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產學研結合論文
時間:2022-09-01 08:50:00
導語:技術創新產學研結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其本質特征是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主要構成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中介機構等。各個主體在實現該體系的各功能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并存在著合理的相互聯系機制。其中,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該系統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所以,三者之間的相互結合的創新模式正日益促進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應給予高度重視。1強化技術創新中的產學研結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科技化、國際化和高度專業化趨勢,使企業從事科技開發活動需要與外界進行大量的技術、人才、信息、資金和物質交換。與智力、知識、信息資源豐富的大學、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產學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其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技術創新規律,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機制,是優化企業科技行為的有效實現形式和途徑。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解決科技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币虼?在技術創新的新形勢下,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應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理順關系,取長補短,完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全過程。1.1著力解決產學研界面的準確接口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因素小,創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沒能找到與企業的結合點。如我國的技術市場發展雖快,但按目前的趨勢看已出現三多三少:各地各種名目為“科”“企”搭橋唱戲的科技交流會、科研成果會多,而最終成交的項目少;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專利項目多,能滿足企業需要的項目少;在科技交流會上簽訂意向合同的多,會后達成協議實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難找到一項滿意的項目。而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成果雖多,但有相當一部分是試驗室的成果,僅通過鑒定或小試,尚未工業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大量學科及綜合高級人才,適合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結合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其中,基礎研究是高校的優勢所在,對技術創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導作用。當前有些人以為高??萍嫉漠a業化就是“全面出擊”,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到下游的市場開發、銷售服務一竿子插到底,全過程包攬在高校身上。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大學的內部結構及內在機制并不適合于經商,高校在產業升級中發揮作用應當集中在培養人才和關鍵技術攻關上。不少事實說明,從基礎研究成果到關鍵技術開發需經過大量技術轉化工作,才能變為生產力。產業升級要靠產業界、政府、學術界及研究機構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學負重過大,違反現代社會分工的客觀規律,不利于實踐。美國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學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業輸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發展起來的,但決不是由這兩所大學直接經營,否則,這兩所大學就不會成為一流大學,硅谷也未必能成為著名的高技術產業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即投入主體、研究開發主體、利益分配主體和風險責任承擔的主體。但應當看到,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企業普遍技術支撐不足,對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承受力弱。目前,許多大中型企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尋求合作,僅著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項目,缺乏從長遠的觀點考慮如何提高企業新技術的吸收及開發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開發一些技術難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極低。例如許多高校面對現實,把科技成果在校內進行前期轉化,力求自我開發,發揮“孵化器”和“輻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術成果一般對市場缺乏準確定位,成果多數屬于上游實驗性研究而工藝技術集成度小,加上注資能力極為有限,常常難以打開產業化局面。所以,面對目前這種狀況,較好的作法是應鼓勵有眼光的企業家搜尋一些科研幼苗或實驗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資金、基礎設施、工程技術、人力與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例如無錫輕工業大學與無錫中亞公司聯辦的產學研聯合體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聯合體根據協議,設置管理委員會,管委會由雙方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管委會負責聯合體的運行,明確雙方的義務和權利。其中學校負責科研開發和中試、研究方向的確定、技術管理、人才培訓及向科研主管部門爭取立項等工作;中亞公司負責提供中試場地、儀器設備、工程化基地建設等,并每年向學校提供前期科研經費和人才培養經費等,聯合開發的科技成果雙方共享。由于合作雙方真心誠意,關系密切,優勢互補,聯合體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檸檬酸鈉生產基地。1.2解決技術創新中的資本“瓶頸”針對產學研結合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資金問題,應該創建產學研聯結的資本紐帶,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提供新的驅動機制。借鑒國內外實踐,主要應開拓兩種途徑。途徑一:組建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門、企業、公眾機構和高校發起認購,建立有效的管理機構和投資操作制度,并給予優惠政策,盡快扶持上市融資。日本從60年代開始,建立一種叫“新技術開發事業團”的投資模式,“事業團”是由政府出資作為基本金、吸收民間資本參加、集技術中介和投資于一身的財團法人,每年定期向大學及科研機構征集愿意產業化的成果,介紹給愿意開發的企業,由“事業團”提供大部分開發資金(一般為70%),讓企業與成果發明者協作開發,成功后獲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若開發失敗,事業團的投資不收回。因為對成果作嚴格篩選,成功率高,不僅促成大批科技成果產業化,本身收益也迅速壯大,開始的資本金僅有3億日元,二十幾年后的1989年達到125億日元。這種新技術風險投資的模式,比起前幾年我國國內投資公司紛紛搞房地產投資明智得多。例如廣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構建的比較好的案例之一。該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由廣州原能發展公司、廣州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廣州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廣州市科技實業發展公司、中山大學、廣州創業化工聯合有限公司、裕達創業基金等7個單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資構建,依托單位是具有科技綜合優勢和潛力的中山大學。其目的是建成一個集研究開發、中試生產、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新型科技開發實體。