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醫患糾紛風險管理探討
時間:2022-12-08 10:28:26
導語:急救醫患糾紛風險管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醫療機構中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增加,社會中關于醫療風險事件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有研究表示,通過建立風險評估系統,對可能導致醫患糾紛發生的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醫療風險事故發生率[1]。本次研究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所有病例中隨機抽取224例,就風險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醫患糾紛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具體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所有病例中隨機抽取224例,其中2015年整年間抽取112例,2016年整年間抽取112例。2015年的112例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51例,最大72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46.71±5.24);2016年的112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最大71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47.14±5.30)歲。我院于2015年1月開始實施風險管理,統計并分析風險管理前后院內糾紛事件發生率與引發糾紛的主要原因。1.2風險因素分析。我院通過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對目前院內可能引起醫患糾紛的所有因素進行區分、整理,對院內實施急救過程中醫患雙方可能出現的爭議性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總結出以下原因:①社會因素:院內關于對患者急救處理具體的規章制度可能不夠完善,在出行急救車輛方面可能不夠迅速,院內專業的醫療急救設備可能不完善;②雙方心理因素:因疾病原因,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就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的情緒中,接受治療時依從性較低,治療效果不顯著,由此產生醫患糾紛。除此之外,醫療人員可能心理素質不過關,影響急救操作的正常完成,在治療過程中增加了患者的風險程度;③因院內展開急救治療的患者多為意外傷害或是突發性疾病,自身存在的風險因素較多,通過現有的醫療設備與醫療人員并不能做到完全排除風險因素,因此搶救治療效果可能與患者、患者家屬內心期望的有一定差異,從而使患者或患者家屬心理壓抑,最終導致醫患糾紛的產生。1.3風險管理實施措施。1.3.1提升急救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素質。院內可定期對急救工作人員開展急救專業知識與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在提高院內工作人員急救技能的同時,提高其風險防范意識與風險辨識能力。同時,使其能夠明確急救無風險進行可有效維持雙方的權益。在對急救人員進行培訓后,定期對其工作質量采取獎懲的形式進行檢查[2]。1.3.2加強溝通能力與心理素質。患者在入院進行急救治療前,急救人員應采用溝通技巧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并采用言語安慰的形式適當減少患者心理負擔。同時,院方可定期開展對心理人員實境培訓,采用現場模擬教學的形式對醫療人員自身心理素質進行培訓,旨在提高急救人員的臨時處理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1.3.3加強宣傳力度。院內各項工作應對患者全面公開,如疾病相關的收費標準、運行原則、在急救車的醒目位置張貼價目表。利用現代互聯網科技與媒體等多方面渠道對急救工作內容與相關基礎急救處理方式進行廣泛傳播,使患者都能對急救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使患者在自身急救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依從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急救成功率。1.4統計學方法。將本次研究所得實施風險管理前后我院風險事故發生率對應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表示兩組間數據率的差異,將χ2作為兩組間對比檢驗標準,若(P<0.05)則可認為本次研究兩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管理前后兩組糾紛事件發生情況分析。實施風險管理后,院前急救醫患糾紛發生率明顯降低,與實施風險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管理前后糾紛事件發生原因分析。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引發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均為處置措施,其次為醫療因素,見表2。3討論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形勢的不斷改變,社會群眾對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但部分醫院往往不能滿足患者高要求的醫療服務,導致醫患雙方在醫療質量上不能達成共識,院內的實際醫療服務質量與患者自身所預想的醫療服務質量出現較大的偏差,患者內心無法解釋,從而產生醫患糾紛。特別是醫院在對患者進行急救的過程中,醫患雙方長因救治方式產生爭執,更加大了風險事故發生概率。現階段醫療機構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雖不能完全避免,但可通過有效的管理模式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在急救工作中采取風險管理模式后,可有效提高急救工作人員的防范意識,患者一旦出現任何可能引發風險事件的因素,可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范處理,降低了患者投訴發生率[3]。并且采取風險管理模式還能對急救車的出入情況、醫療設備的攜帶情況進行核實,避免就地對患者展開急救的時候,出現急救設備不全的情況。同時,急救過程中,適當地進行心理溝通與安慰可有效緩解患者緊張、抑郁的情緒,使其在急救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依從性,提高急救成功率,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本次研究中,實施風險管理前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實施后,與呂翠琴[4]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院前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時,采用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院內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院內工作人員預防風險、避免風險的意識,使院內醫療工作能正常、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見菊.風險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醫患糾紛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4):182-183.
[2] 王鑫,崔曉麗.風險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醫患糾紛中的應用[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5,3(10):551-554.
[3] 王項菲.腹部外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風險管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144-145.
[4] 呂翠琴.淺談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救護中的護理安全與風險防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6):895-895.
作者:楊萬千 單位:桐梓縣人民醫院
- 上一篇:林業造林及生產管理
- 下一篇:變電運行班組規范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