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現象法律思考

時間:2022-11-21 09:49:08

導語:校園欺凌現象法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欺凌現象法律思考

〔摘要〕近幾年來,校園欺凌現象時有發生,且一直未能得到恰當解決,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嚴重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文章從校園欺凌的危害入手,分析了其屢禁不止的原因并探討了相應的法律防控措施,多管齊下,有效制止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校園欺凌;制止;法律思考

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屢見于各類媒體,暴力行為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筆者認為,在認真研究分析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原因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聯動機制,有效防止校園違法犯罪事件發生。

一、校園欺凌現象時有發生,危害嚴重

近年來,未成年人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屢禁不止。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期間,光是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就多達43起。為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事件,國務院于2016年4月專門下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但是效果不容樂觀。據教育部統計,僅2016年5月至8月,全國各地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毆打,更有脫光衣服甚至逼吃大便這樣的欺凌侮辱,一些極端個案的情形,讓人很難相信這些事情會是在校學生所為。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據《京華時報》2016年12月29日信息,2016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涉嫌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批準逮捕1114人,不批準逮捕759人;受理移送審查起訴3697人,起訴2337人,不起訴650人。從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網絡媒體上每個月都有多起校園欺凌事件被曝光。2016年1月11日晚上,江蘇無錫女生遭羞辱,在視頻中,一名女生在宿舍角落里遭到數名女生持續捏臉、打耳光、扯頭發,甚至是用椅子砸。施暴及圍觀女生竟然時不時哄笑奚落,并且滿嘴臟話,一位圍觀者還進行了拍攝。2018年6月5日,山東淄博市一排名第二的初中生將排名第一的同班同學殘忍殺害。今年9月初,剛剛開學,某地一名16歲的初三學生殘忍地用刀割破同班14歲同學的喉嚨,致人死亡。有的學生被強制逼迫吃屎喝尿,有的女同學被強制脫光衣服,受盡凌辱。校園欺凌事件對受害人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幾乎所有被欺凌的學生內心都會產生極大的恐懼,大部分人會產生厭學、棄學、逃避、自卑、膽小怕事的心理,而且,這種心理問題會伴隨他們整個成長的時期甚至是終生難以擺脫。當然,也有少數被欺凌者在事后產生極端報復心里,尋找機會或者是在下次被欺凌時,采取暴力極端反抗,例如,攜帶刀具刺傷或者刺死欺凌他的人??傊?,無論哪種情形,校園欺凌事件都會給受害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而且,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校園欺凌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家庭原因。有些家庭過度溺愛孩子,不及時糾正孩子的暴力傾向,把孩子慣成了“小霸王”,動不動就拳頭相加,用武力解決問題;在一些父母離異和留守兒童家庭,家長不能很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以便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有些家長采取“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采取武力教育孩子的方式,使孩子從小就熏陶了通過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二是學校原因。有些學校過分注重成績教育,抓升學率,忽視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和法治教育,學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有些學校或老師發現輕微暴力行為或學生存在暴力傾向時,沒有及時批評、教育、制止,導致微暴力發展成中暴力、高暴力;學校和有暴力傾向學生的家長之間缺乏及時溝通交流,共同教育孩子;學校內部缺乏制止校園暴力的運行和解決辦法,班主任老師不知道面對校園暴力該怎么辦;學校與駐地公安部門沒有協作機制,對校外人員進校園的暴力行為沒有及時打擊、制止。三是社會原因。公安部門對校園欺凌事件和暴力行為打擊不力,打擊不及時,處罰太輕,起不到懲罰、教育和有效的震懾作用;有些地方公安部門警力不足,顧不過來,使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得不到處理,從而越來越膽大,導致極端暴力行為發生;缺乏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前期預防性教育,出了問題才打擊,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當地教育局不重視,沒有和公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未有效吸納社會力量開展校園綜合治理,形成齊抓共管的有效機制。四是網絡、媒體不健康的影視、游戲、文學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毒害。特別是黑網吧具有暴力傾向的影視、游戲,很容易把未成年人帶入暴力傾向,他們通過模仿習得暴力行為和污言穢語。

三、預防校園欺凌的措施

如前所述,校園欺凌的總體比例比較高,危害大,遺憾的是,我國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采取的相應措施更是較少。應對校園欺凌應從六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立法,制定一部《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法》。建立由教育和公安部門牽頭、全社會齊抓共管的預防和制止校園暴力行為的法律制度,為有效預防、制止、懲罰、教育校園欺凌事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其次,建立法治進校園制度。在各個學校設立并落實法治副校長制度,邀請專家、律師、檢察官、警察進學校開展法治教育。同時,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法律知識辯論賽,安排學生到法院旁聽案件審理等多種形式,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教育大家學法、懂法,從小做一名守法公民。

第三,對存在暴力傾向的學生及其家長進行重點輔導、教育、引導。例如,組織專門法治學習,帶領他們到少年犯監獄參觀、學習等,也可邀請律師、心理咨詢師對他們進行專門輔導、教育,使這部分有暴力傾向的未成年人及時得到心理矯治,逐漸改掉“暴力傾向的壞毛病”。

第四,學校內部健全完善預防和有效制止校園暴力的制度。一經發現,及時有效制止。

第五,做好家庭對學生的教育。一方面,教育孩子通過溝通交流解決矛盾和問題,不要有暴力傾向,家庭要多給孩子溫暖和關懷,及時輔導、糾正孩子的暴力傾向。另一方面,家長要教育孩子如何有效預防被侵犯,一旦發生被侵害事件,必須第一時間向老師、家長、警察尋求保護。

第六,基層組織積極發揮作用。街道、居委會、村委會、居民小組、樓長等基層組織負責人或工作人員對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的家庭要多加關注,教育、引導這些家庭用適合的方式教育孩子,防止離異家庭、留守兒童沒人管、放任發展。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時發現、制止發生在本社區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對本社區、居委會被欺凌的孩子要及時提供生活幫助,及時向其家長、學校、派出所反映情況。

作者:牛哲聞 單位:福建江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