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網絡下社區管理系統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08 03:49:55

導語:對等網絡下社區管理系統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等網絡下社區管理系統設計研究

摘要:本文介紹了一種對等網絡結構的分布式社區管理系統的設計。通過系統的需求分析、系統架構設計和軟件設計,實現了對等網絡架構下的社區管理系統。解決了小型分布式應用系統的P2P節點通信、信息同步和任務協同問題。實驗結果表明,可作為對等網絡結構下的分布式應用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的參考。

關鍵詞:對等網絡;分布式應用;社區管理;節點信息同步

大學的學生社區一直是維穩工作的重點。學校的要求包括:阻止不法人員隨意進入學生社區,保障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輔導員、班主任定期走訪學生,了解學生思想狀況解決學生的一些實際問題;組織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防火防盜管理,保障社區安全。但是社區低效的傳統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要求,需要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除學生工作部以外,學生社區管理各部分的功能需求相對獨立,相互間信息交換頻度不大。采用對等網絡(peertopeer,P2P)模式[1]來實現學生社區管理系統,可使系統的可靠性得到提高[2],擴展性更好,工作負荷得到平衡[3-4],從而避免客戶服務器模式的一些問題。

1存在的問題

傳統手工方式的社區管理存在諸多問題。(1)來訪者管理存在隱患。一些學校還在采用的由來訪者自行在來訪者登記簿上登記個人信息,社區管理人員進行人工查驗、信息查詢和統計工作。隨著外來人員的增加,面臨社區通行效率低、核查來訪者身份困難、易發生漏登漏查、查閱和統計低效等問題。(2)社區走訪管理工作量大。輔導員、班主任定期走訪學生社區是學生管理工作的考核目標。但是手工方式下,走訪社區的登記、查詢、統計等工作量大。(3)學生晚歸監控難度大。控制學生晚歸是社區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定期與輔導員交換學生晚歸信息,輔導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晚歸情況,采取管控措施。周末和節假日是學生晚歸的高發期,易造成晚歸登記的時段性堵塞和漏登現象。(4)學生社區活動包括社區組織的文娛、體育、學術交流等活動,社區安全事件包括發生在社區的盜竊、火災和各種沖突等,這些方面也有大量工作需要信息化。

