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理論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用

時間:2022-12-14 03:27:32

導語:危機管理理論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危機管理理論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用

突發公共事件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包括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公共衛生事件類和社會安全事件4類[1],具有危害性巨大、不可預見性、突然爆發、迅速蔓延、起因復雜、處置難度大、致殘嚴重等特點[2]。護士作為醫務人員的主體之一,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關鍵和必備的人才儲備[3],在醫療物資儲備、現場急救和災后康復等各項救援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反應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護理應急隊員對于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是衡量護理效率的重要標準[5]。護理應急隊伍建設是醫院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護理應急隊伍是應急事件發生時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6]。危機管理(CrisisManagement)是現代管理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它是為了應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抗拒突發的災難事變,盡量使損害降至最低點而事先建立的防范、處理體系和對應的措施[7]。為了強化護理應急隊員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筆者以危機管理為理論框架,加強護理救援能力準備,并將其應用在臨床中,效果較好?,F報告如下。

1護理救援能力準備的主要部分

1.1理論依據。危機管理是美國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一種以危機事件預防、處置為研究對象的管理機制,立足于應對突發的危機事件和災難事件,著力于有備無患、化險為夷或將損壞降到最低點[8-9]。現代危機管理理論認為危機管理可分為4個階段:危機前預防階段、危機后準備階段、危機暴發期反應階段和危機結束期恢復階段;4個步驟:預防、準備、反應和恢復[9]。突發公共事件是突然發生的,具有不可預測性和緊急性,基于危機管理的理念制定應急預案、情景模擬演練等提高救援人員的應對能力。1.2演練項目及內容的設置。針對不同性質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演練,主要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生物事件、自然災害事件和意外事故事件,制定了相應的演練腳本,擬定演練腳本的原則是定角色分任務,輪流演練不同角色以及承擔不同的任務。在救護的過程中,護士主要的任務有檢傷分類、急救、護理、指揮調配、物資供給、后勤保障。其中,檢傷分類主要負責收集信息,評估病情,并進行分類;急救主要負責配合醫生搶救病情危重的患者,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氣管插管等;護理主要負責病情平穩患者的治療和病情觀察;指揮調配主要負責調配人員,安排任務,協調與分流患者,總體籌劃;物資供給主要負責調配急救物資和生活物資,保證及時供給,進行物資統計;后勤保障主要負責垃圾處理、患者轉運、護送檢查或手術。1.3護理應急預案的制定。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性質及嚴重程度,制定了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主要包括《緊急狀態下護理人員調配應急預案》《食物中毒事件護理應急預案》《生物事件護理應急預案》《意外事故護理應急預案》和《自然災害事件護理應急預案》,同時規定了參與救援人員的職責、報告流程、獎懲制度、演練的要求以及培訓的要求等。1.4護士應對能力培訓。對護士應對能力的培訓內容設置主要根據課題組于2015年構建的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框架,培養護士災害預防健康促進、災害前自身能力準備、災害事件響應、災害事件后期恢復4個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論培訓和演練,針對非急診科的應急隊員要求每年輪轉急診科1次。1.4.1理論培訓。主要進行災害護理知識的專題培訓,邀請災害護理小組的專家對隊員進行培訓,培訓方式:2次/周,4學時/次,為期2個月,1次/年。培訓內容包括災害預防與健康促進4學時;災害現場救援特點與現場管理4學時;災害現場救援所需的護理技能4學時;災害條件下常見疾病護理8學時;常見災害的護理學救援8學時;災害心理危機及護理干預4學時。1.4.2演練。以護理危機標準[10]為理論基礎,在循證的基礎上,結合我院曾參與突發公共事件救援的經驗,設置危機情景,2016年演練以災害危機情景為主,主要設置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大面積傳播,火災爆震傷的現場救援,災害現場救護帳篷的救護配合,支援其他醫療機構的救援情景4個演練項目;2017年演練以突發公共事件為主,主要設置的演練內容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生物事件、自然災害事件和意外事故事件。1.5評價方法及工具。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自設的一般資料調查表,了解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內容涉及年齡、科室、性別、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對護理應急隊員能力的評價采用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評價表,該評價表建立在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包括4個維度:災害預防健康促進(8個條目)、災害前自身能力準備(10個條目)、災害事件響應(10個條目)、災害事件后期恢復(4個條目),共32個條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級評分法對相關指標進行評分,根據對指標的掌握程度進行賦值,回答從“不知道<了解<掌握<熟練<精通”分為5級,從1~5賦值,總分為32~160分。課題組2015年構建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評價指標,經過了兩輪專家咨詢、預調查,驗證了評價表的信效度,內容效度為0.84,總Cronbach’sα系數為0.93,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為0.77~0.89。在理論培訓前1周發放問卷,演練結束后5~7d再次發放問卷。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描述,培訓前后護理災害能力得分采用配對t檢驗或相對應的非參數檢驗分析。

