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網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論文

時間:2022-06-21 09:49:00

導語:農村電網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電網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論文

摘要:1998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農電"兩改一同價"的重大部署。經過三年來的建設和改造,農村電網發(fā)展規(guī)模、裝備水平、管理基礎和服務能力都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全系統(tǒng)共完成投資1227億元,占下達計劃的93.72%。建設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變電所4618座,主變容量4399萬kVA,線路5.2萬km,10kV線路64.1萬km,低壓線路210.3萬km,累計更換高耗能配電變壓器56萬臺,改造農村臺區(qū)75.5萬個,已有1867個縣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累計完成竣工縣1237個。

關鍵詞:科技創(chuàng)新農村電網建設

編者按:國家電力公司農電科技工作會議已于2001年6月召開。貫徹這次會議精神對于今后農網應用"四新",提高農網建設水平,加快農網建設,加快實現農村電氣化,將產生積極的、深遠的影響。本刊將大力宣傳這次會議精神。本期摘編了國電公司副總經理劉振亞的講話、經驗交流材料和農電工作部李振生主任的大會總結。其它內容將在今后的期刊中陸續(xù)進行報道。

1、我國農村電網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的基本情況

1998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農電"兩改一同價"的重大部署。經過三年來的建設和改造,農村電網發(fā)展規(guī)模、裝備水平、管理基礎和服務能力都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全系統(tǒng)共完成投資1227億元,占下達計劃的93.72%。建設和改造35kV、66kV和110kV變電所4618座,主變容量4399萬kVA,線路5.2萬km,10kV線路64.1萬km,低壓線路210.3萬km,累計更換高耗能配電變壓器56萬臺,改造農村臺區(qū)75.5萬個,已有1867個縣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累計完成竣工縣1237個。

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電網共建成110kV變電所4017座,平均每縣1.63座,主變壓器6416臺,容量17693萬kVA。35kV變電所16395座,平均每縣6.65座,主變壓器26865臺,容量11820萬kVA,10kV配電變壓器324萬臺,容量34458萬kVA,110kV線路13萬km,35~66kV線路31萬km,3~10kV線路275萬km,低壓線路716萬km。全國縣及縣以下總用電量為5669億kW·h,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42.75%。鄉(xiāng)、村和農戶通電率分別為98.45%、98.23%和98.03%。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吉林省等5個省市實現戶戶通電;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寧夏等14個省(市、區(qū))實現村村通電。

在我國農村電網發(fā)展過程中,科技進步發(fā)揮了顯著的推動作用。農村辦電初期,由于受缺少規(guī)劃、缺乏資金等歷史條件所限,農村電網比較簡陋,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比較差。"六五"期間,國家提出對農網進行恢復性改造,重點改造了設備陳舊和危及安全的供電設施。"七五"期間,農網改造工作開始從恢復性改造,逐步轉為以調整電網布局、進行設備完善化、實施標準化建設管理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開始探討農網建設模式和技術發(fā)展方向,提出了農村變電所小型化近期模式和遠期模式。隨著農村電力網絡的發(fā)展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農電系統(tǒng)提出了調度自動化建設的要求,強化了對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工作的管理,并開始嘗試采用載波、無線為通道,進行具有"兩遙"功能的縣級調度自動化系統(tǒng)的研發(fā)與試點工作。"八五"期間,強調對農村電網的科學化管理,注重電網改造以安全為中心,以節(jié)能為重點。為提高農網裝備水平,制定了農網新設備開發(fā)計劃,并在較短的時間內研制了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斷器等21項產品,及時在農網中推廣;縣級電網調度被正式列為國家五級調度組成部分,調度自動化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逐步達到了實用化要求,在縣級電網調度實現科學化管理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農網推廣新型節(jié)能設備取得了顯著成果,建成10個節(jié)電示范縣。"九五"期間,農網技術進步工作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和實施了《全國農村電網技術改造與技術進步''''九五''''計劃要點》,重點解決了農網電能損耗高、供電可靠率低、電壓質量差的問題,全面推進了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農網節(jié)電工作。

2、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農網改造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1998年,國家提出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以后,各地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促進了技術進步工作。到2000年底,全系統(tǒng)已經建設成110kV無人值班變電所805座,35(66)kV無人值班變電所2295座,調度自動化實用化達標縣507個,已有743個縣建立了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tǒng),有近1000個縣建有電力專用通信網絡,配網自動化和MIS系統(tǒng)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應用。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步建成網架比較堅實、布局比較合理的農村電網,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電質量都有較大提高,損耗明顯降低。同時,積極推行變電所無人值班、配網自動化、辦公自動化等,有效地提高了電網的整體裝備水平和電網的自動化管理水平。

