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游城市化探究
時間:2022-11-24 10:34:00
導語:國內旅游城市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時期的高工資和大眾消費,成熟于20世紀70年代,即后福特制(postfordism)時期的大眾享樂消費(massconsumptionofpleasure)的興起。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城市環境的全面改進及城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原有經濟、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趨完善。可以說旅游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著旅游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
一、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紀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城市觀(注重享樂,pleasure)的一種城市形態,是一種建立在享樂的銷售與消費基礎上的城市化模式[1]。國內已有學者對中國的旅游城市化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對旅游城市化概念進行了界定。黃震方將旅游城市化定義為:旅游區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人們的旅游活動中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王冬萍認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李鵬在黃震方等人定義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旅游城市化還包括旅游景區景點的人工化和城鎮化傾向。陸林從城市化角度,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為推動城市化的一種動力,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從消費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為滿足人們由傳統的日用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移,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旅游作為現代享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過程是一種新的城市化模式。朱告界定的旅游城市化不僅僅是旅游業促進城市發展的一種結果,更主要是一種動態發展的趨勢和演變過程。包括:(1)旅游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強和城市旅游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2)旅游城市化是城市旅游角色的變化,是城市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綜合體轉化的過程;(3)旅游城市化也是旅游促進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動態過程。李璐芳則在王冬萍所定義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礎之上,進一步對旅游城市化的含義作了如下描述:將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以更好地發揮城市的旅游功能,促進城市建設,繁榮城市經濟。安傳燕將旅游城市化定義為:把旅游作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的動力來促進區域城市化的一種過程和現象。內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城市的景區化和景區的城市化。
二、旅游城市化動力機制
黃震方將旅游城市化的形成機制總結為以下幾點:(1)城市化進程的帶動;(2)城市本身的載體作用;(3)旅游者對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選擇行為;(4)政策機制;(5)旅游業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李鵬從內在拉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兩個方面對旅游城市化動力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活動在本質上符合城市化進程的內在動力和規律,具體來說,旅游需求拉動旅游城市化,旅游供給推動旅游城市化。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臺與實施也促進了旅游城市化進程。此外,與旅游相關的活動以及旅游行業本身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丁娟以九華山為例,對當地旅游城市化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城市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除了城市化進程的帶動因素外,旅游城市化形成的動力機制還包括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者的行為規律和偏好、政策制度以及區位交通等因素。吳國清認為,城市旅游的發展促進了旅游城市化的進程。一方面,城市的食宿、娛樂、休閑、通訊、購物等設施比較發達,為旅游活動的實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受閑暇時間、經濟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響,多數城市居民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仍將目標鎖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
三、旅游城市化模式及特征
李鵬將中國的旅游城市化模式總結為黃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景點城市化現象。他認為,黃山作為一個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為旅游活動提供支持的一類城市,其旅游城市化進程極具典型性。曲阜的旅游城市化與黃山模式不同,從時間上看,曲阜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呈現出一種共生關系;從空間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區景點則分布在城市(旅游區)內部,曲阜旅游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他還從武陵源這一景區景點城市化現象的典型例子中,概括出了這一現象產生的一般原因:包括經濟利益驅動,景區景點行政管理條塊分割,行政支配旅游經濟,景區景點與居民村落連為一體,以及當地居民對景區景點的依附關系。
吳國清將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總結為多核心+網絡化模式,作為中國城市化發育最快的地區,長三角已初步形成了由多城市區連綿而成的多核心城市密集地域系統。同時,一個網絡化的經濟環境和地方政府間關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國內區域性合作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區域旅游必然會形成區域內城市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態勢,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亦使得區域內的旅游經濟中心趨于分散化。
四、旅游城市化實證研究
