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心之原因

時間:2022-05-30 03:37:31

導語:談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心之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心之原因

在普魯士帶動下,德國全境競相修筑鐵路,對煤炭、鐵軌、機車、車廂等產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動了采煤、冶金、機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業部門的擴建,掀起了創辦企業的狂熱。幾十家銀行相繼開業,股份公司紛紛建立。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僅普魯士就出現了資本總額達24億馬克的295個股份公司。同時,比、英、法、荷等外國資本也源源不斷涌入萊茵區和其他地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鐵路建造成為50、60年代工業革命的龍頭產業。到1870年,全德半數的鐵路收歸國有,私營鐵路也受各邦國政府控制。德國統一后再次出現興建鐵路高潮,開始進入第二個鐵路時代。1870年,鐵路長達18667千米,到1910年達59030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到80年代,密布的鐵路網已經形成,長度超過中、西歐等國,密度超過所有歐洲國家。從1879年起,俾斯麥開始實行鐵路國有化,到一次大戰爆發,所有鐵路都合并為“德國國有鐵路”。鐵路網的形成,把德國沿海與內陸、原料產地與工業中心、城市與鄉村都連接起來,一個巨大的國內統一市場逐漸形成,猛烈促進了煤炭、鋼鐵、機械制造、冶煉等新興工業、重化工業的發展,并刺激了德國新生產技術的采用與工業化的深入。由于鐵路國有化和運輸成本的低廉,鐵路運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鐵路建設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了先鋒作用。此外,隨著造船工業的技術革新,海運和內河航運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自1834年德國第一艘汽輪“巴黎伯爵”號建成后,不來梅和漢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國造船業迅速發展。1845年,在杜伊斯堡制成第一艘德國輪船“希望”號。萊茵河從9米拓寬到30米,船只可以從鹿特丹航行到巴塞爾,多瑙河、伊薩爾河、魯爾河也得到了修繕。杜伊斯堡、路德維希港和曼海姆建成新的內陸港口,并成為航運中心。到1879年,杜伊斯堡—魯爾奧特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口,是國內水路網的中心和最大的輪船制造業中心。運河也在發揮作用,最重要的運河是溝通美因河與多瑙河的德維希運河[4]。自80年代后,漢堡、不來梅兩個濱海港口經過不斷地擴建,已成為海外貿易的樞紐,涉外航線分別為12條和4條,德國輪船成為一支足以與英國海運匹敵的船隊。1871年至1914年,德國的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德國已成航運大國。發達便捷的交通運輸成為推動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

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的國家權力發揮了巨大作用,遠超英、法、美等國。18世紀,德意志的一些大邦,特別是普魯士,建立了開明專制主義制度,主張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參與來發展民族工業。德意志各邦政府利用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意識,制定一系列政策,促進經濟、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在軍事工業方面,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尤為突出。法國大革命掃蕩了德國貴族社會的基礎,代之以資產階級自由和平等的觀念。普魯士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1807年廢除了農奴制,農民獲得解放,成了自由的公民。農民可以自由結婚,自由遷徙,并從事任何行業。19世紀上半葉,德國各邦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農業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銀行體系,改善交通運輸,設立鐵路基金,對鐵路實行嚴密監督,實行保護關稅制度。德意志各邦統治者被臣民期望在經濟發展中起積極作用。普魯士可作為一個代表,普魯士政府擁有鉛、鐵、銀、鋅礦。1850年普魯士國有化的鹽礦產量占總產量的80%[5](P72)。德國統一后,隨著中央集權政府的建立,德國經濟開始真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德國通過強有力的政權推行經濟一體化。國家大力推動鐵路建設,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為帝國銀行,開設新的銀行,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6]。興建公用事業,扶植私人企業,并通過聯邦銀行直接參與工業投資。從70年代上半期開始,帝國政府相繼頒布了商業法、營業自由法、民法、遷徙自由法、度量衡法、保護國外商業法,以及對郵政、交通和金融機構事務的管理法等。1873年政府公布貨幣法,規定帝國馬克為惟一的支付貨幣,取消各邦貨幣發行權,統一了全國的貨幣[5](P159)。郵政和度量衡體系也統一起來,這些都有利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運行。國家還統一經營管理鐵路及交通運輸事業。從1879年起,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高進口稅率,保護了發展中的國內工商業。同時,還在整個帝國內實行職業和遷徙自由。這些舉措徹底結束了統一前各邦經濟的分離狀態,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掃除了德國工業革命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雄厚的教育和科學基礎

