一些改變,創造出了各種不同的播放形式,如在線直播、在線點播和博客、微博、微視頻、微電臺等無時空限制的多形式的移動體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相結合,有效的提高廣播電視技術的應用價值和效果,順應了時展需要,已成為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技術的優勢

(一)不受時間、空間約束

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需要在固定的時間、特定的平臺進行收看或者收聽,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程度較高。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成為了主要的信息傳輸媒介,有了互聯網的支持,人們可以在任何時段、任何地點收聽或者收看節目,借助網絡化平臺,廣播電視實現了全面覆蓋的目標,成功打破了傳統技術的束縛,受眾更廣,傳播范圍變大。

(二)互動性較好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形式中,人們只是單方面地接收信息,沒有很好地體現交流的過程,盡管平臺提供了一些途徑讓受眾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效性也非常差。但是有了新媒體的技術支撐,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任意選取節目,并實現和主持人實時交流的目的,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同時也能讓受眾具有更舒適的收聽感受。

三、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數字廣播電視技術的應用

數字廣播電視在近些年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它是將數字化音視頻或者數據信號,以數字狀態為基礎,對編碼、調制以及傳遞等內部流程中進行相應的全數字化處理。數字無線技術與過去的AM、FM、VHF、UHF等廣播電視技術不同的是,數字廣播電視技術是利用原有地面發射站發送數字信號,從而實現數據資訊傳輸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實際應用中,數字廣播電視技術不僅可以傳輸多路音頻、視頻信號,還可以傳輸視頻或者數據等其他形式的多媒體信號,隨著不同業務平臺的接入,廣播電視與移動通信技術將在多個領域實現無縫融合和業務匯聚,從而提升系統運行效率,降低能耗,給用戶更高的質量、更加穩定可靠的應用體驗,也將大大提高有限頻譜資源的利用率和擴展有限的頻譜資源。借助新媒體、數字、互聯網、虛擬、智能和云計算等多種新技術,融合、借鑒新型媒體組織形式,構建廣播電視音視頻采集、編輯、管理、播出一體化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系統平臺,充分利用網絡云端存儲的便利性、大數據的超強分析能力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層次需求。使廣播電視行業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網絡技術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是一直沒有停止升級的腳步,也正是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誕生,在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之余,還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革新,讓世界成為了一個整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的各行業各領域,當然,廣播電視行業也不例外。在傳統廣播電視技術的支撐下,人們觀看節目往往不是自主選擇,而是被動接受,這樣一來,人們的實際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傳統的廣播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一些突發情況導致節目無法順利播出,這時就只能打亂順序,而計算機網絡技術不需要人為控制,它可以自動進行調整,并且在播放過程中出現問題,它能夠用其他節目暫時替代,從而保證節目的連貫性。所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無疑是給媒體人帶來了福音。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廣播電視事業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滿足廣播電視采編、制作、播出、通信、傳輸以及節目音/視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現了廣播電視事業中數據與信息之間的有機結合。

(三)FPGA技術的應用

為了順應時代的浪潮,當前我國的廣播電視主要朝著數字化、高清化和3D立體化的趨勢發展,對技術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FPGA的存在,則可以為廣播電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FPGA技術,就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定制電路的發展都面臨著重重限制,而FPGA技術正是建立在編程控制器的基礎上,借助了邏輯單元陣列技術,在結構的整體設計以及功能的發揮上面,都顯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給內部靜態存儲單元加載編程數據,而存儲器單元中值的大小將直接影響邏輯單元中邏輯功能以及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方式,最終決定FPGA能實現什么樣的功能。當然,這個過程是可以重復進行的,可以允許無數次編程。此外,FPGA技術具有吞吐量極大、靈活性極高、結構性能極強的顯著優勢,值得在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進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一般來說,受眾在收看節目的時候,會特別關注視頻的清晰度以及流暢度,傳統廣播電視受到技術方面的制約,所以這方面的工作還沒有做到極致。由于FPGA技術具有極高的吞吐量,能夠很好地實現高清視頻的播放,傳輸的質量也能夠有效保證,為傳統廣播電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四)SDH技術

傳輸速率低、安全性能低是傳統的網絡傳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SDH技術(同步數字技術)的亮點就在于傳輸速度快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這項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中的應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在信號傳輸過程中波段存在矛盾的問題,適用于微波傳輸以及光纖傳輸,而且能夠確保信號的穩定性。這項技術的損耗非常低,容量卻非常大,可以有力地推動廣播電視技術的革新和進步。SDH技術一方面能夠在網絡動態管理中進行應用,另一方面在提升網絡資源利用效率方面也能發揮明顯的效果,由于其靈活性比較強,所以在維護費用上的投入較少。將SDH技術應用于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的過程中,相關的技術人員要對信號進行數字化處理,首先取樣,依照一定的頻率抽取瞬時幅度值,然后離散取樣序列,分別編碼,傳送到用戶端之后,將量化的值轉化為信號。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原來單一的光纖技術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無法滿足受眾日益豐富的需求,這同時為同步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五)5G技術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5G(5GBroadcast)時代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消費者已經可以通過多種網絡接收廣播電視,而5G的頻譜效率是這一正確方向上的關鍵一步。數字廣播電視、視頻服務和廣播電視直播及網絡直播等方面不僅需要極大容量、還需要可靠的高速連接,這與5G網絡的核心要素高度契合——包括可媲美光纖的網絡速度、無與倫比的服務質量和幾乎實時的低時延接入。5G廣播究竟將為變革中的廣播電視帶來什么?主要內容包括廣播電視直播點播、用戶自制(GUC)上傳、音頻廣播點播、社交媒體內容、交互式及個性和地區化廣告;還有增強/虛擬/混合現實(AR/VR/MR)直播點播、應急廣播、節目回傳等;也有車聯網(IOV)、物聯網(IOT)、智能交通系統(ITS)、自動駕駛等服務,其應用將十分廣泛,也將實現無處不在的媒體內容消費。5G廣播將讓固定和移動等用戶能夠在風格迥然的各個時段、地域及空間中享受內容豐富的多流體驗。經過不斷演進,5G廣播的動態性和可擴展性更加強大,其發展和衍生出的各種先進技術將為廣電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5G時代的廣電網絡不僅僅是音視頻的傳輸網絡,更是一個支持多種業務傳輸的IP化網絡,廣播電視事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的發展浪潮下,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要緊抓機會,汲取網絡平臺運營的養分,通過理性分析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并積極尋求有效的措施實現自我革新,并加強廣播電視行業規劃與建設,對技術的發展趨勢與行業發展思路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和技術的更新變革加以重視。同時,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加快加深與新媒體技術、5G廣播技術等的接入和合作,取長補短,從而構建一條良好的媒體產業鏈,實現廣播事業的健康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晁晟.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廣播技術發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4(9):64.

[2]王彬.淺談新媒體時代廣播技術的發展[J].活力,2013(22):35-36.

[3]孫丹.新媒體時代廣播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13):24.

[4]普旦增.新媒體時代廣電技術的發展趨勢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08).

[5]宮艷峰.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04).

[6]賈志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與機遇[J].價值工程,2014(8):147-148.

作者:蔣建領 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