王冬萍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現象在吐魯番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認為旅游城市化可以使城市規模擴大,城市質量提高。旅游城市化使吐魯番城市地域擴大并延伸,推動了吐魯番的城市化進程;同時也促進了吐魯番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城市特色的鮮明化。
朱告以桂林為例,指出旅游城市化與城市旅游化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認為城市旅游化是城市旅游供給方面為迎合旅游需求做出的適應性舉措。隨著大眾旅游逐漸向休閑度假旅游的轉化,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享受城市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文化休閑娛樂設施以及完善的綜合服務配套,人們的這種需求帶動了旅游城市化的進程;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的到來,在服務設施的使用上,市民與游客發生了沖突,城市原有的比較優勢弱化。因此,城市就需要進行旅游化建設,為旅游發展做好必要的改進和完善(如在城市的標示系統、城市的人性化服務設施配套、城市的風貌保護等方面),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優化城市的旅游形象。同樣,旅游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城市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接待地和旅游目的地轉變的過程,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設則是城市為了樹立和強化旅游目的地形象而采取的必然措施。桂林的旅游“城市化”正是桂林城市“旅游化”的必然結果。而桂林在完成了城市的旅游化建設之后,隨著城市形象的極大改觀,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旅游的城市化。
焦華富以九華山為例,分別從經濟影響、社會生活影響和環境影響等方面,對旅游城市化的居民感知進行了研究,指出九華山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經濟方面的正、負影響都有明顯的感知,主要包括: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個人收入,提高房地產價格,導致物價上漲。在社會生活影響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的正面影響感知強烈,而對其負面影響感知相對較弱,多數居民認為旅游城市化對其生活設施、教育環境、醫療條件以及娛樂活動設施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有助于提高當地知名度,促進居民思想觀念的改變,只有少數居民認為旅游城市化破壞了當地的淳樸民風,甚至導致犯罪率上升。在環境影響方面,居民對旅游城市化的正面環境影響感知較弱,但對其負面影響感知強烈,尤其是對人文環境的感知更強于對自然環境的感知。
李璐芳對大連市旅游城市化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旅游已成為大連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之一,但與此同時,大連旅游城市化進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城市化的推進使大連本地人不斷被邊緣化;城市化的推進使大連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城市規劃存在不合理因素等。
吳國清認為,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趨勢是以城市為依托,實現滬寧杭旅游互動是長三角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在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發展過程當中,旅游城市化將成為必然。
葛敬炳對麗江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與傳統的工業城市化相比,麗江旅游城市化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具體表現為:(1)在城市性質和功能上,麗江由工商業城鎮逐步向旅游城市轉變;(2)在城市空間結構上,麗江城區逐步演變成以大研古城為重心呈“扇”形發展;(3)在城市建設用地上,旅游業用地增長迅速,大量城市綠地被侵占;(4)旅游的快速發展,大大加快了麗江人口城市化過程,旅游業成為麗江市居民就業的主要渠道;(5)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麗江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超常規發展。麗江旅游城市化機制包括:資源比較優勢、地方政府推動、民營經濟參與以及旅游消費。葛敬炳認為麗江的旅游城市化是一種典型的資源驅動型旅游城市化現象。
五、旅游城市化的影響
朱告指出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已顯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同時,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旅游與城市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李璐芳認為,旅游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和功能,優化城市的文化氛圍,并且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動力。
李蕓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開發和保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旅游城市化帶來巨大的人口壓力,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城市用地劇增,不斷蠶食和破壞風景名勝區;城市環境質量下降,旅游環境和景區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現代城市景觀與旅游整體環境意境不協調。
黃振方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旅游資源與旅游環境問題,例如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淡化,以城市開發代替旅游開發,建設性破壞比較嚴重;旅游資源產權不明晰,開發利用不合理,缺乏整體協調機制;不當的游客行為和旅游活動使旅游資源與環境質量下降;景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旅游資源與環境管理和保護力度不大等。
六、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旅游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現象。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發展已成為促進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已逐漸成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種模式。但從國內現有研究成果看,旅游城市化研究尚處于探索中,研究內容側重于旅游城市化的動力機制、負面影響及對策。與旅游城市化的發展實踐相比,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旅游城市化概念尚處于構建之中,還未形成較完善的旅游城市化概念體系,研究領域較分散,研究內容不夠豐富,尚未凝煉成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
- 上一篇:藥廠學習工作述職述廉
- 下一篇:教育系統上訪事件處理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