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28 04:06:00

導語:中小企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企業管理論文

一.決策的關鍵,是要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圍內

當你要做個決定時----譬如你決定要去創業、或者你的企業準備要擴張進入新的領域----這就是決策。

回顧過去,當我們看到史玉拄們的慘敗,當我們學習了管理知識后,我們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道理:譬如說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決策的過程是要科學化民主化的。。。當你真的“科學化”了去做決策時,你忽然發現,你依舊會做出錯誤的失敗的決策來。

這時,你會對管理知識產生懷疑。事實上,并非管理知識錯了,而是你自己“形而上”了。決策的本質,就是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而這些,是無論你事前做了多么細致周到的準備,它都是依然存在的。

決策的關鍵,不是決策的對與錯,而是你所做的決策,要控制你能承擔的起的范圍內。譬如說在個晴朗的早晨,你未帶傘出門,可到了中午卻下雨了,此時你很難說你未帶傘的決策是對是錯,即使你懂得管理知識,你事先收集了當天的所有的天氣情報,可依舊會“天有不測風云的”。

此時,你未帶傘的決策事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于你未帶傘而由此帶來的全身盡濕,你的身體是否能承受雨淋才是關鍵的。當我們回頭看那些失敗的企業案例,我們就會發現其決策本身,大都是不在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都是賭徒和投機似的決策。

很難為“承受的范圍內”劃一個界線或找到個度的。也許,劉歡的一首“從頭再來”,可以算是個界線吧?決策另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就是決策的執行問題。當你做個決策,在事實上失敗后,你可能會認為決策錯誤,事實是決策未錯,而是執行決策中出了錯,譬入人才資金等等。此時你“怪罪”于決策的話,你依舊無法看清企業中人財物等因素的不足和缺陷,今后你仍會“決策失誤”的。

當你明白了這些后,你會發現真正的決策拍板時,不是那些科學化的東西在左右你,而是你的全面素質甚至于是直覺在起作用。你會對MBA拿來的激情四射的報告,平靜的說:你先放這吧,我會看的。此時,你已經經歷了從混沌(跟著感覺走)----學習(茅塞頓開尊重一般規律)----返樸歸真(簡單直覺判斷)。

最后,所有的決策在拍板的剎那,都會歸結于你的膽魄與直覺!請相信你自己的膽魄和直覺,否則學過管理學的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了,連計算機都可以做決策了。這時候你知道了,所謂管理專家們說的史玉拄們的決策失敗原因,其實是為理論而理論的胡說。表面上看,你是從膽魄直覺----膽魄直覺,實際上你是大徹大悟到返樸歸真。當你懂得了決策和決策執行的一般方法后,請勿由此變得縮手縮腳甚至于丟掉了你膽識和魄力,否則,你就丟掉了你身上做寶貴的東西,你也不再是“你”了。

二.你的企業能活多久,取決于你的核心競爭力!

你以前從未問過自己:我的企業能活多久?因為你不懂管理,你在跟著感覺走,自然不知道“企業戰略”的概念。當你學習了這些知識后,你知道了企業該有戰略,不能再跟著感覺走了。企業戰略就象一個人對自己今后的發展設計一樣,你知道了企業和產品都有著生命周期的,都會經歷初創、發展、成熟到衰退的。

當你懂得了這些后,你為自己以前的糊里糊涂和無知,而感到懊悔和羞愧。于是,你懂得了企業要有戰略,也懂得了怎么制訂戰略和執行戰略,尤其是你看到這樣一組數字:“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6。5歲,民營企業只有2.9歲,生存超過5年的不到9%,超過8年的不到3%”。你為此驚出一身冷汗,并慶幸自己多虧懂了,否則。。。

于是,你也忙著制訂戰略,有了厚厚的一本企業戰略。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卻有些困惑了:戰略計劃顯示的幾年后該萎縮的行業,卻依然健康的活著;一項落后的技術,換了個環境,是那樣的生機勃勃;你制訂的宏偉目標,按計劃分析樣樣條件具備,可就是無法達到,而你卻不知問題出在哪里?再于是,你感到了困惑:企業沒有戰略是可怕的,可有了戰略后,也是“可怕”的。慢慢的,你終于知道了:企業戰略是在一個靜止的點上,所作的分析與判斷,它就想一個人發誓要做個**家一樣,而實際上卻是根據自己的實踐來調整(注:所有話題均限于中小企業,大企業是要堅定不移的執行戰略的)。當你看到某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而你的朋友卻活得很好時,你知道了:企業必須要有戰略,但企業戰略只是中小企業對自身的參照和提示判斷,企業長久生存的辦法,是來自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來自戰略設計(戰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

