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26 03:59:43

導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及對策

摘要:本文以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區位交通、基礎設施為依據,分析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存在問題,并針對徐州特色及周邊資源條件,借鑒文化旅游業發展較好地區的成功模式,為徐州兩漢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徐州兩漢物質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尤以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為代表,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全國旅游產業的特色產品和獨有品牌。

一、徐州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分析

(一)優勢。1.區位優勢顯著。徐州市位于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具有承南接北、呼東應西、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重要作用。無論從生產力的地理空間布局上,還是從經濟的內在關聯上,徐州都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隨著高鐵的建設,中心地位不斷加強,對周邊城市和地區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擴大。2.資源優勢出眾。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漢文化資源魅力獨具,稟賦優異。以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為代表的“漢代三絕”是徐州市“漢風楚韻”歷史文化的特色載體,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徐州最具有壟斷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資源。3.交通優勢明顯。徐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是華東地區交通和經濟的十字路口,擁有水運、公路、管道、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隴海線、京滬線和京杭大運河全國三大交通干線均貫通徐州。我國“四橫四縱”高鐵網規劃中“一橫”(徐蘭客運專線)與“一縱”(京滬高速鐵路)在徐州交會,為其提供了打造大眾旅游為基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條件。4.人口優勢突出。徐州是人口大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876.35萬人,淮海經濟區2017年常住人口達到7003萬人,區域內人口眾多,隨著國民休閑時代的到來,發展文化休閑度假旅游的潛力巨大。(二)劣勢。1.兩漢文化旅游產品類型單一。徐州市兩漢文化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突出,傳統觀光游覽類型的旅游產品在全市旅游格局中占主導地位。2.兩漢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融合度不足。文化休閑度假旅游、主題文化旅游、特色文化體驗旅游都處于發展階段,同時缺乏帶動性強的大型文化旅游項目及可參與性、動態性的文化旅游產品。兩漢文化、彭祖文化等文化內涵與旅游產業融合力度稍遜,缺乏精品項目與獨具影響力的國際性旅游項目。3.旅游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全市兩漢文化旅游景區的服務體系和城市建設尚沒有按照國際化的旅游目的地標準進行定位和建設,仍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各景區景點與城市的停車場、廁所、游客中心、無障礙設施、旅游交通專線、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礎設施均需完善,以適應未來全域旅游的發展。(三)機遇。1.政策機遇。改革創新是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和最大動力,也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國務院連續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各項利好政策,全國多地都將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國內良好的旅游發展態勢為徐州旅游業發展營造了優越的發展環境。2.產業機遇。大眾旅游時代興起,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拓展旅游新市場、新空間、新領域帶來機遇,為徐州市加速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旅游+”新時代到來,旅游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凸現;“旅游+”有利于推動產業大融合和智慧旅游的新發展。3.區域機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國內開放開發的重中之重。“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之一是加強沿線地區旅游產業和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徐州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拓展新空間。同時,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地位,區域城市、人口較多,有較大的文化旅游市場潛力。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立體化交通格局的形成,特別是從“五省通衢”到“五通匯流”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的形成,將極大改變區域重要客源的旅游行為模式,大大促進徐州商務、會議、會展、休閑度假等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

