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10-26 04:03:10

導語: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摘要:隨著我國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在文化產業邁向新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鄉村旅游成為新的融合方式。分析了“文化+”鄉村發展的主要模式以及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并從規劃和制度層面、民俗文化的挖掘、環保意識的提高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文化+;鄉村旅游;對策建議

黨的以來,我國文化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開始與其他經濟產業進行跨界融合,“文化+”新業態已迅速崛起,其中,“文化+”旅游產業是最為成熟的融合模式。隨著旅游市場的成熟,旅游者對文化體驗的要求逐漸提高,文化已成為旅游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文化+”旅游是指挖掘旅游產業中的文化因子,賦予旅游以靈魂。“文化+”鄉村旅游就是在鄉村旅游中更多地向游客展示鄉村文化的魅力,它不僅是農村的象征性符號,更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對鄉村文化的傳播、民間藝術的傳承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鄉村旅游文化的內涵及發展模式

1.1鄉村旅游文化的內涵。鄉村旅游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文化整體。鄉村物質文化包括田園景觀、建筑景觀、農耕生活景觀、鄉村飲食、鄉村物質藝術在內的多種文化。鄉村物質文化是人們體驗鄉村旅游的直接方式,也是人們感受鄉村生活、欣賞鄉村景觀、感受鄉村魅力的重要載體。鄉村精神文化蘊含在鄉村物質文化之中,主要包括村落、居民的選址布局藝術、生活習俗、鄉村口頭藝術、鄉賢文化、歷史名人效應等。鄉村精神文化是人們體驗農村旅游的重要動力,也是人們理解鄉村文化的重要依據。鄉村制度文化指鄉村倫理道德、禮儀規范以及其他社會規則,主要包括節日民俗活動、鄉村禮儀文化、鄉村權力制度文化等。農村制度文化體現的是不同地域的差異,如果合理開發,都會成為代表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1.2“文化+”鄉村旅游的主要模式。根據鄉村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目前“文化+”鄉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歷史文化+古村落旅游。古村落因為年久久遠而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主要包括農耕文化、名人文化、古遺址和古建筑群。歷史文化之旅依托古村落建筑群、鄉村博物館、歷史名人紀念館等載體,加入富有特色和詩情畫意的古老耕作方式體驗項目,讓游客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下體驗農耕生活,增加旅游的新鮮感和體驗感。生態藝術文化+鄉村景觀旅游。鄉村景觀包括山水風光和生態農業景觀,鄉村景觀旅游以山水風光為背景,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景觀,結合生態、養生、度假等理念,融合科技人文、觀光美食體驗,讓游客在風景如畫的鄉村,感受藝術文化和純天然美食的魅力。民俗文化+少數民族村莊旅游。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區域內集居的民眾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或者生活習慣,如年節禮俗、婚喪民俗、地方戲曲、手工藝術等。鄉村民俗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節慶方式都不一樣,人們在各自的生活習俗之外,對現存的有明顯反差的民俗風情會產生興趣。

2“文化+”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困境

2.1缺乏科學規劃和健全的管理制度。當前許多有關部門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缺乏科學規劃,加上管理水平不高,又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物力、財力、人力的巨大浪費。我國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水平,很多是由村干部或當地村民直接管理鄉村旅游景區,他們缺乏品牌意識和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很難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因為鄉村經濟條件有限,留在村里的人才有限,能夠傳播鄉村文化的專業旅游人才更是稀少。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大部分都是當地村民,本身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就不高,對本土文化、風俗民情的了解也不夠深入,難以向游客傳播當地旅游文化。2.2民俗文化挖掘不足,文化節流于形式。鄉村旅游是傳播鄉土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民俗文化是農村旅游發展的精神支撐。在農村旅游中,與民俗文化有關的體驗設計較少,或者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游客對民俗文化了解不夠。內涵豐富的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令人著迷的魅力源泉。比如湘繡、苗繡、皮影戲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宅院村落……這些鄉土文化遺產既承載著人們揮之不去的鄉愁,又豐富著各地獨有的鄉村生活。但由于技藝難度大、學習周期長、從業待遇不高,即使開設了職業培訓班,能耐住寂寞堅持下來的人也寥寥無幾,如何傳承鄉土文化成為一個難題。近些年興起的桃花文化節、油菜花文化節、櫻花文化節、茶文化節、蠶桑文化節……等文化節層出不窮,但大部分都流于形式,或者空有口號,缺乏差異性的實際內容,留給游客的記憶度不高。2.3環保意識不強,生態文化受到威脅。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的生態問題也面臨新的挑戰。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因規劃不到位、缺乏對環境承載力的正確評估、或者監管不力等原因,影響了鄉村的生態環境。加上越來越多的游客從城市涌向鄉村,各種不文明旅游行為也隨之出現,在景區內亂涂亂畫,亂扔垃圾,不注重環境衛生。旅游管理者環保意識不強,不能妥善處理日益增多的垃圾、廢氣、污水等問題,給鄉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威脅。