中心根據《公司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了規范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主任(經理)層,規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各自的職責,運行機制體現承包制、聘任制。目前該中心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正朝著研究所搞基礎研究、中心擔負開發中試、企業進行規模生產經營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發展。途徑二:在高校之間直接創辦新技術產業化上市公司,對高校的科技產業進行結構優化和重組,在明晰產權后實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機構和合作的企業控制法人股,并對有開發前景的若干新技術成果公開向社會募集公眾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盡快上市,這樣,既能盤活目前高校科技有形資產的存量,又為高校大量的科技無形資產社會化創造一個有活力的機制。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這是政府行為中最能收效的措施。例如,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統部同我國三大儀表集團公司中的西安儀表集團公司合作建立西儀浙大控制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轉讓了該部開發成功的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統和SUPCONJX—20A無紙無筆記錄儀的總裝技術和生產技術;與浙江華達實業公司合資成立了索普康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生產SUPCONJL—22A無紙無筆記錄儀;同浙江省經濟技術發展公司合資,成立了迪康自動化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大力推銷SUPCON系列產品系統。通過這些措施使SUPCON集散系統和儀表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工廠創造的經濟效益更是難以統計。全國許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邁出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天大天才、東大阿爾派等等。以北大方正為例,幾年間由原來的幾億元產值增長到去年的60億元,近年自投研究開發經費6000萬元,不斷保持技術創新的好勢頭。1.3創建產學研聯結的人才互補模式當前無論企業還是高校和科研單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單位中,懂政策、善經營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奇缺;對企業來說,關鍵是缺乏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的科研開發型人才。“科”“企”雙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將有利于雙方的發展。如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雙向定期租用、借調、互換技術人員,也可聯合組成攻關組,就某一項目或課題合作研制。這種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員自己下海,或被企業挖走更有利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人才的長期培養使用。這種人才交流方式也應在科研單位之間、科研與設計部門之間、科研單位與高校之間進行。如能推出技術計時工,或將項目分解外包,將不失為最大限度發揮技術人員能力的舉措。為鼓勵科技人才雙向交流,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如流動期間,有關人員在原單位的福利待遇不變的情況下設立獎勵基金等。目前,即使具有很強研究開發實力的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注重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研究中心有1.5萬名科技人員,其中博士2100人。在科技實力十分強大的條件下,他們仍與美國5所最著名的大學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這種強強聯合,使得該中心平均每個工作日就創新1項專利。此外,這家公司還隨時準備錄用這些大學中成績優異的學生。1.4強化“官、產、學、研”結合機制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管理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由于行政職能的劃分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科技經濟聯系協調和合作的渠道不暢??蒲袡C構往往是“自己什么強就要求政府重視什么,推廣什么”,很多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往往期望“政府給什么項目就做什么項目”。而兩者并不以市場為紐帶,相互協調、合作,尋找商機開發產品。由于各自為政,往往是每家頒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對本單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逐步形成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積極參與和引導的“管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在這種合作機制中,政府的職能應該是:制定合作發展的戰略規劃、重大政策,協調重大合作項目等;科研機構的職能應該是:著眼高技術的基礎研發工作,提供最新的技術和研究成果;企業的職能應該是:著重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工藝創新,并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實踐證明,對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發揮行政干預作用,必要時給予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對成果轉化工作將是一個很大的推動。2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共同推進產學研結合目前,信息缺乏已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之一。產學研合作可以實現雙方之間的信息與知識結構的優勢互補,以外延方式擴大、豐富企業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從而有效提高企業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經濟學家認為“信息的價值就在于形成關于未來知識,并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于未來的控制”。一些專家估計,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識對經濟的貢獻率可能由本世紀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聯系松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缺乏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為此,應大力建設與企業雙向溝通的信息系統,不僅要及時地了解國內外市場動態,全面了解企業的情況,而且要讓企業及時地了解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如中國教育科研網(CHINACERNET)的建設與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所以,國家、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應該重視科技信息網絡的建設,建立科技信息資料庫,建立起面向市場、面向全國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網絡,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目前應通過各種的中介組織和機構,著力建設這一信息系統,不斷完善該系統信息溝通與反饋的功能。如美國德州大學科技園區有一個與企業網、商業網、金融網聯通的信息網絡,提供大量準確快捷的信息資源及配套服務,使其孵化的高新技術產業成功率高達90%以上。又如在德國的下薩克州專門有一家技術轉讓和創新公司,該公司1989年成立,現有員工60名,1998年收入600萬馬克,其中一半來源于官方撥款,一半為企業服務所獲得。該公司為了推進技術創新,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界建立起聯接平臺。如為推進生物工程的創新,把有關170個企業、機構甚至出版社都聯接成網絡?,F在已建立了汽車、運輸、生物技術等9個創新的平臺,實行網絡性思維、一條龍服務,有效地推進了技術創新。
- 上一篇:獨家原創:銀行基層機構的服務改進方案
- 下一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