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討論式教學在護理學中運用

時間:2022-03-26 05:06:00

導語:小組討論式教學在護理學中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組討論式教學在護理學中運用

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雙邊活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教學的主要課題。近年來,情景教學、自學-輔導式教學、小組討論、問題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已廣泛用于教學改革中,尤其是小組討論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護理本科教學方法改革中進行了初步嘗試,并首次被應用于護理臨床專業課程《內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根據實施的情況,結合學生反饋的問卷調查結果總結分析,該教學方法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局限性,需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重視和改進。

1調查資料

在小組討論教學課程結束后,對全班83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且全部為有效問卷,表1~2。

2結果

2.1表1顯示學生在存在的問題與建議方面提出

學生花費的時間增加,69.67%學生反映安排的課時不足;73.24%的學生提出教師應多增加興趣性的討論題,重點突出護理方面的知識;63.72%學生提出覆蓋面小掌握的知識局限;75.53%學生提出教師應加強指導;95.38%學生提出應增加臨床實踐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形式大于意義。

2.2表2顯示此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增進其表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

3存在的問題

3.1課時不足

表1顯示69.67%的學生反映課時不足。例如:在乳腺癌這堂課的應用過程中就能體現。一般乳腺癌是3學時,開展小組討論式就在原課時的基礎上增加2學時;而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指導30min,學生自學4~5h;小組討論2學時;而后寫出討論稿選出中心發言人;集中后每位學生代表發言15min,6~8位代表至少需90~120min(2~3學時);學生提問及教師總結至少需45min。由上述得出課時安排至少需增加一倍以上,才能完成教學計劃。

3.2討論主題不明確

表1顯示62.65%的學生反映有些討論題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這些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相關的都不宜做為討論題,如“胃癌有哪些臨床表現”等,學生講解不透徹;學生提出需多增加興趣性的討論題,并且與護理方面相關,希望老師要集中講解重點點評。小組討論教學法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立,討論主題要明確,重點要突出。在正式討論前,必須對將要討論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所討論的問題,如果事先沒有充分的準備,或未收集到足夠的資料,所發表的意見往往是泛泛而論,可能使問題得不到解決。

3.3掌握知識局限

表1顯示63.72%學生反映只對本組的討論題非常熟悉,查詢資料也比較完整;78.53%的學生認為文獻查閱不夠充分且大家獲取知識的渠道又差不多,因此對其它組的討論題則是通過學生代表的發言來了解;如果選出學生講解的不夠明確,流于抄書讀書,將教科書中的內容一字不差地抄到黑板上,自己不能充分地發揮;且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認識不足,可信度不高;準備不充分則造成學生獲得新知識有限。討論時間及掌握知識面的局限,則造成學生的發言積極性不高,不能真正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4結果分析

小組討論教學法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得新知識,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并幫助他們進行科學的探討。這樣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推理的技能,這將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新的知識并取得成功[1]。并且它要求時間要充裕,如果課時計劃比較緊張就無法進行;同時由同學作發言準備,老師必須花很多精力去指導;在討論中,老師也要及時引導,不然討論就會偏離課程的內容[2]。小組討論法的確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教學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學生建議應在對疾病熟悉的的基礎上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則能提高對知識的掌握。要使此教學法達到最好的效果,應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采取必要的對策。

5對策

5.1條件的準備

開展小組討論式教學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首先是教學課時的安排,必須做好充分的調研,課時安排充分;學院須具備一定的硬件設施,便于學生查閱信息。教師須指導學生如何收集信息,通過哪些途徑,只有這樣才能使小組討論式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5.2學生的準備

5.2.1學生學習的興趣

開展小組討論式教學的先決條件需培養學生對此種教學方式有濃厚的興趣,采集的信息充分,再加上學生平時已經訓練有素,而且也喜歡集體討論的方法,那么在小組討論中就能積極參與,使討論充滿活躍氣氛。選出的小組長必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小組討論時,如果組長的領導才能較差,不會合理控制時間,往往費時勞神,使討論得不到結果。小組討論教學法需要有一定的認知前提,學生基礎知識牢固,所以該教學法通常只能做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進行運用

5.2.2學生應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分析

問題的能力有賴于教師平時的訓練與培養。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地設計各種情景,讓學生練習分析,如問題形成的原因、問題的內涵、問題對病人的影響以及解決問題應采取的步驟和方法等。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會逐漸提高。一旦在小組討論中遇到困難的問題,就會主動地按照一定的脈絡進行分析。

5.2.3學生應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遇有困難的問題,不但要激勵學生去分析,還要鼓勵學生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3]。在臨床專業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安排學生參加教學實踐周,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3教師的準備

5.3.1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此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誘導、啟發性提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的傾向和技能;教學中學生思維的質量主要由教師所提的問題來決定。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則主要是通過擴散性問題來激發。教師必須有能力駕馭一個充分熱烈討論的課堂。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勵起來,場面非常活躍,教師要有準備,這無疑是對教師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挑戰[4]。

5.3.2評估學生

摸清學生實際程度,以便因材施教,做到深淺難易適度。討論開始前,教師應強調對知識的組織,學生可能只把興趣專注在一般活動的形式上。這樣學生獲得的可能只是片斷和零碎的知識,從而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要求學生把握教材的輪廓,重點、難點;根據討論題及教材查閱資料,咨詢有關醫學專家,把相關問題理解透徹;同時寫出提綱為討論做好準備。

5.3.3問題的設立

問題的設計、提問的技巧對教師來說是很重要的。細化教學目標是設置問題的關鍵和前提。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提煉加工,分清主次及重點難點,然后進行系統化、邏輯條理化處理。寫出教學方案和提綱,充分發揮教學潛力。教師應把握問題設置的層次。一是圍繞著理解重點難點設置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問題;三是知識的橫向拓展,題目設置適當聯系過去學過的知識,使新舊知識相互印證,加深印象活躍學生思維[5]。通過這類問題進行“橫”與“縱”的搭配,使教學清楚,利于學生自學、思考、討論、和解決或解答,使教學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多層次。其目標是讓學生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而且有價值的獨創性見解。尤其是面對知識面較廣、經過系統基礎醫學學習的本科高護學生這一教學方法更為適用[6]。敘述性問題和判斷性問題不宜做為討論題,而理解性問題和擴散性問題適用。

5.3.4啟發學生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為了確保教學效果應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時,主持人若不能鼓勵沉默者發言,教師應啟發及引導學生,并為她們制造機會,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小組討論式教學的優勢。否則就會出現整個時間被少數人所壟斷的局面,從而失去團體活動的意義[1]。最后教師應進行全面總結,突出重點、難點及創新點,讓學生對整個教學內容有個全面的了解,避免了因學生講解不透徹所造成的不足。

小組討論教學法給學生引進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方式,老師讓學生從自身經歷的討論中尋找需要研究的問題,并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這種方法對于促進學生使用不同的信息資源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老師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掌握此教學法的適用范圍及要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小組討論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增強其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無疑都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