在世界近代早期,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比英、法等國落后,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尤其是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國之首。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從16世紀中期開始德意志境內各邦先后頒布了普及義務教育法(如1559年威丁堡、1619年魏瑪等)。1717年10月23日普魯士規定實行普遍義務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17、18世紀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培養醫生、律師、牧師和政府官吏等社會上層職業者。18世紀出現了實科中學,典型的有1708年席姆勒創辦的“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和1747年赫克開辦的“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等。在高等教育方面,1694年建立了歐洲第一所新式大學———哈勒大學,被譽為“現代大學的先驅”。到18世紀末,德國所有大學都按哈勒大學的模式進行了改革。19世紀上半葉的教育改革更使德國處于領先地位。洪堡進行了包括學制、課程、教學方法、考試、學校管理、師資建設等內容的全面教育改革,建立起一套嶄新的教育制度。在哲學家費希特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德國開始整頓小學教育,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創設柏林大學,1821年設立以技術教育為主的柏林實業學校,各地紛紛設立中等技術教育學校[7]。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到19世紀中葉開始產生影響。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到先驅作用的柏林機械工業的核心人物玻爾西希就畢業于此類學校。其中爾斯魯厄工業大學(1865年)、慕尼黑工業大學(1868年)、亞琛工業大學(1870年)、柏林工業大學(1879年)等學校,到19世紀后半葉發展為高等工業學府,為工業革命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德國統一后,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成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70年代德國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德意志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大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是5.52%,1881年為2.38%,1895年降至0.33%。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在60年代已達到百分之百。德國還十分重視技術教育,大力發展工科大學,1898年,德國9所工科大學在校生超過萬人。政府還十分重視職業教育,1900年僅普魯士就有工業補習學校1070所,還規定18歲以下青少年必須進補習學校學習。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學與科研、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以及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已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的普遍模式。還在大學和高等技術學校擴建教學和研究機構,使大學成為教學和科研的園地。一些大學還成為某一專業研究的人才基地。基森大學被譽為“化學家的搖籃”,哥廷根大學成為數學家薈萃之地。德國涌現了一批集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正是他們的創新成就使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德國還注重系統學習英美法等國的工業化先進經驗。國家組建了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國立化工研究所(1877年)和國立機械研究所(1879年)。德國還創建了“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婦請西門子到皇宮作電學演講。1885年俾斯麥50大壽,曾從250萬馬克國民捐贈中拿出120萬用于學位補貼。俾斯麥還鼓勵學生去學習世界高新科技。德國的教育普及程度也相當高。在校學生人數顯著增加。1871年至1896年,僅普魯士的初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從390萬多人增至523萬多人。中等學校的在校學生人數由1885年的24萬多人增至1911年的66.4萬多人。高校在校學生人數也明顯增加。在德國先進的教育背景下,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涌現出來,如發現無線電波的亨利希•赫茨和發現X光的威廉•倫琴等。實用科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集工程師、發明家、大企業家于一身的維爾納•西門子,他創立了西門子公司,1886年還創辦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著名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此評論說,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化比英國和美國工業進展更快。德國科學和教育的昌盛,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條件,是德國后來居上并呈跳躍式發展的基本原因[3](P116)。

注重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以及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