何為核心競爭力?你看到的教科書上說,核心競爭力是具有獨特性、不可模仿性等等,起初你以為核心競爭力只限于產品、技術等看得見的東西。慢慢的,當你看到微軟的技術,其實并非是世界上最好的;當你看到聯想的產品,其實不一定組裝比小企業的更好;當你看到最先進的依星通訊,卻以失敗告終,你終于知道了:核心競爭力可能是先進的技術;也可能是你的市場理念或網絡;甚至是你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

接下來,你不再困惑了!你不再把企業理念文化當作可有可無了;你也不再教條的設計或設想企業戰略了。你會非常務實的、同時又是高瞻遠矚的思考:我的優勢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在憑什么和對手競爭?打敗我的對手的優勢,我能學得來嗎?慢慢的,你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也是別人學不來的。

三.企業文化是成本最低(也是最難的)管理手段!

“企業文化”恐怕是見諸報端最多的一個詞了,在中國點子公司、策劃專家也是多如牛毛。企業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念、風格和行為準則了(視覺標識等并不重要,而這恰是“策劃專家”重視的)。在中國的企業里,企業文化也是最多爭議和最五花八門的東西了。把企業看的很重,花大力氣建設者有之;視企業文化為無用,可有可無的有之。。。

企業文化能“建設”出來嗎?我的觀點是:不能!企業文化是隨著企業主(家)慢慢自發形成的。一個善于創新的管理者,就會形成企業的創新文化;一個嚴謹的管理者,就會形成嚴謹的文化。如果你是八點準時上班,那員工就不敢懶洋洋的九點來;如果你中午會喊上員工打撲克牌,即使你不在,員工也會“自覺”的去打撲克的。

企業主(家)的個人行為,是形成企業文化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企業主們的個人行為,會成為員工的榜樣的,一個慣于騙人的企業主,誠實的員工也會在其訓導下,變得滿口謊言的;一個有事業心的企業主,員工漸漸的也會崇高起來。企業里的后來者,幾乎是無能力扭轉局面的(假設那文化是不合適的),他們要么是逐漸的被同化,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么是不適應而退出你的管理團隊。

企業文化是企業里,管理成本最低、而又是最難讓其發揮效益、甚至于讓其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說白了,就是通過理念和精神,從而激發或約束員工的行為。企業文化是完全可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的。譬如對外:以“誠信為本、顧客至上”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帶來更多的客戶;譬如對內:以“尊重個人價值”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更多的激發出員工的創造力來。而這所“花費”的成本,只是企業主個人行為及其慢慢上升為理念的過程。

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是從企業主(創業者)個人行為----企業行為風格----最終上升為“企業理念”的;當張瑞敏當年砸不合格的冰箱時,就已經奠定了其后來的“大腳印”的企業文化;聯想的“賽馬”的企業文化,也是來自于柳傳志當年自己開會遲到自罰站三分鐘的。企業文化是由企業主或創業者而來,但一旦上升為企業理念,就已不再是創業者本身的文化了,而是成了連創業者也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并最終通過企業行為系統(BI)、企業形象系統(CIS)表現出來。

企業文化是最容不得欺騙的,否則你會遭到多倍的報復,也就是心理學上的逆反心理。當你也學著別人,從大街上抄來“顧客至上,實際上你卻鼓勁員工能騙則騙,顧客也將由此加倍的報復你。很多的所謂的點子大王或策劃專家,為企業所做的企業文化理念和CI設計,完全是流行什么就設計什么,而全然不顧企業主(家)們的個人行為,以及由此已形成的企業文化,也不考慮企業的行業特點,其結果是企業除了一本裝飾漂亮的策劃書和響亮的口號外,于企業無任何意義,最終,那本漂亮的策劃書,也成了落滿灰塵的廢紙。四.企業管理的覺醒,是從財務(數字)開始的!

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主,最重視的是市場營銷,最忽視的就是財務管理了。也許,有一天,你很煩惱的跟朋友說:我總是感覺吃喝(交際業務)費太高。你的朋友給你簡單的算了算,然后告訴你說:你的吃喝(交際業務)費已占到了銷售額的20%,而財務規定是1。5%,實際行業平均水平是10%。此刻,你才忽然間感覺到,自己原來什么都是“毛估估”的。

企業尤如人的身體,你的胖與瘦、是否貧血等等,是由醫學的檢測和科學的數字來判斷的。中國文化是一種感性的模糊文化,講究的是感悟意境;而西方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清晰文化,講究的是真實細微。這本是無所謂優劣這分的,只是企業是個經濟動物,要求其用數字說話,在中國文化熏陶下的企業主們,頗為顯得力不從心。這使我想起了中國的籃球,美國NBA的投藍率等“科學統計分析體系方法”,漸漸的影響著中國籃球,使得中國籃球最終也是用這種數字化的方法來客觀的評價球員,而不是以前的“你還不錯、你很不好”這種模糊的評價了。

