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與管理策略

時間:2022-03-19 04:35:11

導語: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與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與管理策略

摘要: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新型農村,新型農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本文通過搜集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新農村社區建設特征及其在建設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管理對策,并以德州市農村建設為實際案例,重點分析了德州市新型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對于推進我國的新農村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型農村;改革;城鄉統籌;德州市;對策

傳統農村社區的改革與發展是影響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環節,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早期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已經逐漸落后于現代工業社會發展。城鄉矛盾逐漸擴大,所以進行新農村改造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緩解城市與鄉村的發展矛盾,務必要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雖然我國許多地區的新農村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農村建設道路任重而道遠,對于成功地區的實施方案也只能借鑒,不能全盤接受,必須要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區的發展條件選擇最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動作用,國家更要支持各地區在新型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保障。近年來山東省新型農村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地方各縣級市成績突出,涌現出黃島區、諸城市等案例。在此基礎上德州市不斷創新提出“兩區同建”的方針,推動新型農村建設,因此本文以德州市為例,研究我國新農村的特點,根據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管理策略,為實現新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1]。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概況

1.1新型農村社區內涵與特征。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且多為自給自足,由于人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對于新型農村社區的認知比較薄弱,新型農村社區和一般的農村還有很大的差別,其是農村的一次新的變革。新型農村社區是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的家庭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短與城市的差距[2]。隨經濟的發展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過渡,使得農村地區的功能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文明程度都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革。新型農村社區逐漸取代傳統農村社區,新型農村社區人口結構越來越復雜,村莊面積逐漸擴大,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精神文明生活不斷豐富。其特征有以下幾點。1.1.1新農村社會管理措施現代化。按照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現代化的社區管治應當具有較高的法治水平、科學水平,同時人們的社區管理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革,由傳統的政府主導模式向現代化、服務化模式創新,領導主體不再是單一的管理委員會,還涌現出了各種專業組織、合作組織,甚至是社區居民也可以就自己的需求發表意見,社區管理辦法更加公平公正。管理手段更加多元化、通過建立“微信群、公眾號、小程序”等方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社區網絡治理模式[3]。1.1.2社區規模人口、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新型農村社區與一般社區不同,是由多個村莊共同組成,規模大、人口多,雖然新型農村社區與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社區中的通訊網絡、購物娛樂等各方面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并且新農村社區在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城鎮化水平較高[4]。1.1.3新型農村社區環境優美,生態文明。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導致空氣、水體、固體顆粒物等各種環境污染,農村地區更是嚴重,以污水處理問題為例,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率僅20%左右,剩余的生活污水約有超過4300萬m3•d-1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或湖泊當中,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危害[5]。在新型農村社區中,排污設備、污水處理站、技術操作人員充足,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1.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管理對策。1.2.1新型農村建設要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定位。鄉鎮政府是中國的基層行政單位,為了保證新農村的順利建設必須充分發揮鄉鎮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自律,遵紀守法,為人清廉,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要轉變觀念,適當放權,將權力下放到社區企業及市場當中;同時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高效率地利用土地資源[6]。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好防災、抗災工作,妥善處理村內垃圾,保護環境,改善人民居住環境,提高人口素質。1.2.2增加群眾收入、就業機會,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的幸福感,由于城市就業機會多、生活條件好,大量吸引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留在農村的多是些老齡人口,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因此收入也比較低,就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新型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更加重視產業發展,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2實證研究———以德州市為例