2對等網絡分布式系統設計

2.1系統功能設計。按照社區管理提出的功能需求,系統劃分為7個子系統,包括:來訪者管理、輔導員及班主任走訪社區管理、學生晚歸管理、社區活動管理、社區安全管理、學生工作管理和系統信息服務。由于社區有出入口、社區辦公室、學生工作部和社團等多處管理場所,按照需要在多處配置對等網絡節點(P2P節點),將子系統被部署到節點中。下面是P2P節點的功能。(1)來訪者管理主要包括來訪者信息登記、查詢、統計和維護功能。登記時,社管人員查看來訪者的有效證件,錄入姓名、訪問事由(親友來訪、參觀學習、辦理公事等),系統采集人臉圖像、記錄來訪時間。通過公安系統公布的犯罪通緝人員信息和人臉圖像識別技術,排除對社區安全可能構成威脅的隱患,實現嫌疑人預警。可以進行本地查詢、接受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網絡查詢和多P2P節點聯合查詢。在查詢方式上可根據來訪者姓名、進入時間、訪問事由等,進行單項查詢和組合分類查詢,然后在本機顯示或由網絡回傳查詢結果。(2)輔導員及班主任走訪社區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走訪記錄、查詢、統計和維護。輔導員、班主任使用校園卡進出社區,讀卡器讀取身份信息,系統記錄出入社區的時間和地點,作為信息統計的依據。查詢和統計時,按照姓名、部門、走訪時間進行單項和組合條件查詢。同樣,可以接受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網絡查詢和多P2P節點聯合查詢。(3)學生晚歸管理在固定時段(如學校規定的晚歸時段),系統記錄學生的進出信息,以反映學生的晚歸情況。學生使用校園卡進出社區,讀卡器讀取身份信息,系統記錄他們出入社區的時間地點,采集學生圖像,對學生身份進行識別。提供晚歸查詢、維護、統計和報送等功能。接受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網絡查詢和統計。(4)社區活動管理包括社區活動的登記、查詢、維護和統計功能。同樣,可以接受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網絡查詢,回傳查詢結果。(5)社區安全管理包括社區安全事件的登記、查詢、維護和統計功能。接受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網絡查詢。社區案件信息可以和公安系統交換數據。(6)學生工作管理學生工作管理系統與各子系統形成分布式應用模式,協同完成社區信息匯總工作。主要功能包括對系統信息的綜合查詢、綜合統計、報表制作等。子系統分布在社區不同位置,負責局部信息獲取和處理,學生工作管理系統通過網絡聯查、匯總,可以完成整個社區的綜合統計查詢。網絡聯查是系統的基本要求。例如統計學生晚歸情況,由于學生可能出入于社區多個出入口,通過各P2P節點的聯合查詢,對返回的結果進行匯總才能獲得全面信息。(7)系統信息服務主要功能包括系統基礎信息(如學生、教師、來訪者、部門、院系等相關基礎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同步、用戶訪問權限管理、P2P節點連接信息的同步和狀態監控。通過網絡的刷新和同步,保證各系統之間連接和信息交換的暢通,實現透明的信息交換。2.2系統架構設計。對等網絡是局域網常用的組網方式之一[5]。P2P節點通過提供服務和內容可以共享資源,協同P2P節點完成任務[6],它們既是資源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還是任務的協同完成者[2,7]。P2P節點間可以直接互訪。由于P2P技術具有分布性、動態性、可靠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基于P2P技術實現以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的分布式應用系統是有優勢的。社區系統沒有采用客戶服務器C\S模式和B\S模式,而采用如圖1所示的P2P集中式架構,主要因為大部分子系統功能相對獨立,業務信息分布在P2P節點的本地數據庫中便于處理。盡管學生工作管理和系統信息服務與各P2P節點上的子系統有較強的信息依賴關系,但它們彼此間信息交換的頻度不高,來訪者管理與公安系統(外部系統)有信息交換,頻度更低。然而C\S和B\S的集中式數據庫和服務器,使各子系統節點間的依賴關系增大,系統可靠性會降低,服務器的工作負荷加大。本系統P2P節點的業務數據分散保存在本地,由子系統維護,包括:來訪者登記表、學生晚歸登記表、輔導員班主任走訪登記表、社區活動信息表、社區安全信息表。需要同步的數據放在系統信息服務節點,包括:來訪者基本信息表、學生基本信息表、輔導員班主任基本信息表、機構院系基本信息表、用戶訪問權限表、P2P節點信息表。來訪者基本信息表由P2P節點收集,并提交系統信息服務節點,其余系統信息由系統信息服務維護,各P2P節點對系統基本信息有需求時可以向系統信息服務節點請求,系統信息服務節點信息更新后主動向P2P節點刷新。P2P節點信息表保存所有P2P節點的連接信息,包括:編號、節點IP地址、業務類型、活動狀態。P2P節點信息表是為了維系P2P節點的連接。2.3P2P節點通信設計。P2P信息通信架構[8]如圖2所示,包括:消息收發、消息解析與任務調度、P2P節點注冊管理、P2P節點狀態監測、各種業務功能等模塊。(1)P2P節點消息收發與解析。P2P節點之間的通信采用TCP協議,通過TCP協議提供的機制保證消息及資源傳輸的可靠性。每個P2P節點監聽連接請求端口,有連接請求時創建消息接收線程,建立socket通信連接并接收消息,再按照系統應用層通信協議解析消息,并由任務調度模塊交給相應業務處理模塊完成相應的業務處理。(2)P2P節點注冊與信息同步。P2P節點的通信[9-10]需要連接節點的IP地址和端口號等信息,在系統信息服務節點建立網絡P2P節點目錄,集中管理P2P節點信息,向節點定期傳送P2P目錄,方便節點間的通信。新P2P節點要加入系統,在登陸時要在系統信息服務節點注冊,向系統信息服務節點發送P2P節點登陸消息,系統信息服務節點記錄登陸節點的IP地址、端口號、用戶信息、業務類型等。P2P節點離線時向系統服務節點發送離線消息。在系統信息服務節點,當系統信息更新時要向所有相關P2P節點發刷新消息,進行信息同步。(3)P2P節點狀態檢測。由于網絡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P2P節點網絡連接的中斷,系統信息服務節點定時向各P2P節點發送“心跳消息”,檢查P2P節點的在線狀態,反映節點的連接情況。(4)業務處理。各子系統信息處理主要在本地進行,學生工作管理節點要處理的信息則分散在各P2P節點上,通過向相關P2P節點發送查詢、統計消息,相關節點回傳結果,再匯總和分析結果來完成工作。

