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論創建我國特色公共管理的研究
時間:2022-10-25 10:49:00
導語:新公共管理理論創建我國特色公共管理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出發,針對中國的現實國情,探索了中國特色的公共行政模式。
[關鍵詞]行政體制;公共管理;管理模式
作為一種正在成長著的公共管理新理論范式以及實踐模式,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門改革的必然產物。新公共管理倡導以顧客、結果和競爭為導向的行政理念,對傳統的公共行政體制和方式進行了深刻地揚棄。新公共管理有其新穎、合理之處,它反映了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成就。如何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模式,值得探討。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運動起源于英國、美國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并逐步擴展到包括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乃至全世界。在當代,新公共管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其作用和影響日益突出。新公共管理是個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又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還指在當代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其主要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讓管理者進行管理;衡量業績;產出控制;顧客至上;公共服務機構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引入競爭機制;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方式;改變管理者與政治家、公眾的關系。這八個要點既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公共性”作為新公共管理的一種基礎性內涵,決定了新公共管理的客體或對象是公共事務,即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務的具體內容也必然滿足統治階級的根本需要;新公共管理模式力圖將政府市場化,冒著讓社會步入危險的風險讓市場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也產生了如何與公共職能有機結合的問題。一味注重實效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過分強調對“績效”、“效率”的追求,反而易導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應用于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構想
(一)加強政府的治理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在經濟轉軌時期,各級政府普遍面臨一方面政府要放權于企業、放權于市場、放權于社會,另一方面政府還要承擔起培育市場主體和社會中介組織的任務。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社會自主化管理,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都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植。現階段我們仍然存在政府直接參與市場活動、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不夠規范,對國有企業的直接干預仍然很多、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未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未能很好發揮的問題。有鑒于此,當前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進一步調整組織結構,加強和統一宏觀調控部門,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流通管理體制和金融監管體制,強化市場監管力度的改革上。通過這樣的措施,可以進一步重新構建政府新的職能體系,明晰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責任關系。使政府得以充分發揮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領導和治理作用。
(二)不斷改進管理方式和手段。
受傳統體制的影響,我國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識淡薄,龐大的財政支出不僅影響了政府形象,也妨礙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十六大提出了通過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新思路。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其對政府管理的影響表現為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創新,政府通過現代管理手段,轉變傳統行政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職權。
要依法規范中央與地方的職能和權限。屬于中央職能范圍的事務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屬于地方政府職能范圍的事務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處理好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必須按照既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又要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依法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行政管理權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及相互關系應當由憲法加以規定。
(四)大力推進以事業單位為代表的管理體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我國今后機構改革的重點。我國政府改革的重點是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培育公共服務體系,遵循著“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歷史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在未來進一步的體制改革中,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一個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中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個能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滿足公共服務需要、科學合理、精簡高效的現代事業組織體系。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是擺在國人面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
(一)建立新公共管理理念。
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正在帶來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飛速變化,帶來社會各個群體行為和要求的變化,也要求政府管理社會、服務社會的方式必須發生變化。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轉變觀念實質上是轉變對政府作用的定位認識。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門應對社會要求、順應市場化浪潮的時代產物。新公共管理重視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重在公共利益上;強調政府組織與其公共組織相統一,重在政府組織上;主張社會問題管理與資源管理相統一,重在問題解決上;關注結果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統一,重在結果管理上;提倡管理所追求的公平與效率相統一,重在公平上;要求公共組織的外部管理與內部管理相統一,重在外部管理上。公共管理內涵的本質是公共性。這種公共性是社會性的升華或抽象。公共管理的主體、價值觀、手段、對象和目標都體現了公共性,從而與私營部門的管理區別開了。公共管理從權力中心向社會中心轉變,從管理中心向服務中心轉變,管理原則從對上負責到對下負責轉變,等等,也都體現了公共性對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準確定位服務對象。
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選擇等理論為基礎,認為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上,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機構,政府服務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主張建立一個“企業式政府”。一個政府官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家或企業管理人員”,從而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社會公眾則是因向政府納稅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公民對政府的制約主要通過行使政治權利來實現,顧客對企業的控制主要通過購買其商品和服務來實現。企業家式的政府應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并提供較高服務效率的政府。為此,政府應該以服務對象為顧客,以顧客為上帝,政府服務應該以顧客需求或市場為導向。新公共管理將市場模式引入公共領域后,試圖運用顧客驅使制度原理,迫使政府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我國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財力應當集中到滿足公共需求,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十一五”規劃綱要體現了這個要求,首次劃定了政府公共服務領域范圍,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將更多的財力投向公共服務領域。
(三)合理區分政府職能。
新公共管理強調合理劃分政府的決策職能和管理職能,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目標是:市場化、民主化、規范化、高效化、服務化。全球化、信息化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許多挑戰。要求政府具有高度靈敏的應變能力和一流的決策水平。要在全球政策環境中有效發揮作用,政府和政策制定體制的結構就有必要進行調整。對社會公共事務大包大攬使政府很容易陷入千頭萬緒、紛縈復雜的社會公共事務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國內國際重大問題作出及時、果斷、正確的決策。因此,政府應當主動實現職能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轉變政府職能的基本理念是:“小政府,大服務,大市場。”
- 上一篇:當前三農問題的形成及策略
- 下一篇:質監廳行風綜治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