3“文化+”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統籌規劃,制度保障。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進行系統合理的規劃。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歷史文化都不一樣,當地政府在“文化+”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按照“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增加記憶度”的原則,開展“一村一規劃”,充分體現各自的地域特色、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在尊重農民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在歷史傳承、文化傳播、居民風貌改善等方面下工夫,打造出內涵深厚、獨具特色的旅游村莊。制定相應的法規和制度,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古村落蘊含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哲理。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制度和條例,加以規劃和保護古村落和農業文化遺產。建設具有共同價值的“鄉土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重視具有識別價值的鄉村群落、居民住宅等“鄉土景觀群”,發揮鄉土景觀的人文輻射作用。以祠堂、宗廟、學堂等作為鄉土文明的載體,傳承宗族文化,弘揚新家風、新鄉風等鄉賢文化。比如,山東省鄒城市唐村鎮先后打造了潘榛圖書館、鄉賢文化展覽館、鄉賢公園、潘式家祠等場所集中展示鄉賢文化。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鄉土人才是指那些扎根鄉土,活躍民間,掌握特殊技藝的能工巧匠、善于開拓創新的經營能人、擁有一技之長的生產能手等。有些鄉土人才技藝超群,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傳人,他們千方百計傳承技藝,給當地的民風民俗建設錦上添花。在“文化+”鄉村旅游發展中,既要高度重視現有的鄉土人才,也要著力挖掘潛在的鄉土人才,并積極扶持成長中的鄉土人才,為“文化+”鄉村旅游助力。借助返鄉創業浪潮,引導一批高素質高文化的返鄉人員加入到鄉村旅游業中,讓他們給當地旅游從業者加強培訓,用“一幫一”或者“一帶一”的形式,培育出一批優秀的鄉村文化講解員,為游客提供更專業的服務。3.2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傳承民間藝術。重點挖掘古村民俗文化傳統,包括風貌建筑、民俗服飾和歌舞節慶等。將當地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融入到鄉村旅游建設中,以山水為骨架、文化為底蘊、生態為主題,使鄉村旅游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針對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出現的歷史人物,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并實地標明,以便加深游客的了解。多角度展現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民間文化。土家族的擺手舞、苗族的蘆笙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土家的刺繡和苗家的蠟染也是手工藝上的一道奇觀。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馬宅村的文化禮堂,婺劇木偶戲成為重要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壓臺節目,已被納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現藝術文化,發揮文化節作用。挖掘鄉村藝術文化,多角度展現鄉村之美。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藝術化也開始邁開步伐。比如四川漢源縣,以花海果鄉為主題,讓田園變公園、農村變景區,一個產業就是一個“田園景觀系統”:在時間上一季一景,一月一景,到了花季、果季還是一天一景;在空間上一山一景,一溝一景,一壩一景;在微觀上一園一景,一步一景,一樹一景。還有年畫村、陶藝村等,都說明鄉村藝術化大有可為。充分發揮文化節的影響力,加深游客的鄉村旅游體驗。茯茶曾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是古絲綢之路上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種。借助對茯茶文化的挖掘,陜西省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茯茶鎮成為全國第三批“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把茯茶元素深深植入建筑風格、氛圍營造及產品宣傳設計中,通過舉辦文化活動、茶文化論壇等形式宣傳茯茶知識,通過游客親手制作茯茶等形式增加旅游互動,加深消費印象。挖掘傳承茯茶工藝,使茯茶文化歷久彌新。3.3提高環保意識,倡導文明旅游。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恢復和提升農村生態,讓農村的生態優勢變成農村發展的寶貴資本。要讓老百姓種下的常青樹,能夠變成搖錢樹,讓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態飯”“旅游飯”,讓保護生態不吃虧。保護好青山綠水,就能換來真金白銀。在制定旅游資源開發戰略時,結合中長期規劃,根據環境和資源容量,適度開發旅游產品。倡導“綠色經營”和“文明旅游”,在景點增設垃圾桶、指示牌、警告牌等必要設施,在進行鄉村文化宣傳的同時,推廣環境保護理念,加強旅游的環境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旅游氛圍,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綜上所述,“文化+”旅游模式,能賦予鄉村旅游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并為其注入生機與活力。針對目前仍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當地政府利用鄉村振興戰略,用制度來保護文化,用理念來經營文化,用人才來傳播文化,唯有如此,“文化+”鄉村旅游發展才無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李占旗.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8):214-218.

[2]李勇軍,王慶生.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3):16-18.

[3]張善峰.鄉村文化在鄉村旅游規劃中的表達[J].上海農業學報,2008,(2):127-130.

[4]吳珊.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旅游文化發展的途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7,(2):51-52.

[5]張春蓮.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與機制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4):24-25.

作者:何小玲 單位: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