二、促進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措施

(一)以融合創新為導向,擴大兩漢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加強兩漢文化旅游與其他行業的拓展與融合,延伸旅游產業鏈,拓寬旅游產業面,做大做強以兩漢文化旅游產業為引領的復合產業經濟,創新發展模式。以漢文化景區、龜山景區、市博物館、戶部山戲馬臺景區、漢皇祖陵、漢城景區等為核心,加大對蘇寧廣場、萬達廣場,開元集團、綠地集團等涉及住宿行業的品牌企業,兩來風、馬市街、鳳岐把子肉等特色名小吃企業,曹氏香包、維維集團等地方知名文化旅游產品創意企業的指導力度,引導企業完善景區周邊文化旅游配套設施,重點打造文化旅游集聚片區,培育高端商旅綜合體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體產品,豐富集聚片區產品供給類別。(二)以重大項目為核心,增強兩漢文化旅游發展引擎。一是推動旅游發展載體建設。圍繞旅游目的地建設,推動漢文化景區、龜山景區、漢城景區、漢皇祖陵景區、云龍湖山水片區等文化旅游發展載體提升工作。二是大力扶持重點兩漢文化旅游項目。著力推進市博物館國家一級館建設、戲馬臺提升工程、漢城景區改造工程、漢皇祖陵二期工程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三是加大文化旅游項目運管引進力度。吸引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旅游企業到徐州市投資、合作,共同謀劃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加強與華僑城、宋城、中青旅等國內知名文化旅游投資、運營集團的接洽,跟進漢文化遺址公園、戲馬臺、漢城景區等重點項目。會同省、市相關部門組織編寫完善《漢文化旅游區提升方案》引導文化旅游項目科學布局,理性投資。(三)以品質提升為抓手,擴大徐州兩漢文化旅游影響。抓住核心優勢資源,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充分發揮兩漢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用好、管好優勢資源,加強宣傳推廣,打造特色城市名片。推進漢文化景區、龜山景區、市博物館提檔升級,完善服務配套設施,整體規劃打造,整合宣傳推廣,逐步打造核心吸引物突出、關聯度高的特色精品漢文化遺址旅游區。對現有漢文化旅游景區進行提檔升級,借助江蘇師范大學、工程學院等高校單位的教學優勢,以開封清明上河園、杭州宋城旅游區主題文化旅游模式為樣本,增設演藝、體驗與拓展于一集的綜合旅游互動學習項目。大力推動文化旅游和其他旅游市場主體相結合,培育一批以兩漢文化旅游為主營業務的旅游企業,打造兩漢文化旅游“拳頭”產品。通過高端文化旅游產品的打造,充分挖掘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的潛質和優勢,盡快形成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以休閑度假為主導、以體驗旅游為特色的產品體系,全力推進文化旅游集聚區項目建設。(四)以配套建設為基礎,增強兩漢文化旅游保障能力。緊跟國家重大部署,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旅游廁所建設和長效管理,推動“旅游廁所革命”向縱深發展。抓好旅游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工作,完善無阻礙設施、規范標識、突出廁所文化、加強廁所管理,在全市4A級以上文化旅游景區增設第三衛生間和母嬰室。搭建旅游廁所監管平臺,開發旅游廁所監管APP平臺,建立旅游廁所信息數據庫,為游客提供旅游廁所一鍵導航服務,實現隨時評價、及時反饋、有效整改的旅游廁所服務監管機制,為來徐游客提供便利的“一鍵式”服務。同時對住宿、飲食、旅客集散中心加大基礎建設力度,不斷提升徐州旅游服務質量。(五)創新宣傳營銷方式,提高文化旅游營銷宣傳的影響度。一是開展高端推介,與央視等高端媒體合作,大力推介徐州兩漢文化旅游,擴大兩漢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嘗試選擇鳳凰衛視等收視率較高、針對性較強的知名媒體平臺,投放形象廣告,提高徐州旅游在重點目標客源市場,尤其東南亞客源市場的知名度。二是分眾推介。高鐵宣傳,通過高鐵列車組冠名、12306官網、電子屏等多種媒介形式,以形象投放為主,兼顧產品內容的廣告,讓徐州成為更多高鐵旅客的新選擇。網絡宣傳,可通過與攜程、同程、百度、騰訊、新浪等知名網站開展合作,全面系統宣傳旅游資源。傳統媒體宣傳,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分布廣影響大的媒體,提高徐州兩漢文化旅游知曉度。三是搶占海外市場。在與漢文化有緊密聯系的日本、韓國市場與當地旅游推廣中心開展合作,開發徐州兩漢文化旅游日語、韓語獨立網站,加大海外宣傳力度,搶占海外高端游客市場。

參考文獻:

[1]王欣.試論體驗經濟時代歷史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J].江蘇商論,2008(05).

[2]代翠娥.論旅游文化與社會和諧的關系[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2(11).

[3]張恒,孟天超.論徐州市文化旅游資源及其開發[J].經濟研究導刊,2015(05).

作者:李生蘭 單位:徐州市漢文化風景園林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