企業管理的覺醒,是從財務數字開始的!財務數字是企業運行的最真實的反饋。對于企業管理,當你發現有什么問題時,往往從財務數字分析入手,會使得問題豁然開朗起來。比如企業銷售額的連續下滑,平均貨款回收期的延長,企業負債率的高企不下,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都會是企業危機的早期信號。

關注財務數字,關鍵是要關注數字背后意味著什么。雖然最假帳在中國似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這并不妨礙你做財務分析和判斷,簡單的做法就是把空白的財務報表,填上真實的供自己用來判斷的真實的數字。資產負債率是給債權人看的數字,利潤率是給股東看大數字,流動比率是經理人自己判斷企業是否正常運營的數字。對于財務數字,如果不去做判斷分析,不懂得每個分析數字意味或代表著什么,財務報表和財務分析,就是一張廢紙了。

財務分析判斷的目的,是用來校正企業的管理運營的。它有著正反兩方面的校正意義,正向校正是用財務分析數字,來判斷企業目前的運營壯況,從而管理糾正;反向校正是企業要做決策或管理糾正時,要有財務分析報告做為其判斷依據。當然,財務分析報告只是判斷決策與管理的依據,對其深刻的理解,是來自于都某個行業或某個問題的長期的實踐積累,如果從模糊管理轉到完全相信數字分析,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五.資金不是萬能的,沒有資金流是萬萬不能的!

資金流對于企業,尤如血液于人體。這是一個很恰如其分的比喻。人可以殘缺,可以貧血,甚至可以心臟驟停。。。,但是絕對不可以血液停止流動!注意:是“資金流”而非“資金”,資金也許很充分,但不流動的沉淀了的資金,企業照樣要死的。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了,為什么企業明明是虧損,卻還在生產和銷售?因為只要資金還在運轉流動中,企業就還有翻身的機會!我們也能理解了,為什么一個贏利的企業,卻因為資金的沉淀,卻反而倒閉了!因為資金的流動被困如三角債,企業因現金枯竭而死!我們也能理解了,負債率只有50%(負債警戒線內)而流動比率低的企業倒閉了,可負債率高達90%以上的企業而流動比率高的企業,卻還在幸福的生活著的原因。

我們仔細觀察那些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閉了的企業,我們就會發現“資金流”的被困或者說是枯竭,即便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也是導火索!史玉拄巨人大廈的倒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資金流的斷裂!我們做個假設,假設當初其或是采取有效的融資、或是更好的處理其保健品的資金回收運轉,史玉拄和他的巨人大廈的歷史怕是要改寫了。我們也很難想象,大莊家呂良如果不是資金鏈的斷裂,他以后會怎樣的呼風喚雨?

我們通常所說的“財務危機”,就是指的資金流的枯竭。企業的正常運轉,是依賴于現金的流動和現金的支付能力,而收入和利潤并不是現金。有利潤而無現金流入的企業,照樣會破產。有財務專家給出了這樣的提醒:一個發展中的新企業應該提前12個月知道它將需要多少現金,何時需要,作何用途。對于資金流(速動比率)比率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比率按財務上的通用說法,是控制在1:1的比率上,事實上,則該根據企業不同的行業和企業實際情況,來做判斷和選擇控制,而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就是企業短期償債的額度和時間。加快資金流的運轉周期,也是有很多辦法的,如改變客戶的回款周期,以信譽來劃分客戶等級,再如采取謹慎的財務策略,對于一些小企業,有時一筆產品或是貿易損失,足以抵消全年的利潤了。

六.企業管理方法和風格,是無對錯之分的!

我們常說,企業管理即是門科學,又是門藝術。于是,就有人問:管理中哪些是科學?哪些是藝術?甚至于有人“算”出科學與藝術,在企業管理中所占的百分比。無疑的,這是笑談了。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在管理中本就是相輔相成、交融與共的。所謂的科學性,是指管理的一般科學規律;所謂的藝術性,是指在尊重一般規律的前提下,所做的靈活性與創造性的把握!

據此,我們知道了:管理方法和風格,是在尊重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對現實情況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把握。這種把握,是無一個固定標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企業的環境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等等,自然無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便以上都相同,也會因企業管理者的性格和秉性的不同,也顯示出不同的方法和風格來。如果硬要加個標準的話,我想。一句大家都會的哲學名言,似乎可以算個標準了,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擔心其存在的是不合理的,企業和企業主們會在市場作用下,自動做出調節的。

管理方法和風格,本身是無對錯之分的,以實用為衡量的標準。如果你所用的管理方法出了管理問題,并不是管理方法出了問題,而是你把方法用錯了地方;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被別人“證明”似乎是不正確的管理方法,于你卻可能是正確的適用的。

這樣,就會引出兩個問題來。一是員工方面,如果你對企業的管理方法和風格,非常的不習慣,進而批判企業的管理方法和風格,甚至于是碟碟不休的滿腹牢騷,此時,并非企業管理方法和風格發生了錯誤,而是你自己的文化和價值取向,與企業發生了偏差,你能做的,要么是適應企業,要么是選擇離開企業。

二是企業管理者(企業主)方面,對于新的流行的管理方法,切勿輕易的模仿,甚至于一夜間取而代之。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企業家們,幾乎每天都在“創造”出新的管理辦法和模式來。新的名詞也在不斷的涌現出來。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對別人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或模式,于你卻可能是滅頂之災。把握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牢記管理方法和模式無對錯之分、新舊之分,實用的就是好的!

