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研究

時間:2022-11-29 03:40:48

導語: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研究

【摘要】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為高校貧困生工作發展帶了新的機遇,用精準扶貧的思想對貧困生心理危機進行管理已成為貧困生工作的一種創新發展。本文立足高校安全穩定的背景,通過對廣西高校貧困生進行調查、訪談,研究了貧困生心理危機現狀、成因,初步探索了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的路徑,以期為高校在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經驗。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生心理危機

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是對國家倡導“扶貧先扶智”理念的延伸,是新時代高校貧困生心理工作的創新發展。因此,為防范貧困生由心理貧困可能引發的不良事件,而進行的防范危機、規避危機、化解危機、擺脫減輕危機損害或有意識利用危機,[1]對維護社會和校園安全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廣西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的現狀

廣西作為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境地區、民族地區是貧困人口的聚集區,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要橋頭堡。廣西高職院校中貧困生基數大,貧困原因種類繁多,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本文為更好地了解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現狀,筆者以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寧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北海職業學院、廣西理工職業學院等區內10多所高校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現狀展開調查,共計發放5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94%。結果顯示:通過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強迫癥、偏執等因子進行評價,貧困生在SCL-90總癥狀指數和各因子分上均明顯高于非貧困生。通過研究,廣西高校學生中存在強迫癥狀、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癥狀的人次分布上,貧困生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越貧困心理問題存在的幾率越大。從多到少依次體現在強迫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偏執因子等。調查還顯示,有高達71.5%的貧困大學生承受著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47.8%的承受著學費的壓力;38.6%的學生感到很自卑。高校貧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比其他普通學生高出20%以上,表明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遜于非貧困生,而貧困差異與心理健康有正向關系。

二、廣西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的成因

(一)社會因素。廣西高職院校貧困生多來自經濟落后、交通不發達的偏遠農村、山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的學生相比存在經濟、文化、教育程度等差異。貧困生由于原有生活環境貧富差距不大,社會結構單一,心理穩定度較高。而新的環境形態各異,同學之間在個人特長、家庭背景、綜合素質等方面差距較大。一些貧困生難以客觀看待一系列社會矛盾,容易產生敵對、偏執、消極情緒。另外,隨著高校學生消費理念的變化,炫耀性消費、非理性消費經常出現在高校校園,導致貧困生心理遭受著潛在傷害,容易誘發心理問題。(二)家庭因素。物質貧困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廣西高職院校貧困生多來源貧困山區,貧困家庭固有的落后性無法逃避,一些貧困生因世代貧窮,產生惡性循環。加上貧困生的身份使他們在社會活動中往往因物質貧乏、文化落后而產生攀比和嫉妒心理,形成“雙困生”。而貧困家庭成員本身文化水平較低,甚至身體健康欠佳,缺乏有效的溝通能力,容易和貧困生形成隔閡,使貧困生缺乏家庭溫暖。同時,家長面臨高昂的學費、生活費開支,忙于生計無暇關注貧困生在心理上的關愛和需求,使貧困生容易形成冷漠、孤僻心理。此外,貧困生往往承載過多的家庭希望,他們在迷茫的前途和昂學費面前,自責與迷茫共存,“精神”上處于兩面夾擊的狀態,在思想上通常表現為思想負擔重,精神緊張,情緒煩躁等心理狀態。(三)個人因素。貧困生容易受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和文化環境的影響,他們相對于非貧困生更容易產生認知偏差。一方面是早期生活枯燥單一,社會活動經驗少,見識缺乏,遇到壓力容易形成偏激思想和不健全的心理人格特征。二是由于個人在學習基礎、特長素質、興趣愛好等方面相對薄弱,在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既迫切的想證明自己,又因現實問題經常遭遇挫折,容易產生自卑、受挫心理,在學校過著得過且過,“混日子、等文憑”的狀態。三是個人認知誤區,一些貧困生,不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把“貧困”作為資本,作為拒絕自力更生的擋箭牌,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動思想,自強自立的精神喪失,甚至愛慕虛榮追求高消費生活,走向網貸款的泥潭,讓家庭背負巨大的債務。