德國很早就注重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19世紀初,洪堡提出了“教學同科學研究相統一”的原則[8],德國大學由單純教學型逐漸轉向教學———學術研究型。大型的工業公司都籌建有獨立的研究部門。德國注意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把科學引入生產領域[9]。德國能夠充分利用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德國在統一后更是如此。政府鼓勵采用新技術裝備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和化學、電氣等新興工業。德國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礎上,突出地表現了自己的創造力。19世紀后半期,德國在學習外國先進科技的同時,完成了科學研究向應用方向的轉變。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典型特征的。19世紀60年代后,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源。對近代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作出最重大貢獻的是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西門子是將科學技術發明迅速運用于工業的代表人物。1866年,他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的基礎上制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發電機,首次完成了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1879年,他又發明了電動機,將電能再轉變為機械能,西門子公司因而成為強電流方面最主要的公司。他還建造了第一條電車軌道。拉特瑙則將愛迪生發明電燈的專利從美國帶回德國,于1883年創辦德國愛迪生公司。電機制造、輸電設備以及其他電器工業作為新興的工業部門在德國迅速崛起。在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方面,德國在19世紀70-90年代相繼完成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機車、輪船、飛機、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陸續出現,汽車工業、石油開采業等新興工業部門也在德國迅速發展起來。鋼鐵工業成為德國工業領域中最強大的主導性部門,同樣是采用了新的技術發明。19世紀70年代后期,英國托馬斯通過向襯有白云石的貝塞麥轉爐中摻入石灰的方法,解決了含磷鐵礦石的脫磷問題。1879年,萊茵鋼鐵廠和霍爾德爾聯合會等德國鋼鐵企業及時引進這一專利。是年,德國生產托馬斯鋼1782噸,貝塞麥鋼46.5萬噸。到1913年時,德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金屬生產國和最大的金屬出口國。從19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德國生產的生鐵、鋼等成了當時歐洲價位最低的產品。德國的煤炭工業的迅猛增長得益于新的礦井設備和開采機械等的使用。1894年安東尼•拉基發明的快速鉆探機在亞亨地區的采煤業中開始運用。1902年,威斯特發侖地區開始將凝固工藝運用于礦井中,擴大了可開采礦區。19世紀80年代,電力礦用鐵路開始投入使用。19世紀末,礦井汲水開始運用電動泵和電動馬達驅動的通風機。采煤工具出現了開采錘、簸動輸送機等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得德國采煤業規模擴大,煤炭開采量迅速上升。石煤開采量由1871年時的2900萬噸猛增到1913年的19000多萬噸,增長5倍[10]。德國化學工業也大力應用新工藝和新成果。霍夫曼培養出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隨著德國在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研究方面的進展,有機化學在煤焦油的綜合利用等領域出現了突破,陸續制造出了人造染料、塑料、橡膠和纖維等合成物質。19世紀90年代后,催化、電解工藝等新科技的出現成為化學工業發展的新動力。德國化學工業大規模推廣電能等新能源在強堿電解和大氣氮肥生產等方面的運用,將化學工業和新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德國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潮中,德國不僅在科學領域出現了威廉•倫琴、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學巨匠,而且在技術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應用性的新成果。德國在將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的環節上動作十分迅速。在苯胺染料、電動機制造等從理論到應用,德國比英、法等國要快3-5年,使得許多發明出現了“英法開花,德國結果”的狀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全世界42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有14名來自德國。這些成就促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遙遙領先。

阿爾薩斯和洛林及賠款的刺激作用

1870年普法戰爭后,德國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部分洛林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國經濟的發展。18世紀,阿爾薩斯成為法國最富裕和歐洲最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法國最先進的紡織工業基地和發達的工礦業區,而且此地還有豐富的原料和鐵礦,尤其是洛林地區。洛林的礦藏生產量在1857-1869間從10900噸增加到42000噸,增長了3倍。這些礦藏對德國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19世紀90年代洛林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磷酸鐵礦石,非常適合那時新出現的煉鋼技術。而且,豐富的鹽、硫、褐煤為德國工業提供重要的原料,施塔斯富特附近獨特的鉀鹽更是促進了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11]。阿爾薩斯、洛林擁有150萬居民,它們的割讓,對德國工業發展的意義巨大,使德國棉紡工業擴大1/2以上,并使德國的鋼鐵、化學工業擁有了豐富的鐵礦資源和鉀鹽礦藏。特別是洛林的鐵礦,日后與魯爾的煤礦聯合起來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保證了德國鋼鐵生產國的地位[12](P46),還直接影響到德國機械技術的確立,對德國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根據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從法國得到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1873年,法國以公債形式籌資,提前還清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德國利用這筆巨款鞏固了金本位制和償還了國債,并用于工業建設和加強軍備,為工業發展注入了充裕的資金[12](P45)。戰后四年,在德國興修的鐵路、工廠、礦山等等,比過去25年中建造的還要多。同時,數十億法郎流入德國,使德國證券市場空前活躍,德國形成了一股創辦企業的熱潮。

綜上所述,德國建有發達的鐵路和內河航運業網絡,加上國家對經濟的強力干預,保證了德國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德國近代教育的進步和科學的興盛,為工業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注重科學技術向經濟的轉化以及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極大促進了德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1870年對法戰爭的勝利使德國獲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巨額賠款,給德國工業革命巨大的推力。這些因素最終促使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為德國工業強國地位的確立鋪平了道路。

作者:李富森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