2應用效果

2.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33名護理應急救援隊員為研究對象,年齡(31.37±4.23)歲;科室:內科系統6名(18.2%),外科系統7名(21.2%),婦兒系統5名(15.1%),急危重癥系統15名(45.5%);性別:男性12名(36.4%),女性21名(63.6%);學歷:研究生3名(9.1%),本科24名(72.7%),專科6名(18.2%);職稱:主管護師11名(33.3%),護師19名(57.6%),護士3名(9.1%);工作年限(9.56±4.33)年。2.2結果。2.2.1培訓前后護理應急隊員能力評分比較。從2016年開始對護理應急隊員進行培訓,每年均進行理論培訓和演練,以2016年培訓開始前的數據作為培訓前的資料,以2018年演練結束后收集的數據作為培訓后的資料。在此期間護理應急隊員人員沒有變動。培訓前后發放問卷33份,兩次回收問卷均為33份,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均為100%。培訓前后護理應急隊員能力評分比較:通過對培訓前后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分析,r=0.403,P<0.05,說明適合進行配對t檢驗,經過檢驗得到t值為-18.266,P<0.001,說明培訓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培訓后得分高于培訓前。對培訓前后應急隊員能力評估各維度得分進行t檢驗分析,各維度得分培訓后均高于培訓前。詳見表1。2.2.2災害護理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分別以培訓前后災害護理能力得分為因變量,以科室、學歷、職稱為自變量(急危重癥系統=1;內科系統=2;外科系統=3;婦兒系統=4。研究生=1;本科=2;專科=3。主管護師=1;護師=2;護士=3),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培訓前護士的科室、學歷和職稱對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有較密切的關系(P<0.05)。2.2.3培訓前災害護理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培訓前災害護理能力得分為因變量,以科室、學歷、職稱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入標準為α=0.05,剔除標準為β=0.1。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職稱是影響培訓前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3。

3討論

3.1提高危機管理意識,做好準備有助于高效應對。在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中往往難以準確把握事態的變化和發展的趨勢,危機管理理論的內涵是個人或組織通過建立必要的危機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機,恢復社會秩序,保障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的活動[9]。從危機管理理論的內涵我們也得到了預防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啟示。有效的應急管控應具備反應快速、應對有效、組織協調、適應事件的動態變化等基本特征[11]。我們通過制定應急預案、情景模擬演練等,以期能提高護理救援人員的應對能力。護理應急隊員能力的培訓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自2015年開始,我院從目標、方法和內容上規范護理應急隊員能力的培訓,于2015年通過Delphi法在國際護士協會制定的災害護理能力框架理論上建立護理應急隊員災害護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只有設置了標準,才能很好地對照標準培訓;2016年在理論培訓、軍事訓練和海難緊急救援中心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災難危機情景演練,對護理應急隊員進行災害護理能力培訓。經過對2016年培訓的總結,結合參與大批量患者食物中毒搶救經驗,我們進一步調整培訓方案,優化流程,重新設置演練的內容。通過對培訓前后護理應急隊員能力評分比較,可以看出經過培訓后在災害預防健康促進、災害前自身能力準備和災害事件后期恢復這三個維度的提升比較明顯,這可能與大部分的護理應急隊員在學校沒有接受過災害救援教育有關,通過設置應急預案、理論培訓和演練確實能提升護理應急隊員自身的能力儲備;在災害事件響應這個維度提升的差異雖然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差別并不明顯,這也充分說明了理論培訓和演練與實戰之間存在的不同,護理應急隊員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需要靠實戰來磨礪,演練能讓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有效地應對。3.2演練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及影響災害護理能力的因素分析。非急診的護理應急隊員在救援過程中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不及急診的隊員,這也給我們課題組帶來深層次的思考,急診科的隊員長期在緊急、不穩定的狀態下工作,在處理突發事件上優于病房護士,但是急診科的護士是有限的,必須擴大護理應急隊員的儲備,才不會在事情來臨時措手不及,所以要求護理應急隊員輪轉急診科;另外,物資供應方面包括物資的來源、流向的登記和協調,這都需要有一個總體的規劃,物資的調配和管理也應該列入預案里。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培訓前,科室、學歷、職稱的不同,災害護理能力的得分不同,其中,工作科室是影響災害護理能力最主要的因素,這也與在演練中暴露問題相吻合。培訓后,科室、學歷、職稱對災害護理能力的得分影響不大,培訓效果可能與個人的學習能力有關,這也暴露了此次測量的局限性,之后的培訓效果的評價會結合理論和演練的考核成績,可能會更客觀體現培訓效果。我們不能預計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但是能做好準備有效應對。在培訓工作中有危機管理的意識,重視對護理應急隊員能力的培訓,在面臨突發事件時才能做到亂中有序,有條不紊。

作者:韋榮慶 鄭宏 張莉莉 何林炎 唐維 王瓊 單位: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