2.1德州市農村概況。德州,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被稱為山東省的西北入口。北臨河北省滄州市,南臨濟南市。德州自古以來就與周圍的城市聯系密切,是主要的交通樞紐,歷史悠久。自從2008年開始,德州就開始實施新型農村社區改革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8年上旬,德州市已有新農村社區465個,搬入新社區的住戶47萬左右,已達標準的社區數量超100個,在已經入住的社區中,88%的社區做到了供暖供氣,93%的社區還建立了幼兒園或小學、敬老院或老年人活動中心[7]。德州市農村面積大,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比較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新社區改革中建設配套產業園區900多個,使得村民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改變了過去的單一收入來源。2.2德州市新型農村建設特征。2.2.1新型農村建設采用“合村并居”模式傳統農村的占地面積往往不足以開展新型農村社區改造,因此德州市將村莊合并作為改革建設的第1步,但是村莊合并不只是去除村莊之間的隔斷,還得充分考慮各個村莊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風俗習慣等方面,從而做到村子間的有效整合。由于村莊的合并所產生的土地問題、補貼待遇問題及村莊歷史文化古跡保留問題等,在進行改革之前都已經做了明確規定,村莊的合并不會變更之前的各項條款,“合村并居”意味著各個村莊還是獨立的個體,只是新型社區規劃中的一部分。2.2.2政府主導,各村人民共同參與,建設美麗鄉村由傳統的農村過渡到新型農村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對于許多地區而言是比較新穎的,因此對于如何建造、如何實施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法。而且農村由于經濟條件落后、認知水平較差,所以必須要政府的幫助和指導。德州市政府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積極聽取群眾意見,滿足群眾需求,創新管理,協調各方,統籌兼顧,與人民群眾一起建設新農村。此外德州市出臺了《德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具體任務目標和工作措施。到2020年,30%以上的村莊建成美麗鄉村,培育一批特色風貌示范村。2.2.3基礎、公共設施健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自新社區建設以來,公路、通訊、網絡、水力、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滿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村內綠化面積率提高,休閑廣場娛樂設施健全。在新農村社區中都設有公共服務中心,社區居民若遇見困難可隨時向服務中心申請幫助。組織多種宣傳活動,向居民傳遞優良知識,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新社區注重社會服務和福利,特別是衛生醫藥有了很大改制,力求滿足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從表1、2中可以看出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注:數據來源于2019年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3德州市新型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2.3.1土地利用和協調耕地保護難度大在對德州市部分村落進行調研后發現,農村宅基地使用率較低,部分房屋呈現出破敗景象且已經很久沒有人居住,村內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遷居城里使得大量房屋處于閑置狀態,同時村內房屋違規亂改亂造現象也時有發生,在開展社區改革后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成為一大重點問題。另外,新社區改革的過程中要將耕地保護放在首位,傳統農村耕地大都集中在一起,“合村并居”模式下如何協調社區與耕地的關系成為關鍵。2.3.2社區管理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一個新型社區的建設離不開良好的公共服務能力,德州市雖然在建設速度上有了較為穩定的發展,但其對服務的規劃落后于社區的建設進程,這是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并不重視公共服務即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德州市的新社區中為了維持優美環境在各個點都放置了垃圾箱,并且定期進行集中處理,但是天然氣使用率、污水處理設施等整改并不理想,很多住戶家中排污設施較為簡單;除此之外受資金不足的影響,一個社區中往往只有一家小型社區診所,醫療設施不齊備,區內文化場所利用率較低,居民參與意識較差[7]。2.4德州市新型農村建設對策與建議。2.4.1提高土地利用率,重視耕地保護農村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是沒有統一規劃部署,當地領導班子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整頓村內宅基地亂改造的現狀,集中土地資源發展適宜的現代化產業,吸引年輕勞動力資源。同時要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嚴格查處亂占耕地的違法行為,實現科學、統籌規劃,使新農村建設與耕地保護并駕齊驅[8]。2.4.2重視生態文明,重視環保為了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要改變過去粗獷的發展模式,建立良好的循環機制,大力發展綠色農業[9]。轉變原有的耕種方式,推廣集約化生產,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節約農業勞動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在農村建設問題上,要抓好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民的飲用水質量,增加綠化面積,在村內修整道路、修整農民的房屋。在每個村都設置垃圾處理點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長民.山東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2]梁瑞智.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及管理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27):6-7.

[3]徐世雨.新型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研究———以德州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9):3-5.

[4]王甜甜,韻卓敏.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01):1-2.

[5]李秋月,谷京澤,殷麗春,申?。降貐^農村污水治理現狀與運營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水務,2020(02):38-42.

[6]劉慧敏.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鄉鎮政府職能定位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7]胥娟娟.德州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8]朱傳民.鄉村快速發展下的耕地利用轉型與調控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6.

[9]陸博.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作者:李淑敏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