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責任制在ICU護理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05-07 11:44:43

導語:目標責任制在ICU護理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標責任制在ICU護理管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目標責任制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療的92例患者作為分析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予以目標責任制護理。出院時,評估兩組ICU護理質量(基礎護理、護理技能、病房管理、健康教育、護理流程);觀察兩組患者在ICU住院時間、院內感染發生率、病死率差異。比較兩組患者出院4周后生活質量[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差異。結果出院時,觀察組ICU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4周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目標責任制護理能提高ICU護理質量,能縮短患者ICU住院時間,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目標責任制護理;ICU;護理質量;生活質量

ICU患者病情較重,多為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的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的特點。因此護理人員更需要提高自身護理技能,有效采取預防措施規避風險或及時采取急救處理措施。臨床護理工作中,患者家屬常因焦慮、恐懼情緒影響護理人員工作。有研究顯示,采用目標責任制對患者進行相應護理,能調動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1]。故本次研究將目標責任制應用于ICU護理管理中,并觀察護理質量及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療的92例重癥患者作為分析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0.16±8.64)歲;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42.03±9.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房的整理、消毒;日常輸液治療,監測生命體征;配合醫生完成各項完成各項醫療、護理措施,根據病情實施相應對癥支持,對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相關健康宣教。觀察組患者予以目標責任制護理,具體方案如下:(1)構建目標責任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由本科室理論基礎知識扎實、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所有目標責任護理小組成員均進行相關培訓,并考核通過。將小組成員按照年資高低搭配以及工作繁重程度進行分隊、排班,每個小隊選擇1名負責人,嚴格執行排班制度。(2)制定護理計劃:每個小隊分別進行討論,由小隊負責人進行總結,根據排班時間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具體計劃如下:①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患者一般資料及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記錄,然后與值班醫生共同討論設定護理級別,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及時向小隊長進行請教并進行相應的處理。②責任護士向患者家屬做好相應的解釋、安撫工作,排解其不良情緒,及時解決不必要的問題。③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責任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相應的宣教;每個小隊長輪流安排護士對病房進行消毒,并定時檢查各自負責區域消毒情況;在交接班時,每對成員需做好相應的檢查,以確保工作的連續性。④患者病情穩定轉出ICU后,責任護士每周到患者所在病區進行回訪,向患者、家屬以及普通病房護理人員了解其日常養護執行情況;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或微信視頻回訪,詢問日常養護情況,關心其疾病康復狀況,督促患者定期于相應專科門診復診,連續回訪4周。1.3評定標準。1.3.1護理質量評估:由本科室負責人制定護理質量調查表,在患者出院時,對兩組ICU護理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基礎護理、護理技能、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指導、護理流程等內容,每項最高100分,評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好。1.3.2生活質量評估:與患者出院后4周,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2]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社會功能及環境因素4個維度,每個維度總評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1.4觀察指標。出院時,評估兩組ICU護理質量(基礎護理、護理技能、病房管理、健康教育、護理流程);觀察兩組患者在ICU住院時間、院內感染發生率、病死率差異;比較兩組患者出院4周后生活質量(SF-36)評分差異。1.5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年齡、護理質量、SF-36評分、在ICU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于正態分布者,兩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性別、院內感染發生率、病死率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估比較。出院時,觀察組ICU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2.2兩組患者ICU住院時間、院內感染發生率、病死率比較。觀察組患者ICU住院時間(15.56±3.74)d明顯低于對照組(16.98±3.01)d,兩組比較差異顯著(t=2.006,P=0.048)。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為4.35%(2/46),對照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3.04%(6/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191,P=0.139)。觀察組患者病死率6.52%(3/46)與對照組患者病死率10.87%(5/4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48,P=0.459)。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出院4周后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3討論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快,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要求較高,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以、靈敏的洞察力以及快速的臨場應變能力,而且院內也應該建立完善的急救通道及措施。由于ICU護理病房常無家屬陪護,護理人員的工作比較繁重,建立目標責任制有助于合理規劃各項護理任務,提高護理質量[3]。實施目標責任制能調動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在護理過程中能對患者進行嚴密監測,并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病情,對于突發情況能及時給予應對措施,挽救患者生命[4]。這也能促使護理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理論基礎知識及臨床操作技能,增強學習動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猜測可能主要由于觀察組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合理搭配及排班,實行目標責任制護理有關。高年資護士可協助低年資或任務較重護士完成繁重的護理工作,對于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及時給予指導并更正,促使護理人員提高其護理技能。嚴格的排班制度,有助于規范交接班工作,保證白班、夜班的連續性。而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并及時安撫其不良情緒能為病區營造良好的環境,利于患者的康復[5]。

本次研究還就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通過目標責任制,護理人員也能了解患者病情,明確護理過程中的重點,及時監測患者各項指標、告知值班醫生,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住院期間不良時間的發生。觀察組通過應用目標責任護理,輪流安排護理人員對病區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且對其消毒質量進行評估,能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間不良時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次樣本量相對較少有關。而且宋雋[6]等研究顯示,對ICU患者施行有效的責任制護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此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出院4周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住院期間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疾病健康宣教,能增強其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而且護理人員耐心安撫患者及家屬不良情緒,能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樹立戰勝疾病信心;②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縮短其住院時間,減少住院不良時間發生率,減輕患者經濟損失,減少心理壓力;③按時對患者進行回訪,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社會及環境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對ICU患者實施目標責任制護理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院內不良時間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殷亞君.以組為單位的全程責任制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的實施與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0):118,123.

[2]山廣慧,金娜,董青等.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5):940-943.

[3]姜海燕,趙輝,張仲慧.責任制護理對冠心病患者護理質量及病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4):105-106.

[4]余麗娟.責任制分層護士管理對ICU危重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5(11):64-65.

[5]王琪娜,阮海玲,崔玲等.健康宣教對急性心肌梗死康復出院老年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163-167.

[6]宋雋.以組為單位的全程責任制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ICU)的實施與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4):161+163.

作者:付明倜 徐宏蕊 朱金霞 單位: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醫學部 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醫學部 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S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