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植皮治療小腿筋膜室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04:13:00

導語:骨折固定植皮治療小腿筋膜室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折固定植皮治療小腿筋膜室探討論文

【關鍵詞】骨折骨筋膜室綜合征是指骨、骨筋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區域內,由于不同原因所致壓力升高,使組織的微循環灌注不良,導致以肌肉和神經急性嚴重缺血為特征的一種疾病。以脛腓骨骨折后發生最多[1]。尤其交通、礦產、暴力損傷,此征并非少見,處理不當,將引起肢體殘廢,甚至危及生命。過去對骨筋膜室綜合征先切開減壓,骨折固定、張力缺損創面包扎換藥。7~8d后腫脹消退,二期縫合或植皮消滅創面[2]。這樣,病人病程長,痛苦大,醫療費用高,易感染。行一次性切開減壓,室腔置管引流、骨折固定、張力創面整張植皮,術后常規行20%甘露醇250mL,每日3~4次脫水治療3d取得了滿意的效果。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齡21~68歲,平均38歲。致傷原因:交通傷9例,墜落傷1例,擠壓傷2例,重物砸傷3例。就診時間1~12h,平均3h。脛腓骨骨折14例,無骨折1例。合并傷:顱腦損傷1例,腰椎骨折1例,外傷性脾破裂1例,開放性骨折3例。固定例數與總例數不一致,行脛骨交鎖髓內釘固定6例,脛骨上段解剖鋼板固定3例,脛骨下段鋼板內固定1例,脛骨中段點鋼板內固定2例,單臂式外固定器固定2例。全部病例入院前及入院后小腿高度腫脹、疼痛劇烈、張力性水皰、足趾麻木、被動活動疼痛難忍,足背動脈未觸及或觸及不明顯。1.2手術方法硬膜外麻醉、禁用止血帶,應用朱通伯[3]的手術方式。即根據受累間室,可作2個長波浪形切口,a)小腿前外側切口起自脛骨結節外側,沿脛前肌外側緣至外踝內上方3~5cm,切開皮膚后縱形切開受累筋膜室,切開脛前筋膜及外側筋膜室;b)小腿內后側切口:起自脛骨內緣,沿腓腸肌、比目魚肌內側緣至內踝內后方3~5cm波浪形切開皮膚,在此切口可同時作脛后淺室及脛后深室減壓,清除壞死組織及淤血,對有活動性出血予以處理。術中根據骨折情況、皮膚條件酌情選用相應的內外固定材料固定脛腓骨(鋼板一般置于脛骨外側),并在切口的室腔內、骨折斷端置管術后接負壓引流。除有大量肌肉組織壞死,感染重,無法一次徹底清除,行換藥二期縫合植皮外,切開減壓的張力創面均一次取相應大小的中厚皮縫合打包包扎。1.3術后處理嚴密觀察患肢末梢循環,除使用止血、抗生素預防感染外,常規應用20%甘露醇術后48~72h根據患肢腫脹、引流量的情況,酌情拔除,2周拆線。2結果15例患者均隨訪6~36個月,平均2年,術后切口及植皮創面一期愈合,除1例因合并腓總神經損傷有后遺癥外,余未出現肌肉萎縮、爪形趾、缺血性肌攣縮及運動障礙,均能行正常工作及勞動。3討論骨筋膜室綜合征早期臨床診斷依據是[4]:a)患肢受擠壓等外傷史,普遍腫脹并有劇烈疼痛;b)骨筋膜室觸及張力增高,明顯壓痛;c)肌肉活動障礙;d)骨筋膜室中肌肉被動活動時疼痛;e)足趾麻木,足背動脈未能觸及;f)骨筋膜室內壓大于30mmHg應即時進行手術切開減壓,切開減壓是早期治療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最有效方法。尤其在發病8~12h內切開效果最好。故有學者主張“寧可過早切開,不可失之于觀察”[5]。切開減壓的方法有大切口、小切口兩種。我們采用大切口,此法有如下優點:a)切開充分,減壓徹底;b)可充分觀察受損肌肉的變化情況,有利于清除壞死組織;c)可避免切口潛行分離時損傷筋膜與皮下組織之間的血管支而導致肌肉缺血加重。小腿有4個骨筋膜室,如累及4個骨筋膜室則均應減壓,若并非累及4個骨筋膜室則僅切開受輕累者減壓。在脛后深淺筋膜室,深筋膜室受累較淺筋膜室為多,單獨淺筋膜室受累者較少,故深淺筋膜室多同時切開減壓[6],所以術前就根據體征,檢測室內情況決定手術切口、減壓的部位。為了防止術后滲血,滲液致室內壓再增高,術中在減壓的骨筋膜室腔、骨折斷端處置管術后接負壓引流,同時術后常規應用20%甘露醇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7]。也可通過脫水機制使血漿滲透壓升高,細胞間液中的水分迅速移入血管內使細胞外液量減少,從而減輕水腫。【參考文獻】[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801081.[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35.[3]朱通伯,戴鮨戎.骨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108.[4]韓文東,張強.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定位診斷與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12(2):175176.[5]張開放.切開減壓治療小腿骨折并骨筋膜室綜合征.中華實用醫學,2001,3(3):14.[6]胥少汀.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34.[7]王小春.甘露醇對肢體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6):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