3系統軟件設計與實現

系統的類圖結構如圖3所示。P2P節點間的通信由通信類完成,通過任務調度與所有相關業務類相聯系。可以按P2P節點業務需求和用戶訪問權限進行配置。用戶登陸時,主控類根據用戶訪問權限,為P2P節點配置業務模塊,即發送用戶驗證消息給系統信息服務節點,根據驗證回復打開業務模塊。一個P2P節點可配置多個模塊,如社區處入口的P2P節點可以配置來訪者管理、輔導員班主任走訪社區管理、學生晚歸管理。本系統軟件采用MicrosoftVisualC++6.0編程實現。

4結束語

本文介紹了一種基于P2P網絡結構的社區管理系統,系統能夠滿足大學社區管理的需求。對等網絡系統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擴展性和靈活性,工作效率也得到提升。經實驗驗證,系統運行穩定,可為同類系統在小型分布式應用方面的設計和實現提供經驗。下一步考慮在學校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另外,還要在網絡安全性、穩定適應性和文件傳輸效率方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治軍,姜守旭,李曉義.利用多級局部性實現可擴展的無結構P2P搜索[J].軟件學報,2011,22(9):2104−2120.

[2]張宇翔,張宏科.一種層次結構化P2P網絡中的負載均衡方法.計算機學報,2010,33(9):1580-1590.

[3]李勇軍,代亞非.P2P文件共享系統中的一種基于商品市場模型的訪問控制機制.計算機學報,2012,35(8):1675-1687.

[4]LooBoonThau,HellersteinJosephM,andHubschRyan,etal.EnhancingP2Pfile-sharingwithaninternet-scalequeryprocessor[C].The30thconferenceonVLDB,Toronto,Canda,2004:432-443.

[5]XUHAI-MEI,LUXIAN-LIANG,GELI-JIA,QISHOU-QING,RareResource’ssharingmechanisminunstructuredP2Pnetworks[J].Journal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2009,31(8):2029-2032.

[6]王楊,王汝傳,嚴遠亭,韓志杰,趙保華.TCLM-P2P:面向P2P社區的任務協作邏輯模型[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2,49(2):270-277.

[7]周大偉.基于廣播加密的P2P社交網絡方案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7,34(5):299-305.

[8]梅紅巖,張玉潔,孟祥武.基于局部需求的稀有資源主動復制與搜索機制[J].軟件學報,2015,26(9):2418−2435.

[9]徐洋,王鵬舉,張煥國,謝曉堯.基于P2P網絡模型的Web搜索引擎用戶隱私保護[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6,33(10):3057-3060.

[10]張信媛,陸天波.一種用于P2P文件共享網絡的匿名通信方案[J].軟件,2015,36(12):05-08.

作者:鄭曉健 李彤 單位:1.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2.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