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電子績效評估管理機制研究
時間:2022-03-18 02:49:00
導語:實施電子績效評估管理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電子績效評估的內涵
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累計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非常有必要開展績效評估。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是指以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標體系為基礎,按照一定的程序,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對一定期間電子政務建設過程表現及成效進行客觀、公正、準確的綜合評判。我國目前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主要有五種類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估、電子政務系統績效評估、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評價以及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從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主體來劃分,可以分為三類:外部評估、內部評估和內外部相結合的綜合評估。其中發達國家開展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多為前兩種類型,內外部相結合的評估模式通過將上級領導部門監管、第三方專業機構和公眾監督相結合,因此更適合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的我國國情。我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側重在政府網站,評估指標體系各不相同,需要在不同組織層次問操作。科學的電子績效評估包含八方面的要求:體系科學、高度透明、統一口徑、能夠比較、時間平衡、競爭平衡、評估及時、廣泛支持。
二、推行電子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始于2()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從總體上來看,經歷了“以辦公自動化建設為核心”、“以行政監督為核心”和“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等三個階段,并取得了階段性的建設成果。學術界從上世紀9O年代初開始研究政府績效評估,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還很薄弱,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評估內容過度關注政府網站外部績效,很少有深入電子政務內部績效方面的理論研究或評估實踐。二是在電子政務績效的整體構成上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各有偏重。三是在績效指標的選取上,缺少嚴密的邏輯層次關系,使得指標所包含的信息出現重復或遺漏。四是在研究過程中,直接引用國外的模型或做法,對國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夠透徹而產生副作用。五是研究過程中,重電子政務績效,輕政務績效,以研究評估“電子”為主,指標研究多是技術性指標為主,很少真正對“政務”方面的評估進行研究。
合理的電子績效評估可以是領導干部產生內在的激勵,在深層次上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比如,電子政務績效目標體系是一套實施電子政務的指導綱要,它可以消除決策者許多模糊的、錯誤的觀念,加強其在電子政務實施過程中的領導力;其次,明確的績效目標約束將成為優化政務流程的原動力,從而有效推動相關的制度建沒,以結果為本優化政務流程;再次,明確的電子政務績效目標可以增強成本意識,保護既有投資。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估算出電子政務的投入,但是對其產出和取得的效益往往無法估量。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可以量化這種產出和成效,給出投入產出比;同時成本控制本身也是績效的組成部分。
三、完善電子績效評估的構想
電子績效評估制度建設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安排把電子績效評估工作長期固定下來,從而以制度機制來規范和引導電子政務建設,保證國家信息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和電子政務建設預期目標的達成。要實現這一具體目標,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評估主體多元化
電子績效評估的主體選擇與評估對象密切相關,電子績效評估制度建設的主體只能是政府,除此之外,還可以是第三方機構和社會公眾等。政府作為績效評估主體的益處是能促使政府深入了解社會公眾需求,并能夠以行政權力保障績效評估得到有力的推行;第三方機構作為績效評估主體的并能夠保證評估的公正性;社會公眾作為績效評估主體可以按照社會公眾的主觀需求、愿望、價值觀,并根據社會公眾對電子效果的滿意度來進行評估,能充分體現對公民負責的公共責任機制。但這三方同時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評估局限,因此,電子績效評估主體的選擇應該是多元化,而且,應該是相互合作以及滲透。
2.指標體系科學化
科學的電子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需要涵蓋的內容包括:是電子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既要包括評估“電子”的指標,也要包括評估“政務”的指標。二是電子績效評估指標還要涉及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理念和設計模式等要素,要盡量使評估指標既能反映電子政務的優勢,也能反映電子政務的缺陷,以使人們不僅發現電子政務已有的長處和可改善的機會,也能發現電子政務現存的弱點和不足;三是要考慮到電子政務的發展環境和貢獻因素,以及投入成本和產出成本等。
3.評估機構專門化
電子績效評估要得到政府廣泛的支持和相應,要從政府的高層認可開始,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從而在政府體制、運行機制上為電子績效評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礎。要將電子績效評估工作納入政府工作日程之中,以制度規定電子績效評估的周期,促使績效評估能夠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要基于電子績效評估的結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之成為衡量政府業績,影響政府官員晉升以及物質收入的重要因素,從而為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制度的規范化和持續化發展奠定基礎。
- 上一篇:人才平臺建設強化工作匯報
- 下一篇:示范基地培訓場所構建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