三、有效實現廣西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的途徑

高校貧困生的精神貧困是指高校貧困生主要由于經濟壓力而產生的一系列個性特征、精神狀態、心理變化之間的負面組合的各種表現形式的總和。[2]經濟貧困和精神貧困往往具有緊密切的聯系,加強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應從治標和治本上下好功夫,形成社會、學校、個人多方參與的綜合機制。(一)精準識別,重視貧困生心理危機預防。高校貧困生心理狀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動態考察貧困生的各類情況[3]。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在精準扶貧中貧困信息系統,又要采用專業技術手段將心理困難的貧困生準確識別出來并形成心理危機信息庫。在預防上,一是充分利用國家扶貧助學的新機制,幫助貧困生建立在校所需要的最基本經濟保障線,使貧困生從根本上消除單純因經濟原因導致的無助性心理焦慮。二是對篩選出有心理危機爆發傾向的貧困生按照心理危機類型進行分類別、分層次管理,實行“一對一”動態干預。同時,注重開展“安全教育”“心理素質拓展訓練”“5.25心理健康主題月”“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等心理危機扶助活動,為心理困難學生營造和諧的環境。(二)精準管理,識別貧困生心理危機預警。通過對貧困生進行精準識別,形成貧困生心理危機預警庫,對可能發生心理危機的高危群體進行早評估、早檢測、早預報,是做好貧困生心理危機動態管理的重要舉措。一是做好預警分析,預警分析是指識別出心理危機診兆,診斷并確定預警對象的行為。[4]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預警分析要從從建立科學的預警指標、精準的收集預警信息、專業的評估預警信息和規范的確定預警對象等方面下好功夫。二是做好心理危機預警對象的精準管理。要在預警信息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對有心理困難的貧困生進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和一對一的精準指導。如:對于存在學業困難、人際關系失調等一般心理困難的貧困生,由班級心理委員和院(系)心理工作站做好咨詢跟蹤;對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的貧困生,應轉介到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由中心人員介入管理;對存在具有潛在高危心理困難的貧困生,由??漆t療機構認定后,直接向家長、輔導員等下達心理危機預警告知書,學校做好重點關注,家長安排專門人員陪護,嚴重者要按學校相關規定休學治療。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建立聯動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才可能將心理危機存在的安全隱患化解于無形。(三)精準干預,加強貧困生心理危機應急處置。心理危機應急處置是控制事態,減弱危機損害的關鍵環節。一是要建立三級危機應急機構,形成由分管領導、職能部門、輔導員等人員共同參與,職責明確、權限規范、溝通暢通的管理機構。二是要加強應急反應。心理危機事件一旦發生,確保任何時候都能夠有人指揮,成員之間有分工協作,相關人員的行動和應急處置程序相契合。[5]從反應速度,現場處置、調查研究、溝通協調等方面都必須具備高效反應能力,保證事故發生時能快速介入,快速處理,降低事故損害。三是要建立規范的危機處理程序。形成“班干—輔導員—系心理工作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學生家長”之間,層層負責、密切配合、有機聯動的應急處置程序。(四)精準幫扶,注重貧困生心理危機跟蹤服務。有效的危機管理不僅僅著眼于解決困難學生的當前問題,更要關注和解決貧困生因心理危機產生的后續問題,把后干預納入到管控體系。貧困生后續幫扶的效果穩固,往往是一個心理健康支持系統持續發力的結果。一是要形成精準幫扶的理念,對存在心理困難的貧困生弄清原因,一人一策,跟蹤發展,做到“一對一”幫扶。二是學院心理健康中心要加強宏觀統籌,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對院系、當事人干預效果進行跟蹤評估。三是系部二級工作站要利用好心理健康異常月報表、班級心理排查、輔導員談心談話等措施建立動態管控系統。四是學生家長要做到多過問、多關心,盡快使家庭和同伴形成有機聯動支持系統。

總體看來,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精準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體系應該是動態的、科學的。高職院校應審時度勢,緊密抓住“新時代”“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集聚社會發展、高校改革、家庭支持等綜合效應,將“精準”體現在貧困生心理危機管控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賢佳,林建浩.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初探[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6):18-19.

[2]韋吉鋒,高鋒,江思義.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農村貧困生精神引導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2018(02):121-122.

[3]孫洪亮,劉楠楠,陳照東方,王旖旎.精準扶貧環境下高校貧困生的精準識別[J.]科教導刊,2017(14):167-168.

[4]錢榮.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危機預警及其干預[J].傳承,2014(04):136-137.

[5]陳述,余迪,鄭霞忠,陳愛華.重大突發事件的協同應急響應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01):56-57.

作者:易水發 單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