為保證農網改造工程的建設質量,國家計委和國家電力公司制定了《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質量管理辦法》和《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原則》。各省電力公司在工程的組織實施中,堅持"科技興網"的思想,認真貫徹工程技術標準,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將一批成熟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應用在農網中,降低工程造價,提高工程質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農網改造工程中,各單位推廣應用"四新"項目達60余項。主要表現為五個特點:一是變電所無人值班開始普及。從"九五"開始的農村變電所無人值班建設,已經發(fā)展有常規(guī)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種方式,每種方式都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與特點。經過多年實踐,戶外式、小型化、無人值班模式已經體現出應有的優(yōu)越性。目前農網工程建設改造的變電所大多采用無人值班模式或過渡性方案。二是開關設備逐步實現智能化和無油化。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油斷路器已被新型帶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滅弧介質也從多油到少油,并逐漸變成SF6或真空式。既減少了運行維護工作量,又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三是自動化技術有效地提高了電力企業(yè)管理水平和對電網的控制能力。調度自動化從"兩遙"逐步擴展到"四遙",從簡單的變電所監(jiān)控發(fā)展到可以對電網運行進行遠方控制和在線管理;縣級城網配電自動化的建設,實現了對故障段的隔離,提高了電網的供電可靠性;企業(yè)MIS系統(tǒng)的建立,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使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企業(yè)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四是建設符合我國農村負荷特點的低壓配電臺區(qū)。隨著農村配電變壓器更新換代周期的縮短,多年來影響農網線損的64和73系列配電變壓器已經被逐步淘汰,由S7型發(fā)展為S9型,現在S11型卷鐵芯變壓器也已開始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此外,非晶態(tài)合金變、干式變和全密封變壓器,以其節(jié)能、免維護等特點,逐漸在一些地區(qū)掛網運行;農村供電方式形成了單相三線和三相四線混合供電方式,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五是新材料、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新型絕緣集束導線具有線路絕緣化,架設方便、施工造價低等特點,在三相入戶盡可能從末端保證三相負荷平衡、降低線損和保證供電安全等方面,與常規(guī)建設方案比較,有明顯的優(yōu)勢。通過遼寧、山東、河南等地的使用,其降損、節(jié)能、擴容、安全、防竊電等方面呈現良好效果。此外,緊湊型綜合配電箱、復合絕緣子、金屬氧化物避雷器、新型防雷技術和接地體技術、絕緣線架設工藝、箱體架構的防腐、防銹處理技術的推廣使用,也為提高農網改造和建設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堅持科技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高農網建設水平

作為在電力基礎產業(yè)領域起主導作用的國有企業(yè),國家電力公司已經明確提出了建設"控股型、經營型、現代化、集團化管理的國際一流電力公司"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改造傳統(tǒng)技術為起點,以研究、開發(fā)高新技術項目為方向,以建設開放型、高水平的技術隊伍為基礎,全面實施科技創(chuàng)新帶動戰(zhàn)略。

農村電網作為電力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面臨的建設和發(fā)展任務還十分艱巨。在新的形勢下,加快農電技術創(chuàng)新步伐,不斷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是今后農電工作的重要任務。

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在農網建設與發(fā)展中要高度重視技術進步。這次農網改造工程,由于國家投入巨資,解決了多年來農網發(fā)展中的一些緊迫問題,提高了電網的整體實力。各單位一定要提高認識,在制定計劃,確定方案,安排資金,以及工程組織建設等方面,把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放到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制定和實施農網"十五"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國家電力公司制定了"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在這個規(guī)劃指導下,有關部門還組織制定了《農村電網"十五"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了"十五"農網科技發(fā)展目標、任務和措施,各公司要按照國家電力公司的總體規(guī)劃和思路,認真制定本地區(qū)農電"十五"科技規(guī)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并切實抓好落實。

第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農網建設技術原則。長期以來,一些單位在農網建設技術標準上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對農網的建設標準問題,我們必須統(tǒng)一一個認識,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力求先進。因此,各單位在農網建設中,要綜合考慮建設規(guī)模、工程造價、技術標準等因素,注重設備技術含量,制定符合實際的農網建設技術原則。

第四,建立和完善農電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各單位要切實加強對農電科技工作的領導,設立農網科技發(fā)展專項基金,建立農電技術發(fā)展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加強對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增強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建立健全農電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為探索農電科技發(fā)展方向,制定科技規(guī)劃和研究開發(fā)科技項目,推動農網技術進步提供重要保證。第五,加大力度,確保農網改造任務務期必成。2001年農網改造工程已經進入決戰(zhàn)階段。公司黨組要求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本期農網改造任務,60%以上的縣完成竣工驗收。按照這一要求,全系統(tǒng)今年要完成437億元投資和800多個竣工縣,任務依然很繁重。各公司領導同志和農網改造實施部門,要認清目前所面臨的形勢,正視困難,抓住重點,加強協調,科學調度,扎扎實實做好農網改造工作,確保務期必成,使這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