七.“執行力”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的事!

什么是執行力?就是企業里為某項任務、某項指標,而要完成的力度。我們知道,所有的決策、制度、任務和指標,其最終目的都是要通過執行來完成的。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大到國家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小到企業里的“制度掛墻、我行我素”,無不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把“執行力”看做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是會讓我們看清很多問題的本質的。當一項決策的結果出了問題,我們多是懷疑決策本身;當管理制度無法執行下去,我們也是多怪制度本身;當一項銷售指標未完成,我們也是懷疑指標本身的過高。事實上,以上這些問題,大多是出在“執行力”上,是執行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因人或事的因素所出的錯誤,而非決策或制度本身錯誤。

執行力是企業管理中一個“豎向”的概念,它是橫切過如戰略決策、企業管理、銷售計劃、企業文化等經營管理要素的。也就是說,它和每一個經營管理要素,都是相交的;每一個經營管理要素,都存在著執行力的問題。搞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看到“執行力”是多么的重要:所有的決策或任務的目的,都是要求出現與之相應的結果的,而這結果就是來自于執行力!

企業執行力的充分保證,最重要的并非是規章制度的建設和完善,而首先是來自于企業文化,其中又以企業文化中“價值的認同”,顯得最為重要;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是認同企業或任務的價值,其創造力是驚人的,反之,不認同的結果會是敷衍了事。其次,是來自于企業各級管理層的“模范”的示范效應。其三,才是相應規章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對于企業執行力的事先的評估與判斷,是有利于企業決策和具體任務的完滿完成的。意即,企業做任何的決策和任務前,要判斷企業本身的執行能力。事實上,我們常會看到企業那種“事情是好的,但不是我所能做的”的感嘆。對于執行力的高度關注,不但能使我們分清很多問題的責任的真實所在,能有利于避免企業可能的人財物和時間上的浪費和損失。

八.持續的、終生的細節管理!

如果說,企業里要持續的、一直要給予高度關注的事,那只有一樣,就是細節管理!我們對于企業的主要管理要素,可以這樣看待:決策是關鍵;管理是基礎;技術是工具;產品是載體;文化是靈魂。可見,管理是一切管理要素的基礎。如同蓋樓房,地基是樓房百年大計的保證;地基不牢,樓房未必會即刻坍塌,但卻無法保證樓房的百年大計。

中國并沒有市場經濟的歷史,第一代的創業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我們看到的企業,多是“粗放型”的管理。從對于產品質量的粗放管理,到對于銷售的粗放管理,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企業不規范的管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緊缺時代,企業的“厚利”,甚至于是“暴利”,掩蓋了企業管理中因粗放所帶來的問題。

說細節管理是持續的、終生的事,而沒有說是“最重要的”事,是因為如果要把企業的功能,按重要性排序,是先經營、后管理的。經營(尤其是經營決策)是企業關鍵所在。而管理是在經營順利的前提下的完善。江浙一帶的很多企業,都是經營非常出色,而管理相對滯后的。

這樣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真實的看待管理,即不要過高的、當做最重要的事來看待(現在有過高估價管理的傾向)。同時,又要認識到管理(尤其是細節管理)的基礎性、持續性。如果說要給企業管理要素,劃一個重視過程的曲線的話,其它如戰略、市場、財務等等,都會是一條有起有落的拋物線曲線;唯細節管理,是一條在一定起點高度上的直線!

細節管理,是企業的最基礎的管理工作。企業發生的困境、危機、甚至倒閉,幾乎都是管理細節不當,從而成了企業深層次問題暴發的“導火索”。細節本身并不是危機,但它卻能引發危機。從產品質量的管理,到員工的跳槽,由于企業細節管理不當,從而引發企業危機的例子,比比皆是!

企業的管理體系建設、文化的形成、不斷的做大做強,也是在持續的細節管理中,慢慢形成壯大的。細節管理,說到底就是企業管理環節的細化,以及對細化環節科學規范的管理。在管理模式和創新上,最多的就是企業細節管理的方法。“堤壩毀于蟻穴”,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請不要忽冷忽熱式的去細節管理,而是要持續的、終生的給予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