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核心能力研究
時間:2022-10-09 05:32:12
導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核心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公眾對于公共事業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公共事業部門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所以培養出什么樣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怎樣才算是高水平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專業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然而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課程體系不健全,由此導致就業出口不暢通。這些問題的解決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需求。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核心能力構成;大學生
1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國家的“第三部門”開始逐步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由此引發了對職業化的管理需求。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為代表的一些美國大學,先后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在我國,隨著1978年開始不斷深化改革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期,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的需要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化不夠、供給不足的矛盾也逐步顯現出來。為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矛盾,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置為一級學科———公共管理下的二級學科。
2關于大學生的核心能力
在教育學中,核心能力是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的集中體現。張瓊在《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中提出,大學生能力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價值觀,也是核心層次;第二層次是誠信、敬業等個人品質在內的基本素質;第三層次是自我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內的情商;第四層次主要是三個核心能力———學習、實踐和創新。目前,有兩種關于大學生核心能力研究的觀點:以專長為核心和以創新為基礎的能力觀。在以專長為核心的能力觀中,學者認為,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在通過學習知識、實踐操作后,形成的以個人專長為核心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是最突出、最獨特、滿足社會需要的、最具競爭優勢的、能顯示差異化的能力的統稱;而在以創新為基礎的能力觀中,學者認為,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以創新能力為基礎,整合了國際競爭力、持續發展力和創業能力,具有耐性和韌性,不能輕易為競爭者所效仿。這兩種觀點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其共同點都是不易被競爭者模仿超越,即具有競爭優勢[1]。
3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現狀
目前,我國綜合性高校對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缺乏專業化。公共管理專業涉及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具有很強的復合性。而復合性決定了公共管理專業以學科理論為基礎,訓練學生從業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但公共管理專業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這就對學生的實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提出了要求。而目前,公共管理專業的復合性導致課程內容龐雜,沒有核心的重點課程,造成了“樣樣通、樣樣松”的泛專業化結果。缺少自身專業特有的理論、方法和培養目標,在專業計劃中與其他學科專業相重疊,就會造成同質化,模糊并弱化了與其他專業之間的差異,因此缺少了專業特色。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在麥可斯研究院2015年所的數據中,公共管理專業在“2015年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本科專業”中排名第8,愛拼網的調查數據顯示,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分布情況包括“教育”“金融”“房地產”“傳媒”等領域,具體職位有銷售員、銷售行政助理等。這些調查最終反映了公共管理專業缺乏競爭力的現狀。而要想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專業定位,即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等核心問題。
4關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調查及分析
為了研究公共管理專業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本次調查從用人單位和學生兩個角度設計了調查問卷。一方面讓用人單位從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來明確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調查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已經具備的核心能力情況。4.1用人單位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調查分析。通過設計溝通、獨立解決問題、實踐、思維、應變、洞察、參與等多個能力維度指標和“最需要的能力”“最缺乏的能力”兩個方向進行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針對國有、民營和事業三種用人單位,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核心能力要求有事務處理、創新和溝通三個方面,而目前學生最應該具備而又最缺乏的能力前五位分別是實務操作、創新、決斷、獨立工作和開拓意識能力。這說明用人單位不僅強調畢業生創新能力,對實踐能力同樣有要求。4.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自我評判核心能力調查分析。在設計針對學生的調查問卷時,以用人單位調查的結果為基礎,設置了以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中心的20種情境。而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較弱。通過對上述兩種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得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最應該具備的兩種核心能力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陌生問題時形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思路和思維體系;而實踐能力則是大學生投身于現實社會中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
5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
公共管理專業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現代化公共管理服務人才。也就是說,專業培養首先要滿足現代化的要求,能夠順應時展;其次,所培養的人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管理和為公共事業服務。因此,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應該滿足如下要求:5.1具備通才意識。通過前文對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專業性質的分析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弱的專業。然而換個角度思考,綜合性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就應該以“通才式”的教育為主。公共管理作為一門涵蓋了政治、經濟、管理、法律、社會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學科,所培養的人才就應該是綜合性人才。也正是公共管理的“多科性”帶給了學生不同角度深造學習的可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或領域繼續深造,而本科階段跨學科學習的知識恰恰增加了知識面,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增強了競爭力;而職業中專、大專等院校以及部分本科大學則需要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才”。5.2具備大眾理念。精英教育指的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的教育。自我國大力推行教育以來,施行的其實一直都是“精英教育”。例如現階段能夠進入高校深造的學生依然是少數,所以仍可稱為精英教育。而“公共管理”這個專業名稱也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誤會,讓他們誤以為畢業后可以順利地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工作,例如做官或企業高管;而高校在進行招生宣傳時也自然會大力渲染廣闊的就業前景,夸大了事實,加深學生的誤解。因此,這些學生在畢業找工作時很容易有心理落差,覺得工作配不上自己的能力,由此錯過機會。而公共管理專業本質上是服務業,即具有“泛服務(公共服務)性”,它的目的是“服務”公共事務而非“管理”公共事務。因此需要學校引導學生對專業的理性認識,客觀認識環境、認識自我,不可妄自尊大[2]。
6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核心能力
從上文的調查分析中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的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對專業認識模糊不清,對就業前景認識不足。從專業設置來看,公共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太廣泛,本科教育以通識化為主,專業程度不深,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專業缺乏競爭力,學生難以找到發展的重點。綜上所述,本文將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所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總結為以下幾點:6.1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是前提,以此為核心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國情教育。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政治洞察力和政策理解力。政治洞察力指的是能夠讀懂政治,從涉及政府的信息中把握國家的政策意圖和精神并準確預估其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同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的能力。政治洞察力是公共管理專業的必備技能,也是將公共管理專業與工商管理專業區分開來的特征之一。政策與理論理解力指的是熟悉國家公共事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政策的執行過程,熟悉國內公共管理行業的運作規律,同時對國外的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理解和認識,具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政策的方式的能力。6.2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包括調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領導能力。調研能力是指能夠組織團隊對公共管理事業進行調查,掌握科學的方法,熟練運用問卷、訪談等傳統形式,同時也善于借助現代網絡調查的技術;熟練掌握一般的定量研究方法,能夠將調研結果可視化呈現出來。人際交往能力首先包括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訓練好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其次也包括協調好自己周圍的人際關系,善于處理與領導、同事、下屬、客戶和調查對象之間的交往。尤其在我國,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將更難處理公共管理事務的管理工作。與人際交往和團隊協作不同的是,領導能力的要求是能夠組織和運行發展。領導的職責是要帶領團隊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就要求領導必須做好決策和評估,同時對團隊的分工和發展做好規劃管理。領導能力是個人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目前國內公共管理專業最缺乏鍛煉和容易忽視的一點。領導能力不僅是公共管理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個人發展極大的競爭優勢。
7結語
公共管理事業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學科,非常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本文分析總結了一些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所必需的核心能力,但最終的培養還是要落實到高校的教學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分階段一步步提高學生的能力,深化改革,完善專業,最終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友財,王一婷,李平.公共事業管理人才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市場,2017(25):132-133.
[2]李天兵,趙鵬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核心能力建設[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32(3):39-43.
作者:胡倩 單位:江西青年職業學院
- 上一篇:大數據下公共管理創新分析
- 下一篇:電力系統物資集約化管理優化策略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