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透析
時間:2022-05-11 10:04:00
導語:史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比較研究方法,也稱比較分析方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和社會科學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運用于歷史研究中,便形成歷史比較研究方法。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和擴大對歷史的認識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對史學比較研究方法的類型、要求、程序和前提以及作用等方面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比較研究方法功效
比較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就是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之間找出它們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使得事物的規律性顯而易見。比較研究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古今中外運用者不計其數。近些年來,鑒于宏觀綜合研究歷史的需要,歷史比較研究法又重新得到重視,并在一些國家流行且有所發展。這一研究方法也日益引起了我國治史者的興趣和重視,對此,他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在研究實踐中廣泛運用。
一
比較法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歷史教學常用的基本方法。因此,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比較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來。科學地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對深化歷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有利于學生發現和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學習。而在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時所建立的思維模式,即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類型,具體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比較對象的選擇十分寬廣,可以縱橫馳騁于世界各國的歷史之間,因此,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被稱為“比較史學之父”的法國學者馬克·布洛克把歷史比較研究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比較”,另一類是“歷史的比較”。他通常將歷史比較法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歷史類型性比較,如國家發展道路、國家制度差異性的比較;第二類是歷史“淵源”上的比較;第三類是歷史上國家之間相互影響的比較。
其次,從時間范疇來分,有共時性比較和歷時性比較。比如把發生在同一時期內的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加以比較,就屬共時性比較;而對同一民族、同一區域、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即屬歷時性比較。如中國近代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的比較,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的比較,俄國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比較,印度近代史上歷次民族解放運動的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等等。
再次,從空間上看,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中國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與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義的比較,中國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17—18世紀法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改革的比較,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封建農奴制的比較,二戰后德、日兩國經濟發展的比較,等等。同時,可以有宏觀的比較,也可以有微觀的比較,還可以有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比較。歷史的比較研究,可以從許多方面進行。宏觀比較是站在歷史整體角度,對不同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其目的是獲得對歷史系統的規律性的認識。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較,鴉片戰爭前二百年中國和英國歷史的比較,中國舊民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等等。微觀比較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或局部的、個體的歷史問題進行具體的比較。對具體歷史過程從經濟、政治、思想各個不同側面的比較,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觀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比較都屬于微觀比較。如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比較,等等。
最后,采用事實比較和反事實比較。這是從比較對象的歷史真實性角度分類。事實比較是對已經發生的真實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通常情況下,歷史比較都應是事實比較。反事實比較是在比較命題中假設一部分與史實不符的因素,然后進行比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減少某些因素,創設“虛擬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國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國家局部擴張,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事實上,西方大國并沒有制止,增加這一前提是為了分析其作用,通過反事實比較,認識綏靖政策的危害。減少某些因素:如果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隸制,就不會發生美國內戰。這些命題人為地取消了歷史上實際作用的因素,目的是為了證實和衡量該因素的作用,通過反事實比較,深化對歷史現象的認識。
二
有比較才有鑒別,鑒別的知識靠比較來獲得。因此,歷史的比較研究要求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對所比較的事物,要清楚其產生、發展的基本歷史線索,搞清基本史實,這是一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問題。第二,所比較的事物必須是可比的,不能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拿到一起進行比較。拿來作比較的事物,其材料必須是同類的、同一范疇的、采用同一標準的,處理方法也是相同的。第三,必須有正確的觀點進行指導。在歷史比較研究中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與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才能搞好科學的歷史比較研究。我們進行歷史比較研究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方法,總結、歸納出一系列歷史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如在向學生講清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概念、意義、范圍、條件、目的之后,以秦、隋二代的比較作為實例進行研究和講解。兩個不同朝代的比較研究,秦、隋兩代可以作為一對典型的范例。它們都在我國歷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們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秦、隋兩朝都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短命的王朝;(二)都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大統一;(三)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統一;(四)都興建了巨大規模的建筑工程,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五)都實行了殘暴的統冶;(六)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并因之而滅亡;(七)秦、隋二朝滅亡之后,繼其后建立的漢、唐二代之初的統治者都接受了它們滅亡的歷史教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其后不久出現了盛世時期,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雖然秦、隋二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到底是兩個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其一,秦在統一前,面臨的是七國爭雄的割據局面,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經濟、軍事實力增強,超過東方六國,在秦王贏政時,消除了東西的對抗,滅掉六國,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隋在統一前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割據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經濟、軍事實力超過南方。隋朝在建立后,滅掉南朝陳,結束南北對峙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大統一。
其二,秦朝實行殘暴統治的,主要是開國皇帝秦始皇本人,而隋朝實行殘暴統治的,則主要是第二個皇帝隋煬帝。其三,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壓迫激起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而隋朝時與煬帝的暴政同時存在的,還有三征高麗的對外戰爭和連年嚴重的天災,等等。對秦、隋二代進行歷史的比較研究,從中可以歸納出一系列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通過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事物,進行比較分辨異同,從而總結規律,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和理解一系列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同時,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說來,應包括四個步驟。第一步:確定命題,選擇類型。比較首先要有命題、有中心。確定命題應以存在可比性為前提,以命題在實現教學目標中的價值為標準。第二步:分別加以研究,對應進行比較。比較要以分析為基礎。個案分析是對“單位”歷史現象的分析,即對被比較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現象分別逐一進行分析。第三步:綜合比較。要求能從彼此相似的比較對象中找出不同點,從彼此相異的比較對象中找出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第四步:揭示規律。通過過對異同點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發現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
- 上一篇:典權制度的法史學分析詮釋
- 下一篇:監理單位向工程管理公司轉型方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